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視頻時代觀察筆記【序】

(本作廢話一堆,不建議看完)

之前曾研究過B站的熱門視頻,試圖去弄明白這些視頻——如果不是因為有MCN買量——究竟是怎么火的。
很遺憾,每天主頁的熱門視頻板塊約有140個(沒細數(shù)),我能看懂的不到5%。
這里的【懂】,是在我的理解能力下,能琢磨出流量來源——
像【原神】官方發(fā)的PV和部分頂流UP,由于粉絲基數(shù)與品牌效應,即使拍個10s的鬼臉表情,都可能幾十萬流量打底;
像有些歌好聽舞好看且身材好的姑娘,或是賣萌或是性感,也可以收割廣大觀眾的心;
像有些技術活(所謂的匠人秀場),不管是做菜、手工,都是幾年甚至更長的修煉,這種沉淀一般人模仿不來,容易激發(fā)人性中的崇拜欲。

至于剩下的,我是完全不理解觀眾的心理。
有些視頻是每個字都認識,但我卻完全不能梳理語句間的邏輯關系;
有些視頻是每個畫面似乎都有趣,但看完之后完全沒明白是想表達什么。

昨天你分個手,拍個視頻;中午你煮個豬頭,拍個視頻;
晚上你(似乎)有了公職,拍了個十幾秒的視頻;
夜里你覺得沒上百大是平臺作妖,拍了個自以為是的視頻;
凌晨你混剪一堆素材,加上一些罐頭笑聲,整了個視頻;
清晨心情大好,從某乎上隨便抄了一些“暖心又霸氣的古詩詞”,堆出了個只有文字的PPT;
中午你隔壁二狗子求婚成功了,拍個視頻;
下午你覺得整一些“外星人”、“無頭案”挺歡樂,于是,從外網(wǎng)借了點素材,又出了個視頻。

其實關于這個年代奇怪的“風潮”,像之前的【由觀點“流量代替知識才好變現(xiàn)”想到的】已經進行過思考,這里只是對相關內容試圖進一步深化。

我不能【理解】這些視頻的“價值”,的確會影響到自己做視頻的“感覺”。
首先,我自己沒時間沒精力也沒興趣去做自己認為的“無營養(yǎng)無成長”的內容——事實上,我認為不少“觀點視頻”是在說“正確的廢話”。
其次,由于視頻風格其實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另一種展現(xiàn),我對“熱門視頻”的抵觸,本質上是對“大眾愛好”(指某平臺活躍用戶)的抵觸。
之前有一些熱門視頻是“吐槽”中世紀歐洲的“屎尿屁”,無非是歐洲貴族不愛衛(wèi)生(手抓食物)、隨地大小便、荒唐的夜生活等等。
但如果有心去翻閱up主提供的書籍(即出處),則會發(fā)現(xiàn)這些書籍“來路不明”,可能國內有,國外根本找不到有這本書,或者書籍在國外的分類有點“故事會”的意思,即“兩分真史料,剩余八分全靠編”。
各種“無頭案”和“偽科學”也是類似,雖說從心理學角度看,滿足了一定人群的獵奇心理,但“人碎了,幾十年沒找到線索”、“屋外不明發(fā)光體出現(xiàn),疑似外來文明”這種事兒有TM值得“唾沫橫飛”地講述嗎?
別說十幾年前的案子了,就像當代的案子,沒能破真是技術不夠嗎?就不能是警察怠工?
至于“外來飛行器”,這就更扯淡了,以現(xiàn)在的國際局勢,真有異常,最先神經緊繃的是軍方,如果雷達等各種高精密儀器掃不出來,這意味著啥?
所以,這些“瞎扯家”如果能深入考據(jù),認真對待作品,我對他們的敬重可能還會多一些——之前提過,畢竟人家的確是花了心思做背景、加特效、整合素材與音樂,這份辛苦是客觀存在,只是對這部分付出以示尊重,僅此而已。
另外,他們的確憑借流量變了現(xiàn)——雖然我覺得部分金主花錢打廣告,是在為自己的品牌“降格”。

