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學作品p13

【鳳凰涅槃】 https://b23.tv/v45aAJD
作家作品
●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
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致力于世界和平運動 ●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郭沫若全集》38卷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 ●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fā)起組織創(chuàng)造社。 ●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 ●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 ●代表作有詩集《女神》《星空》《恢復》等歷史劇《屈原》《蔡文姬》《虎符》等。
文章介紹
●《鳳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現(xiàn)代詩歌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詩篇。寫作與1920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 ●“鳳凰”,傳說中的神鳥,吉祥之物。 ●涅槃,佛教用語,意義是指清涼寂靜,眾苦永寂;指在肉體死亡的同時精神或靈魂獲得永生或再生。 ●鳳凰涅槃有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從而說明經(jīng)歷劫難的夢想與目標更為美麗。 ●郭沫若通過鳳凰集體自焚,從烈焰中更生的故事,表達了徹底埋葬舊社會、爭取祖國自由解放的思想和詩人對自由,平等,和諧的新社會的無限向往。 ●詩作運用詩劇的形式,分四個部分。 1.序曲 鳳凰自焚的時間背景在“除夕”這一辭舊迎新的特定時刻,以“枯槁”、“消歇”的景物象征生命的枯竭,奠定了全詩“哀哀”的氛圍。體現(xiàn)了鳳凰對古國、對舊生活的哀戀之情,顯露了時代的先驅(qū)者因襲的重荷之重,也更讓人深刻感受到他們非自焚更生不可,這為下文打下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序曲”,詩人以第三人稱的筆法展示了鳳凰準備自焚的情景。一方面鳳凰生活其間的山河“浩茫”、“陰莽”、“凜冽”,醴泉干涸,萬物枯槁;另一方面,鳳凰卻在為自焚而忙碌:在“火光熊熊,香氣彌漫”之中,“低昂、悲壯”地“起舞”、“歌唱”,準備經(jīng)受一次“死”而后生的嚴峻考驗。 這種陰暗中透出亮色、凄涼中顯出雄偉的景象有聲有色地寫出了鳳凰涅槃前的悲壯情緒和大無畏的精神。 2.主曲 “鳳歌”、“凰歌”和“鳳凰同歌”是長詩的第二章,也是全詩的主曲。詩人以第一人稱的代言體,使矛盾沖突通過獨白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鳳歌》是對命運排山倒海,勢如破竹般的詛咒,凌厲、粗獷、悲壯,充滿著憤激和反抗?!傍P”既堅強,又冷靜理智。他正視現(xiàn)實,深深地感到舊世界“冷酷”、“黑暗”與“腥穢”。采用屈原《天問》的表達方式對宇宙和人生的奧秘提出了種種疑問,宣告中華民族的更生。不再有屈原當年的無奈,而是充溢著鳳凰王者般的神圣、“目空一切”的氣魄、打破一切舊套死后再生的勇氣與決心 抒情主人公捶胸頓足地叩問天地、大海,但是,天亦好,地亦好,海洋亦好,都沒有也不可能回答。表達了先驅(qū)者的無助與孤獨,突出了舊的世界的腐朽。 詩人從東南西北的空間角度表達的意思是宇宙中四處都是“屠場”、”囚牢”、墳墓”“地獄”沒有一塊凈土;將生活、時代的問題拉闔到一個廣博的背景一宇宙來, 氣勢宏大。從宏觀上、整體上揭露和詛咒舊世界,也多少表露了詩人內(nèi)心一種探求真理而不可得的苦悶。表達了對陰穢與黑暗的舊世界的否定,警示世人:“生在這樣個陰穢的世界當中,就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銹!”舊世界的可怕之處并不僅僅在于它的陰穢腐朽,更在于它有著極其強大的同化力。進一步表現(xiàn)出與這個世界決絕的信念。 在"凰歌”中,將鳳凰的處境比作茫茫大海中前不見燈臺、后不見海岸的一-葉“孤舟”,孤舟“帆已破,檣已斷,楫已飄流,柁已腐爛", 駕馭孤舟的是疲倦的"舟子”。將鳳凰"縹緲的浮生”比作"黑夜里的酣夢”,“睡眠當中的一剎那的風煙”。一切舊傳統(tǒng)、舊束縛以及自身內(nèi)一切因襲的影響,被詩人詛咒為“環(huán)繞著我們活動著的死尸”,“貫串著我們活動著的死尸”。一系列藝術形象所構成的畫面顯示出:舊中國黑暗腐朽到了何種程度,人生活在這樣的世界已失去了應有價值;燒毀舊中國、舊我,創(chuàng)造新中國、新我,已經(jīng)刻不容緩 “凰”悲嘆“五百年來”生活中的“羞辱”和“污濁”,眼淚“傾瀉如瀑”,“淋漓如燭”她深感自己的處境苦痛、險惡,不由得呼天問地:“我們這縹緲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兒安宿?”探求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究竟在哪里? 她追憶自己青年時代曾有過的“新鮮、甘美、光華、歡愛”。這種對于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光榮傳統(tǒng)的緬懷,既是對黑暗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的有力揭露,更是對未采的熱切渴望。 