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后發(fā)而未能制人——意大利航空母艦發(fā)展簡史·上(1922~1939)

2021-10-23 06:37 作者:千本薔薇十字  | 我要投稿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決定了此后十幾年間的海軍艦艇發(fā)展道路。在條約體系下,各國在簽署后的10年內所允許建造的最大噸位的作戰(zhàn)艦艇,便是航空母艦。條約簽署后,各國便均開始進行自己的航空母艦項目研究——不過意大利除外。意大利是五個條約簽約國中,唯一一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均為建成服役過任何一艘航空母艦的國家。然而,意大利海軍絕非對航空母艦沒有興趣,只是基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因素,而使其早期的航母研究沒能走出圖紙;而到了戰(zhàn)時終于下定決心建造航母時,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太少了……

1.舉步維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意大利海軍其實頗能追趕潮流——在1914年底英國服役了“皇家方舟”號水上飛機母艦后,他們便立刻購買了一艘商船,并將其改裝成了類似艦種,命名為“歐羅巴”號。不過,能夠攜帶8架水上飛機的“歐羅巴”與其稱為“水上飛機母艦”,倒不如稱為“多功能補給艦”——因為實際使用中,其一般只會攜帶4架飛機,而且主要任務是為潛艇提供補給,官方分類也是“水上飛機與潛艇支援艦”。

意大利航空母艦的“鼻祖”——“歐羅巴”號水上飛機母艦,改裝原因是英國人對水上飛機的應用令意大利海軍印象深刻

由于在一戰(zhàn)中,意大利海軍并未發(fā)現“歐羅巴”號為他們帶來了什么戰(zhàn)術優(yōu)勢,因此在戰(zhàn)爭結束后,海軍高層也并不認為自己有裝備類似艦艇的必要。條約簽訂后,意大利海軍也僅僅是因為“歐羅巴”號老化不敷使用,而新購買了一艘商船,并將其改裝成了水上飛機母艦“朱塞佩·米拉利亞”號。與前任相比,“朱塞佩·米拉利亞”號更加具有航空母艦的特征:她擁有一前一后的兩段平整的水上飛機操作平臺,而且裝備了飛機彈射器,擁有能搭載16架飛機空間的雙層機庫。

“朱塞佩·米拉利亞”號水上飛機母艦,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意大利海軍唯一的“航母”

“朱塞佩·米拉利亞”號具有如此多的航空母艦特征是有原因的——盡管大部分意大利海軍高層均對航空母艦不感興趣,但是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和一些海軍工程師認為,航空母艦將在未來主導海戰(zhàn)。1921年,朱塞佩·菲拉凡佐上將(彼時還是個中尉,二戰(zhàn)期間晉升為上將)便提出了被稱作“防空巡洋艦”的構想,他認為應該把艦隊里的防空炮集中在這樣一型戰(zhàn)艦上,同時該型戰(zhàn)艦應該攜帶艦載戰(zhàn)斗機,以提升艦隊防空效率(區(qū)域防空??)。根據這種思想指導,海軍工程師羅塔在1925年設計了一型“航空巡洋艦”——不過跟菲拉凡佐的“防空巡洋艦”相比,這型“巡洋艦”并未裝備大量高射炮,而是安裝了8門8英寸主炮。不過,由于在1925年的海軍部高層會議上,絕大部分高層軍官一致同意意大利海軍不需要“航空母艦”這種類型的軍艦,在會議上被提交討論的羅塔“航空巡洋艦”項目也沒有獲得支持,極少數的航空母艦支持者在會議上獲得的唯一成果,就是改裝“朱塞佩·米拉利亞”號的項目獲得了通過,意大利人也得以通過這艘水上飛機母艦驗證一些航空母艦的設計思路和技術。

羅塔的“航空巡洋艦”方案模型,該方案設計排水量12480噸,安裝2座4聯裝8英寸主炮炮塔,6座雙聯120mm副炮炮塔,可以注意到煙囪和瞭望塔是可升降設計,主炮炮塔后部為4聯裝的40mm高炮
羅塔方案艦艉的水上飛機滑道設計,用于方便水上飛機快速進出