順帶還分享一個觀察。
約3、4年前,接觸過一些做西瓜視頻、百家號的“游戲up主”。
印象最深的有這么幾位。
一個來自江蘇北面某省某三線城市,自稱是體制內且有編制,當時我們都挺好奇這種崗位怎么會“來去自如”,對方倒也誠懇,家里長輩是X委,小事大家都好商量。
其實如果觀察其作品的發(fā)布日期與時間,他吹自己“有崗不坐班”我們都能信。
瞧,這就是別人的人生,也是現(xiàn)實的一種折射。
另外幾位算是同一類,年紀不大學歷不高,家鄉(xiāng)是我從未聽過的縣村,后來因為做游戲視頻發(fā)達了。
要知道,早期西瓜視頻的流量獎金很高,像他們這種吃到初期紅利的,稅后月入1、2W是保底價。對于他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一個月的收成抵得上普通人一個季度的。

不過,他們的作品就是我既不理解,也做不出來的。
首先,視頻就是直播錄屏再剪輯,內容基本是“裝傻通關”、“充值抽卡”。
其次,視頻是沒有字幕、沒有特效、有些人普通話更是不標準。
再次,“解說”中常常有類似這樣的表達——
“?。。ü首黧@恐)前面有一輛小火車誒!讓我們靠近它,看看能不能啟動!誒嘿!”
“喔喲?。ù藭r直播者會有一個瞠目結舌的夸張表情)這只鴨子居然會飛!看我用剛剛解鎖的【砰砰槍】擊飛它!biubiubiu!”
“啊啊啊啊啊——這個妖怪打得我只剩下半血了,好疼啊,嗚嗚嗚嗚!看我吃了藥再來打你!”
總之,以我的角度,就是在看一個正常人(且是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裝弱智,而且,這種視頻的流量還異常的高,能想象這種4、5分鐘一段的無字幕無特效視頻,每天三兩更,每期流量都在20W嗎?
其實我是逐步釋懷的,一來最早是有一次注意到表哥家上小學的兒子看這類視頻(好像是《和平精英》還是《XX模擬器》來著)笑得前仰后合,我還特意坐在他身邊一同看了會,再問問為什么會被這類作品“吸引”,結果他就簡單二字“好玩”就沒再搭理我。
這不意外,我比這個小孩子大了有近20歲,日常興趣絕對不會是這種內容,要是能“談得來”那才見鬼了。
讓我思考的是,為啥這個年紀的孩子會【鐘情】于此類視頻,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并沒有引導小孩子去做長遠看更有意義的事兒——成本較低的,如練習書法、學習外語、看書、繪畫等,成本較高的,如補習班、練樂器等。
我表哥夫妻倆開超市搞驛站忙得不亦樂乎,賺錢是很爽,小孩子則放任不管,繼承了他們的父輩在教育問題上的“放羊主義”,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一旦頻繁通過這種電子游戲對外在世界的【理解慣性】形成,后期再想培養(yǎng)一種上進心就比較吃力。

“底層庶民”,在教育問題上,既不培養(yǎng)讀書思考的習慣,也不重視技法提升的熏陶,是準備讓小孩子將來繼承超市與驛站嗎?雖然可以賺更多錢,但延續(xù)同樣的辛苦?
旁人家事,當然無需我管,更不說這幾年親戚關系疏遠得厲害,甚至他們頗有一種“你若安好,那還得了”的扭曲心理。
二來,是《原神》的興起,著實養(yǎng)活了一群“視頻營銷號”,像這些人,只是把國外的“幾手信息”、“真假不知的信息”、國服版本更新信息等,照本宣科(甚至AI語音)念一遍,掛個字幕,每期只有3、4分鐘的視頻也有40W、50W的播放量。
怎么說呢,觀眾喜歡看,有需求就有供給——這就是之前深度聊過的。
對于平臺來說,這些人(不管是裝傻的還是念白的)都有助于留住用戶;對于制作者來說,他們是實實在在賺到了錢。
有一個簡單的測算,像其中一位裝傻的UP主,目前的總流量是將近8億,折算成現(xiàn)金收入(不含廣告)至少是150萬。對,稅后150萬。
由于多平臺(百家號、愛奇藝號、西瓜、抖音、微博和其他)發(fā)布,再加上各種直播、商單收入,(不含b站)這4年的總收入,稅后保守估計也有150萬。
當然,上述只是根據(jù)可見的流量進行的估算(1萬流量=30元現(xiàn)金),實際產生的收益(含禮券、做賬退稅等)應該遠高于300萬人民幣。
不管怎么說,4年至少凈賺300萬,足夠在他們換個大點的城市買套不錯的房子了吧?如果家里本身有地,50萬就能蓋出讓城市人極端羨慕的豪宅了。
像b站那些“抽《原神》流量”的,3億的播放量加上各種商單推廣,稅后100萬也不難。
問題是,這些根本不具備【成長性】,像裝傻的UP主,4年來一直延續(xù)同樣的風格,除了畫面不同,好像一切都沒變。如果是演員,這算是演技毫無進步。
所以,這真的有意義嗎?
好吧,賺錢的確是一種意義。
于是,等這幾位有孩子了,他到底要給或者能給子女傳承什么呢?