盡管現(xiàn)實“只剩下些悲哀、煩惱、寂寞、衰!敗”,盡管凰也有人生如夢的淡淡悲涼,但可貴的是她不悲觀、頹喪。在這“涅盤”的莊嚴時刻,她感到“一切都已去了,一切都要去了”。一場熊熊的圣火,將燒毀舊世界而自己也將得到永生不死。 《凰歌》末段以對逝去了的“年青時候”的追戀反襯現(xiàn)實中的絕望。四個“哪兒去了”的質(zhì)問,答以七個斬釘截鐵的“去了”,義無反顧,堅定決絕。 最后,詩人借助“凰”的歌吟,對身邊的宇宙做了總結性的描繪:“環(huán)繞”表現(xiàn)空間里充斥死尸,“貫串”突出時間歷程中滿是死尸。 《鳳凰同歌》,表現(xiàn)了鳳凰與“身外的一切”、“身內(nèi)的一切”--舊我分手的堅決果敢的情緒把死亡表現(xiàn)得超凡脫俗,悲壯得令人心神悸動。 3.變奏曲 “群鳥歌”共六節(jié),每一節(jié)都是四行;第一句都以“哈哈”開頭,口氣輕佻,如同小丑,富有諷刺意味;而前三行詩句完全相同,勾勒了“群鳥”共同的幸災樂禍的卑劣心理 “群鳥”只知道鳳凰的“死”,不愿也不可能知道鳳凰在火中得到新生,會比以前更加華美。它們對鳳凰的嘲笑,就變成了很可笑的自嘲。第四行詩,一語破的,道出了它們各自的個性特點:黷武、專橫、狡猾的本質(zhì)和世故、奴性與馴民的思想。在詩人諷刺的筆觸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它們實際上是在五四運動這一偉大變革到來時依附于帝國主義的軍閥.政客、官僚、馴民、奴才和無恥文人。 詩人以鮮明的愛憎、獨特的藝術構思,刻畫了“群鳥”的反面形象,揭露了它們的靈魂鞭撻了它們的丑態(tài),亦反襯出了鳳凰的堅貞華美的高尚品質(zhì)。 4.高潮曲 “鳳凰更生歌”是全詩的高潮。包括“雞鳴”和“鳳凰和鳴”。“雞鳴”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一唱雄雞天下白”,“雞鳴”宣告新的光明的到來,新的“宇宙”、“鳳凰”的誕生,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片生機盎然、萬象更新的景象。這是“鳳凰和鳴”的典型環(huán)境,亦是詩人心目中經(jīng)過五四革命烈火洗禮后的中華民族的形象體現(xiàn)。新生的“鳳凰”,盡情地“翱翔”、“歡唱”?!傍P凰和鳴”中的每一節(jié)詩都排比重疊回環(huán)反復;詩句簡短有力,節(jié)奏輕快,歡樂的圓舞曲。飽含激情地贊揚了烈火中更生的“鳳凰”比以前更為華美。 全詩在一切都十分和諧和光彩奪目的景象中,在鳳凰翩翩起舞、引吭高歌的喜劇氛圍中結束。
反復地詠唱:“一切的一,更生了?!薄耙坏囊磺校?。
“一切的一”是指眾生推至個人”,“一的一切是指個人遍及眾生,即鳳凰與眾生融為一體,我和你、他,都融為一體,統(tǒng)統(tǒng)更生了。 “一切的一”也指萬類推至個體,“一的一切”也指個體遍及萬類,即無論在何種美好的境界里,都有著我存在,而我身上也具備著“所有新鮮、凈朗、華美、芬芳、熱誠、摯愛“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操 《鳳凰涅檠》的結局,
光明的中國代替黑暗的中國,美好的事物經(jīng)過烈火的鍛煉更加美好。
●分析詩篇表現(xiàn)的愛國激情,反抗叛逆創(chuàng)造精神及其所體現(xiàn)的五四時代的精神。 1.詩歌借鳳凰“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亡的古老傳說,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激情和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 2.鳳凰形象壯美而崇高。
鳳凰嚴厲斥責庸俗猥瑣的一群“凡鳥”,熱烈向往新鮮、凈朗、華美、芬芳的新世界,體現(xiàn)了徹底顛覆舊世界的戰(zhàn)斗精神和樂觀主義氣概。
表達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徹底破壞舊事物、創(chuàng)造現(xiàn)世光明的進步社會理想?!傍P凰”是民族和祖國的象征。《鳳凰涅槃》是民族覺醒的詩的宣言。
●《鳳凰涅槃》的思想內(nèi)涵與“五四”時代精神:最集中體現(xiàn)了“五四”時期熱情奔放的火山爆發(fā)般的愛國激情和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即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破舊立新的革命氣魄和樂觀主義精神,是民族覺醒的詩的宣言。 ●認識五四時代精神。 1919 年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發(fā)起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狂飆式的五四運動。 這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更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 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孕育了民主、科學、愛國、戰(zhàn)斗的偉大精神。 