不過,“朱塞佩·米拉利亞”畢竟只是一艘水上飛機母艦,而此前的“航空巡洋艦”計劃也與世界主流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航空母艦相距甚遠,意大利真正的“航空母艦”計劃,其實要從1929年開始算起。1927年,航空母艦的堅定支持者——羅密歐·博諾第開始擔當海軍首席副參謀長,負責規(guī)劃海軍未來造艦計劃。針對海軍內反對航母計劃的三種主要理由:①造價太高、②航母可放飛的飛機數量太少、③岸基飛機加大航程即可滿足海軍需求,博諾第認為除去造價外,剩下兩項均屬于運用風險,可以規(guī)避。更何況,空軍早已表示,其對于陸基水上飛機(在1923年意大利皇家空軍成立后,意大利全部飛機歸屬空軍管轄,海軍僅能直轄空軍分配給他們的飛機,這些飛機除了艦載水上飛機外,就只有這些陸基水上飛機)的性能和潛力不抱信心,因此博諾第認為,海軍迫切需要航空母艦以提供即時有效的空中支援。

1928年5月,海軍參謀部向高層提交了一份全新的未來造艦計劃,其中便包括了4艘15000噸級的航空母艦——這是華盛頓海軍條約分配給意大利海軍的上限。設計任務被指派給了海軍艦船設計委員會,委員會下屬的海軍工程師菲利波·邦菲列蒂中將接手了這個任務——其實,4艘15000噸級的噸位分配便是由他所提出的,因為按照他的研究,一艘載機量不超過84架的大型航空母艦(27000噸,條約規(guī)定的上限)在作戰(zhàn)效能和使用靈活度上都不及兩艘載機量42架的15000噸級航母。1929年,邦菲列蒂將自己的項目提交給了設計委員會,這便是意大利人首個擁有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艦設計方案。

邦菲列蒂方案是意大利海軍對全通甲板航空母艦的第一次正式嘗試,注意其前、中、后三個升降機分別用于抬升戰(zhàn)斗機、偵察機和轟炸機,因為邦菲列蒂中將認為三型飛機需要不同的滑跑距離

邦菲列蒂的15000噸航母方案擁有一條長220米的飛行甲板,配備三臺升降機,雙層機庫最多可攜帶43架飛機(18架戰(zhàn)斗機,13架偵察機,12架轟炸機)。大型艦島位于右舷,艦島前后配備4座背負式布局的152mm艦炮——與美國列克星敦級非常相像(據信,邦菲列蒂本人并不贊成為航空母艦配備大中口徑艦炮,但是架不住大多數人認為這種軍艦也需要應對炮戰(zhàn)),除此之外還配備有16門100mm高炮及8門37mm高炮。動力方面,該方案采用了2臺蒸汽輪機,雙軸推進,總動力70000馬力,設計航速29節(jié)。防護方面,只考慮對小口徑火炮的防護,主裝甲帶厚度60mm,位置在機庫下方;水平防護方面,60mm厚的主裝甲甲板同樣位于機庫下方,與主裝甲帶構成裝甲盒,機庫甲板和飛行甲板鋼板則分別厚40mm和35mm。此外,該方案計劃在水下采用“普列賽”系統(tǒng)。

邦菲列蒂方案艦體中前部內部構造,注意其雙層的戰(zhàn)斗機機庫(僅機庫前部為雙層,中部和后部計劃搭載偵察機和轟炸機的機庫為單層)和不對稱的“普列賽”系統(tǒng),這樣設計的原因是為了平衡艦體重心