很好,上述都是截至2022年末的事兒,今后的流量紅利肯定不會這么高。
一來,是平臺預算收緊,大流量平臺本質上是廣告公司,實體經濟沒人投放廣告,平臺自然就要開源節(jié)流;
二來,是有些平臺對大流量變現(xiàn)完全沒有“遠見”,其實目前的主流網(wǎng)絡平臺,最懂得變現(xiàn)的是頭條(即抖音),像抖音的短視頻,別看爆款幾百萬幾千萬播放,實際收益可能幾百。
頭條的主體替換為“抖音”,很重要的一點是,“抖音”才是現(xiàn)金奶牛,一方面是廣告收入,另一方面是帶貨抽成和廠家入駐費用、保證金(這部分相當于無息貸款)。
但平臺給供給端的收益其實極低,其實判斷一個平臺的算法是不是“規(guī)矩”,觀察某個長周期的視頻數(shù)據(jù)(如播放量、評論量、點贊數(shù)等)即可,如果某期視頻成為爆款,但其余作品反響平平,這就是平臺在吊胃口,刺激人的創(chuàng)作欲。
事實上,長周期內的創(chuàng)作質量很難出現(xiàn)跳水式下降,既然創(chuàng)作風格和觀眾的口味沒變,唯一的解釋自然是平臺的算法修改了你的某個參數(shù)。
例外總是有的,如MCN的買量或與平臺簽約的流量主。
B站擁有流量,但在流量變現(xiàn)上完全看不出布局,更何況最近各種活動就是鼓勵低質堆量——連文字轉1分鐘視頻、大力扶植30s內豎視頻等都有,這幾乎是在折騰自己的生態(tài)圈。這些已經是抖音的護城河之一,你憑什么和抖音的優(yōu)勢角力?
簡言之,一旦B站的用戶增量見頂,以目前混亂的生態(tài)架構,平臺依舊會擁有流量優(yōu)勢,但作品整體質量會下滑,大概會成為一個類似豆瓣的存在——有點特色,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兒。
微博雖然“亂”,由于明星八卦足以吸納各種女性用戶,廣告主還是愿意在其上投廣告的。其實比較b站與微博開屏廣告的質量與數(shù)量,就能感覺到兩者的差距。

接下來,分析平臺的用戶畫像。
每個平臺的活躍用戶都有自己的綜合調性。
但是,如果不是依靠平臺謀生(如微博造量者、話題發(fā)掘機、各種客服等),那么,這類用戶只能說【很閑】,閑到需要有大量“不怎么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填補時間的空白。
像B站,的確有些硬核技術教學視頻,倘若是真正有心學習的用戶,首選應該是下載到本地(或手機)反復研究,而不可能總是在線。
除去一部分有明確搜索目標的用戶,大多數(shù)用戶接受的內容要么是推流要么是關注,雖然我之前反復思考過,幾乎所有平臺的活躍用戶在乎的是【有趣】,而并不在乎【所述內容的真?zhèn)巍俊?/p>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我曾在小紅書上注意到有些人自吹雜志投稿、征文投稿、網(wǎng)站寫文等,月入5萬,年入幾十萬。
靠碼字賺到大錢的人肯定有,但有多少“大家”會腦子不好到整天在社交媒體炫耀自己收入的?還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
我琢磨著,碼字的經驗,不就是要么寫大眾愛看的(類似同人文、極為精妙的吐槽),要么寫大眾模仿不來的(如辭藻華麗、引經據(jù)典的)?
就這,還需要“傳授”?接著,還有一群人點贊收藏轉發(fā)?
其實這種場景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平臺的任何作品,內容雖然不同,但形式相同。

