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回顧】新老身后(秋思)

一年前的今天,一代京劇巨匠、程派翹楚,有著京劇活化石之稱的新艷秋老人走完了他人生九十八年的風雨歷程,去到天堂與程祖團聚了。記得07年的時候我在南京,本有機會去探望一下老人,但終因俗事耽擱,未能如愿,08年老人就離開了我們,現(xiàn)在想來也是遺憾萬分的。
新艷秋,1910年出生出生,原名王玉華,受喜愛京劇的父親王海山的影響,9歲開始以“月明珠”的藝名學習梆子,11歲拜師錢則誠改學皮黃,15歲登臺以“玉蘭芳”(也有資料記載為王蘭芳)的藝名借臺演戲,同時拜榮蝶仙為師。1928年,她得一代京劇宗師楊小樓提攜合演《霸王別姬》。之后,因酷愛程硯秋的藝術遂在1930年前后改藝名新艷秋而專攻程派戲。后再拜王瑤卿、梅蘭芳為師。新艷秋和雪艷琴、章遏云、杜麗云四人被合稱為四大坤旦,新艷秋又被推為坤伶主席。1949年后,新艷秋先后在江蘇省京劇團、江蘇省戲曲學校從事演出和教學,培養(yǎng)了鐘榮、陳吟秋等當今程派中堅力量,使程派藝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新艷秋與程硯秋本是同時代人,幾無年齡差異,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藝術從萌發(fā)到成熟的全過程,并盡畢生精力繼承和鉆研,因其受益于程硯秋的恩師王瑤卿和梅蘭芳,故對程派藝術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徹,在實踐中的掌握和運用也嚴守規(guī)范。她的嗓音與程硯秋酷似,無坤伶學程之斧鑿痕跡,不但立音松弛,腦后音壯實,胸腔共鳴也極好。不夸張地說,她的天賦條件比之程硯秋本人并不遜色。聽她的演唱,既能體悟到程腔的寓剛于柔、幽咽婉轉,又別具清香雅麗、情意蘊蓄之風韻。
在程派傳人中,新艷秋的擅演劇目和獨創(chuàng)劇目之多也是少有的。她經(jīng)常演出的傳統(tǒng)戲有:《青霜劍》、《六月雪》、《鴛鴦?!贰ⅰ顿嵨木辍?、《碧玉簪》、《紅拂傳》、《朱痕記》、《賀后罵殿》、《春閨夢》、《鎖麟囊》等。她所創(chuàng)編的新戲有:二本《紅拂傳》、《琵琶行》、《荊十三娘》、《婁妃》、《玉京道人》、《霸王遇虞姬》、《涪江緣》等。
一年過去了,今天的京劇程派藝術依然如日中天,愛好者眾多。但像新老這樣畢生為京劇、為程派而鞠躬盡瘁的老藝術家,在生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江蘇省來說,新老是一個功勛卓著的藝術家,但我們沒有看到有關部門給他整理過任何藝事資料和回憶文章,我們僅能看到的一些零星演出錄像,都是在北京或者天津、上海等外省市拍攝的,這不能不說是當?shù)刂鞴懿块T的無能和失職。我們一直在說尊重重視人才,新老這樣的行業(yè)精英,在生前難道就不該被尊重和重視嗎!新老走了,前不久關正明、景榮慶都相繼離開了我們,他們帶走的不光是他們的藝術,我想更帶走了他們對京劇藝術的無限眷戀。
全社會都在說京劇是國粹,現(xiàn)在看起來應該改成需要的時候才是國粹,不需要的時候就什么都不是了。其實京劇需要的并不多,她不需要振興,她需要的是保持,人們只要花一點點有限的時間就能把她保持的很好,比如“彩霞、晚霞工程”;比如“老藝術家重陽演唱會”,但這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不是靠幾個人或者幾個部門就能做好的。
今天借著新老一周年的祭日感慨一下,也祝愿新老在天堂能夠快樂,更祝愿程派藝術能傳承發(fā)揚、薪火相傳。(2009-9-2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