不過,盡管邦菲列蒂中將希望他的設計能夠變?yōu)楝F實——或者至少能夠成為定型設計的基礎,但是意大利海軍高層直到1931年都未能做出建造航空母艦的決定。這其中一個很大原因,便是空軍的不配合。原本海軍在博諾第中將的領導下,準備以他提出的“La nostra politica marittima”(我們的海事政策)為指導建設海軍,并在《倫敦海軍條約》簽署后更新了一些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載機數量60架,放棄裝備大中口徑火炮),但是空軍在同時期的計劃里,分配給海軍使用的依舊是一些性能低劣的水上飛機——分屬16個“海軍輔助航空兵”中隊。這樣的分配方案距離博諾第要求的35個中隊規(guī)模相差甚遠,也沒有可以用于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和真正的可用于戰(zhàn)斗的“海軍航空兵”。1931年,墨索里尼簽發(fā)了新的軍備發(fā)展法令,海軍輔助航空兵的任務仍被設定為“偵察”,空軍據此認為現有編制即可滿足海軍需求,海上打擊和制空仍是自己的任務范疇。由此,意大利海軍對全通甲板航空母艦的第一次設計嘗試便宣告結束。

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設計變?yōu)楝F實,邦菲列蒂中將其實根據海軍并不十分明確的要求多次修改過設計,直到他在1931年1月退休之后也沒閑著,如圖所示即為他在退休后提出的D方案,源于《倫敦海軍條約》簽訂后,法意達成雙邊協(xié)定,雙方同意只建造總噸位34500噸的航空母艦,該方案便是在意大利能夠建造3艘航母的基礎上設計的11500噸方案

2.布滿荊棘的道路

1931年8月,吉諾·杜齊中將走馬上任,成為新一任的意大利海軍參謀長。杜齊中將也是航空母艦的支持者,他和他的新任首席副參謀長——曾經擔任海航飛行員的朱利奧·瓦利中將決定徹底解決相關問題。由這兩個人領導的海軍參謀部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聯絡本國駐英國的海軍武官索馬蒂上校,以獲取英國方面關于航空母艦的最新情報,包括新艦數據以及戰(zhàn)術定位等等。索馬蒂發(fā)回了包括“勇敢”、“光榮”和正在設計中的新航母(后來的“皇家方舟”號)的詳細資料。隨后,由朱塞佩·維安將軍領導的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便在1932年初拿出了一份基于邦菲列蒂方案改進的新方案,被稱作“維安方案”。這項方案的比例模型如今展示在拉斯佩齊亞的海軍技術博物館,不過其實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是否是由于駐英武官的資料,才導致設計委員會決定延續(xù)邦菲列蒂中將的研究成果的。

如今展示在拉斯佩齊亞海軍技術博物館的“維安方案”模型,注意其與羅塔方案類似的艦艉滑道

維安方案的艦體尺寸與邦菲列蒂方案相仿,噸位也接近,最大的不同在于維安方案重新設計了一條艦艉滑道用于快速收放水上飛機——類似的設計其實在最早期的羅塔方案上便存在,但是在邦菲列蒂方案上并未沿用,而這項設計在新方案上回歸,也許意味著海軍工程師們不信任自己的輪式起落架艦載機,也可能意味著他們對空軍會下精力去開發(fā)輪式起落架艦載機不抱信心。不過,盡管是這項改進過的方案,盡管海軍內的“航空母艦派”已經坐到了海軍參謀長這樣的高位,維安方案依舊未能獲得任何政策上的支持——無論是空軍的,還是海軍的??哲娋芙^將資源用于開發(fā)艦載機,甚至海軍也不愿意討論哪怕試制一艘試驗艦的可能性。

維安方案線圖,注意其紅圈位置安裝的單裝152mm火炮,位于艦艏、艦島后方、艦艉的7門火炮為100mm。維安方案標準排水量15500噸,艦長245米,飛行甲板長215米,寬30米,動力不低于80000馬力,航速28~29節(jié),艦載機40~42架