記得約8年前,有位專門寫各種搞笑、吐槽的微博紅人曾寫過關于中國網(wǎng)民的分析(名字忘了,但當年的這條長微博是截圖留痕的)。
其中,一部分大致是說,大多數(shù)用戶其實很“單純”和“盲從”,有些深諳人性的明星時不時發(fā)各種“似乎很蠢”的生活細節(jié),只是為了拉近與粉絲的距離,營造一種“看!其實這些高高在上的super star比你們想象中還笨還搞笑”的氛圍。
有多少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我不知道,但在今天來看,這種“玩法”依舊有用。從大明星到一二線的up主,今天你陽了發(fā)個生無可戀的自拍,明天他轉發(fā)了老電視劇的片段加個表情。
這種似乎在“塑蠢”的舉動,往往能引來大量評論和轉發(fā)。
這位微博達人當時的解釋是,人們需要一個“宣泄口”,讓天生的表達欲得以釋放,但正如你我都必須正視的,越是世俗的內容,越容易引發(fā)共鳴,也越容易表達。
總不能指望大多數(shù)人表達贊同時,會冒出一句“於我心有戚戚”吧。
潛臺詞就是現(xiàn)實生活足夠豐富的人會將【媒體】當做輸出口,而不是輸入口。
其實將這個概念套回平臺的活躍用戶上,再比照“熱門內容”,就會發(fā)現(xiàn),“熱門”的程度是與給予的“連接口”正相關的,這就是所謂的“三連比”。
核心,是降低用戶的觀賞門檻,拉近與用戶的距離,讓用戶產生一種“哈哈哈,這我也能說上幾句”的自我滿足感。
像b站主打年輕化,就不能說一些過分理性或需要大量閱讀積淀的內容,只能往“薄”了講;小紅書與微博的年輕女性用戶居多,吃喝玩樂美美噠自然是首選,這些內容要能【深度且厚重】,那純粹是和自己過不去;西瓜、抖音的社會覆蓋面廣,男女都有,那么在日常以外,還可以扯點政治、軍事、經濟等“可以聊很大”的內容。
可能需要補充的,是我曾注意過某三甲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有時打發(fā)時間的網(wǎng)站是西瓜視頻。雖然他肯定不是重度用戶,但這個特例讓我意識到,即使個體擁有專業(yè)領域的學識與地位,其個人消遣方式(或品味)有時也追求“短平快”,但我也無從確認其是否為重度用戶。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其實是對自己內心的審視。
同時,我們對外展示出的狀態(tài),也是內心世界的折射。
現(xiàn)在,我是真的不太關注評論和彈幕。
原因有很多,一來,是內容缺少信息增量,像有些明顯是“一知半解”的表述,你肯定沒理由去解釋;二來,是不少評論會自發(fā)形成討論,這就是前述的,讓觀眾擁有“表達口”、“宣泄口”;三來,是作品一旦面向大眾,怎么解讀是受眾的事兒,喜歡與討厭,和很多因素有關,沒理由與各種不可控因素過不去。
我認為還是應該回到【具備成長性】這個初衷,雖然錢固然重要,但忙里偷閑去做幾個視頻,然后流量極少,錢極少,自己也沒啥收獲,這就太蠢了。
就像“游戲考據(jù)”之類,雖然似乎很有趣,但回頭想想,我根本沒啥【沉淀】,很多內容本就是書里的,現(xiàn)在無非是把書里的內容倒出來,僅此而已。
知識并沒有升華,我的思想結構也沒有迭代。真是荒唐。

最后,補充一個思考。
小孩子玩電子游戲有【qian·tu】嗎?
【qian·tu】可以拆解為【前途】(遠期)與【錢途】(短期)。
我認為,如果父母有心,讓孩子接觸電子游戲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其思考游戲設計原理,遠比單純的【玩】有意義。
我小時候紅白機、掌機都有接觸過,但回想那段歲月,用兩字形容就是【無聊】。
這種無聊感,與我回味以前看各種電視劇、綜藝的感受完全一致。
尤其當一個人某天恍然大悟娛樂背后的“原理”,會覺得“不過如此”和“悵然若失”——時間白白浪費了。
也許如今的電子游戲市場,讓一部分人可以成為up主、職業(yè)玩家,但除非可以成為金字塔的尖,幾年可以賺到別人幾十年的收入——【錢途】(短期)。
否則,成為制作游戲的人,遠比“玩游戲的人”從長遠看【靠譜】——【前途】(遠期)。
但這些,會有多少家長琢磨呢?
換個角度看,能放任小孩縱情于電子游戲,本身就是家長的不負責——小孩子是只有電子游戲消遣嗎?
小孩子貪玩,父母就沒認真想過應對方案嗎?
家庭氛圍就是土壤,如果土質本身有問題,【電子游戲】并不是禍根;就像有些家長認為“暗黑元素”動畫會影響小孩子成長——
這居然能在網(wǎng)絡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本質上說明“提出質疑”的家長基本沒救了。

如果覺得內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精彩:? ???
【1】尚書堂——關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