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千窯一寶”的紅中翹楚祭紅釉,清乾隆后再度失傳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黃釉,漢末晉初,創(chuàng)青釉瓷器,到唐代,則又創(chuàng)造了以黃、紫、綠為主的三彩,到了明代,便有了鉤紅、祭紅、郎窯紅、等名貴色釉。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明代電的名貴色釉瓷器——祭紅釉,它有著“千窯一寶”的紅中翹楚霽紅釉瓷器,但因工藝極其復雜,于明末失傳,清代康熙復燒后,在乾隆時期再度失傳。
祭紅釉,亦稱”鮮紅釉””霽紅釉””寶石紅釉”,是繼鈞紅后起的又一種高溫銅紅釉。始創(chuàng)于明永樂、宣德年間,為景德鎮(zhèn)所創(chuàng)制,因皇室多以其為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
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艷麗、濃郁而不失潤澤,深沉華貴,瑩潤勻凈,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由于祭紅釉的生產氣氛不易控制,制作繁復,且耗資巨大,成品率卻極低,因此更為名貴,當時即有“千窯一器,萬里挑一”之美譽,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
霽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全部由御窯燒制,民窯不許生產。且為了保證了皇家對霽紅釉瓷器的壟斷,御窯廠生產的霽紅釉瓷器即使有殘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紅不得流入民間。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霽紅達到藝術高峰,但在明末失傳。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參與下曾傾盡良工復燒霽紅。遺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霽紅釉的燒制再度失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