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覺醒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起點; 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腐朽文化的自省意識,學習借鑒西方一切先進文化成果的開放勇氣,開創(chuàng)中國空前的以民主科學、自由為顯著特征的精神文化現(xiàn)代化繁榮的新局面,開啟中國全面推進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的新時代; 五四運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 所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提供的歷史經(jīng)驗,所開創(chuàng)的革命傳統(tǒng)是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的。 《鳳凰涅槃》是郭沫若《女神》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初稿寫于1920年1月。 中國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狂瀾巨流摧枯拉朽般地猛烈地沖擊著舊中國的污泥濁水。 郭沫若是“五四”時代最早感受到歷史轉型七祖國新生、民族覺醒的時代氣息的詩人,《鳳凰涅槃》是一首時代的頌歌。詩人把祖國比喻成鳳凰,借助于對鳳凰傳說的改造與新闡述,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時代已經(jīng)到來。 (1)詩歌的愛國激情是通過鳳凰形象來抒發(fā)的。 鳳凰表現(xiàn)了對舊中國的控訴、詛咒和徹底決裂的感情;體現(xiàn)了對新的人生、未來祖國的熱烈追求和由衷贊美。 鳳凰形象是詩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國的形象,是詩人形象與祖國形象的溶合。 詩人將自己的愛國激情融入進鳳凰形象,融入到改造舊中國革命激情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理想之中。 (2)《鳳凰涅盤》強烈地體現(xiàn)了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即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神、呼喚民主、科學,大膽創(chuàng)新的個性解放精神。 (3)充滿對黑暗舊社會的深惡痛絕,那是“膿血污穢著的屠場"、"群魔跳梁著的地獄"。為了尋求新生,鳳凰集香木自焚。焚燒了舊我,獲得了"凈朗"、"華美"、"自由"的再生,表現(xiàn)了詩人對新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新生的積極創(chuàng)造精神。 (4)詩人歌頌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現(xiàn)與萬物相結合的自我力量,“我們便是他,他們便是我!”。 ?體現(xiàn)了五四時代個性解放的鮮明要求。 ●分析鳳凰的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詩人筆下的鳳凰形象壯美而崇高?!傍P”的歌象征男性的歌,狂飆突進式地否定舊世界的一切;“凰”的歌象征女性的歌,在悲愴中大膽揚棄因襲的舊我,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更新
預示著舊中國和民族振興新時期的到來
●分析詩篇的浪漫主義特色
1,想象瑰奇,色彩明麗,浪漫主義特色。
2,把宇宙萬物和自我融匯在一起,造成一種萬物同源、和諧一致的境界,表現(xiàn)詩人與祖國人民融合為一的愿望,具有濃厚的泛神論色彩。
3,在形式上,打破舊詩格律的鐐銬,借鑒西方近代自由體詩,形式自由奔放,實現(xiàn)詩體的大解放。 4,
大量采用設問、排比、反復的手法
,詩情獲得了酣暢的表達,又做到了節(jié)奏明快,適于朗誦。 ●理解詩篇所表現(xiàn)出來的泛神論色彩。 泛神論思想是一種哲學思想。就是“本體即神,神即自然”,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 它在十六、七世紀曾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對僵死的封建神學和宗教唯心論起過有力的沖擊作用。郭沫若將泛神論內(nèi)容概括為“泛神就是無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現(xiàn)”,“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現(xiàn)”。 1.詩人在泛神論的思想基礎上,把宇宙萬物和自我融會在一起,寄寓了他的理想,表現(xiàn)了詩人與祖國人民融合為一的愿望,特別在鳳凰獲得更生以后,歡樂的唱了五段相似歡樂的歌。 2.“一”指泛神論哲學中單一的本體,“一切指宇宙萬物?!耙磺械囊弧?,指表現(xiàn)為萬物的本體?!耙坏囊磺小?,指由本體演化的萬物,這是郭沫若對泛神論思想的獨特表達方式。 3.表現(xiàn)自我同宇宙萬物的融匯,這是泛神論思想在詩中的藝術體現(xiàn),是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生動反映。 ●理解本詩的自由體形式及其意義。 1.《鳳凰涅槃》在形式上沖破舊格律、舊程式、舊傳統(tǒng)和新“套子”的束縛,實現(xiàn)了詩體的大解放,形式自由奔放; ?2.詩的劃分、詩行的長短,服從思想感情的自然流瀉,沒有固定的行數(shù)和字數(shù); 3.壓韻自由,做到“大體壓韻”; 4.大量采用設問、排比、反復、迭句和對偶的手法; 5.采用了詩劇的形式。 6.浪漫主義以直抒胸臆為主要表達方式,《鳳凰涅槃》語言夸張,色彩絢麗、音調(diào)高昂、旋律急促、直抒胸臆,全詩顯出了濃烈的浪漫主義抒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