到了1933年,意大利海軍唯一可用的“航空母艦”,依然只有那艘航速18.5節(jié)的“朱塞佩·米拉利亞”號。為了遂行遠距離偵察任務,意大利海軍計劃中的編隊方式是3~4艘巡洋艦加上“朱塞佩·米拉利亞”號,使用巡洋艦的艦載水上飛機以及“米拉利亞”號的艦載機進行長時間、大范圍的偵察,并提供有限的艦隊防空。然而,這種運用方式帶來了三個問題:①水上飛機性能過于落后,②“米拉利亞”號航速過慢,以及③缺乏艦載機飛行員訓練設施。第一個問題需要依靠空軍解決,但是空軍對此一直沒有上過心;至于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則可以簡單地通過新造航空母艦來解決。由此,參謀長杜齊中將選定了兩艘快速客輪——“國王”號和“薩伏伊王國”號,以期能夠將他們改裝成航空母艦。這兩艘客輪航速均在27節(jié)以上,船體長度240~250米,非常適合改裝。不過,在進行了初步研究后,意大利工程師們認為將客輪全面改裝成全通甲板航空母艦的技術難度過大,參謀部于是降低了標準,只要求將其改裝成能夠運作數架水上飛機并有一定甲板作業(yè)空間的“水上飛機母艦”即可。

“薩伏伊王國”號客輪,曾經被意大利海軍選中進行改裝航母的研究

不過,即便是這樣的方案,也未能說服意大利海軍高層將資源投向航空母艦。1934年3月,參謀部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們提出了使用小型商船改裝成輕型航空母艦,攜帶的飛機用于為商船隊提供實時的反潛護航——這項任務使用岸基飛機是難以完成的。不過,這最后的努力也未能獲得高層的青睞,1934年底,海軍參謀部放棄了努力,叫停了所有航空母艦的相關研究。

3.新的機遇

1935年9月,由于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亞之間的邊界爭端,英國和意大利之間的關系持續(xù)緊張,意大利海軍開始考慮對英作戰(zhàn)的可能性,并重啟了封凍將近一年的航空母艦計劃——英國皇家海軍擁有數艘此類軍艦,而意大利卻一艘也沒有。新航母的主要任務被設定為艦隊防空,只搭載兩種飛機:戰(zhàn)斗機和TBR(魚雷/轟炸/偵察)機,航速要達到38節(jié)以能夠迅速脫離戰(zhàn)場。彼時,領導著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的翁貝托·普列賽將軍接手了這項任務。不過,英國不久后便暗示不會干預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海軍參謀部又再度叫停了航空母艦的研究。此時,普列賽已經完成了一些初步研究,并制造了一個船體比例模型,不過關于這項方案沒有任何圖像資料保留下來。

意大利艦船設計是弗朗哥·哈勞爾繪制的意大利航空母艦可能形態(tài),一般認為與普列賽方案外形比較類似。普列賽方案標排15000噸,艦長211米,載機42架(24架戰(zhàn)斗機+18架TBR),裝備6~8門(2×3聯或4×2聯)152mm火炮,除36節(jié)的航速外(距離38節(jié)的指標有差距,但是普列賽表示這已經是極限),指標均與邦菲列蒂與維安方案差別不大

盡管如此,普列賽將軍還是以個人名義將研究進行了下去。他在寫給時任海軍參謀長卡瓦納里中將的報告中提出,38節(jié)航速的要求并不現實,而且因為柴油機有很多優(yōu)點,動力系統(tǒng)組成部分里應該有合適數量的柴油機。普列賽同時表示,為了加快服役進程,可以回到改造客輪的路子上來。普列賽建議海軍改裝艦齡較新的高速客輪“羅馬”號(26節(jié),1926年服役),采用柴油機動力的“奧古斯圖斯”號客輪也是一個可選方案。1936年中,由于西班牙內戰(zhàn)的爆發(fā),意大利海軍再度關心起了和英法開戰(zhàn)的可能性,因此普列賽對于改裝客輪的提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青睞——卡瓦納里中將允許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繼續(xù)有關航空母艦的設計工作,但是對于普列賽的提供詳細的技術指標的強烈要求,參謀部則是充耳不聞。

“羅馬”號客輪因為其較新的船齡、較快的航速和合適的尺寸而被普列賽視為改裝成航空母艦的理想選擇

不得已,意大利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只得自力更生,他們根據普列賽的提議,使用了“羅馬”號客輪作為設計基礎。最早的一份原案來自委員會內部,計劃將客輪的露天甲板上方的所有上層建筑、客艙和設備移除,并將此層用作機庫甲板,上方再增加一層作為飛行甲板。這項方案計劃在艦艏安裝一座液壓彈射器,不設置艦島,艦橋與導航設施則安裝在機庫最前端。由于沒有可用的艦載機,因此設計師們只能粗略估算其載機量——約30架不折疊機翼的飛機。

最早的“羅馬”號改裝方案,注意其前部的液壓彈射器,是由海軍工程師卡尼奧托上校設計的。該方案裝備10門100mm高炮(前4后2左2右2),飛行甲板長195米(包括彈射器)

第二份方案來自安薩爾多造船廠——這家造船廠其實早在一戰(zhàn)結束之時就對航空母艦方案提起了興趣,他們的設計師也早早就基于在戰(zhàn)爭后停工的“弗朗西斯科·卡拉喬洛”號戰(zhàn)列艦的船體,設計出了一型航空母艦。不過,由于缺乏官方的支持,“卡拉喬洛”號改裝航空母艦的方案很快就被廢棄。不過這一次,安薩爾多造船廠接獲了路易吉·卡尼奧托上校的協(xié)助請求——此人是海軍的著名工程師,安裝于“朱塞佩·米拉利亞”號上的彈射器便是他的作品??釆W托將軍與安薩爾多合作提出的方案名稱為“安薩爾多796號方案”,不過后人一般還是稱其為“卡尼奧托方案”。這項方案不同于此前所有的意大利航空母艦計劃,采用了兩段階梯式的飛行甲板??釆W托表示,他這項方案參考了英國“暴怒”號、日本“赤城”號以及本國早期的方案,因此決定采用兩段式飛行甲板,以期能夠增加艦載機運行效率。還有一點特別的是,卡尼奧托計劃在他的航母方案上使用純柴油機動力——這樣戰(zhàn)艦就不用安裝巨大的煙囪,困擾英日航母多年的排煙問題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

安薩爾多在1920~1921年期間自行根據“弗朗西斯科·卡拉喬洛”號戰(zhàn)列艦未完工的船體設計的改裝航空母艦,不過由于缺乏官方支持而不了了之
卡尼奧托方案的線圖,注意其因為使用了柴油機動力而沒有設置巨大煙囪,另外由于卡尼奧托上校認為該方案的飛行甲板長度足夠艦載機起降使用,因此沒有為其配備阻攔索。該方案自衛(wèi)火力為4座雙聯120mm火炮,載機量約為48架,航速26節(jié)

安薩爾多在航空母艦計劃開始后便著手進行了一些船體試驗,以驗證更改“羅馬”號船體尺寸的可能性。他們希望增加艦體的長寬比以增加航速,同時想要驗證艦體的穩(wěn)定性。不過,這項計劃最遠也就走到了這里,因為意大利海軍依舊沒能說服自己。海軍參謀部在1936年底設定了兩套海軍作戰(zhàn)方案,第一套是與假想敵在地中海內作戰(zhàn),第二套則是建立“破交艦隊”在地中海外作戰(zhàn)。只有第二套方案需要海軍擁有航空母艦,但是顯然這套方案并未得到任何人的青睞。1938年初,海軍參謀長卡瓦納里在議會發(fā)言中表示,“意大利的國土就是可以掌控地中海的一艘天然航空母艦”,也意味著意大利海軍的航母計劃再度被掃進了垃圾堆。而意大利海軍的高官們下一次想起“航空母艦”這個詞時,已經是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的事情了。

(未完待續(xù))


后發(fā)而未能制人——意大利航空母艦發(fā)展簡史·上(1922~1939)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仙桃市| 临泉县| 晋中市| 宾阳县| 休宁县| 曲水县| 开原市| 蓝田县| 建平县| 正安县| 凤翔县| 温泉县| 栾城县| 凤阳县| 西盟| 东城区| 丽水市| 临沭县| 公安县| 南澳县| 河南省| 昌邑市| 霍山县| 安平县| 江华| 鄂托克前旗| 昔阳县| 永济市| 客服| 盈江县| 莒南县| 富阳市| 娱乐| 西畴县| 德庆县| 四子王旗| 城步| 宁河县| 临澧县| 固安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