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演員思維_怎么樣演好一個角色
12演員思維:怎么樣演好一個角色
導語
我們繼續(xù)“開創(chuàng)”模塊的思維模型課程。這節(jié)課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怎樣演好一個角色?
你可能會覺得好奇,我們這周不是討論體驗管理嗎?怎么講到了演好一個角色呢?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我先請你回憶一下,你最喜歡的一部影視作品是什么?為什么?
我想,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但我確定的一個相同點是,這些影視作品一定為你創(chuàng)造了深刻的情緒共鳴。不管是里面的某一個場景,還是某一個演員,某一句臺詞,總有那么一刻觸動了你。
你看,就像我們在阿那亞案例中提到的戲劇理論,影視作品的最高任務也是為觀眾創(chuàng)造體驗,這個體驗是情緒體驗。
那影視作品是怎么創(chuàng)造觀眾的情緒體驗的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載體,你應該想到了,是演員。一個好的演員,即使隔著屏幕,我們可能也會跟著他哭跟著他笑。
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下,演員是怎么演好一個角色,為觀眾創(chuàng)造情緒體驗的。
這節(jié)課,我們專門去請教了表演指導老師劉天池。她在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系,當了20年的專業(yè)課老師,鄧超、白百合這一批你能想到的好演員,很多都是她的學生。劉天池還在很多的綜藝節(jié)目當中擔任表演指導,像《演員的誕生》《演員的品格》等等。在得到App,也有她的一門課《劉天池的表演課》。
這節(jié)課的導師就是劉天池老師,研究員是劉莎,由轉(zhuǎn)述師徐惟杰為你轉(zhuǎn)述。
好,我們開始。
明確角色的總目標
當一個演員接到一個角色的時候,他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背臺詞?不是。他會先根據(jù)劇本來分析、理解角色,找到這個角色的總目標是什么??偰繕?,就是角色外在的最高任務。
為什么要確認總目標呢?因為一個角色的總目標明確了,他下一步的行動方向、要點、路徑和結(jié)果就都出來了。
總目標是一個相對好確認的東西。演員們通常只要仔細地讀完劇本,就能得出結(jié)論。比方說,林黛玉,你要是讀完《紅樓夢》,很容易就能理解這個角色的總目標是,跟賈寶玉在一起。
有了這個目標,你就能理解,要演一個林黛玉,什么事兒該干。更重要的是,你能知道什么事兒不該干。比方說,如果我們說林黛玉這個角色的總目標是“跟賈寶玉結(jié)婚”,那她會不會像大管家一樣,去插手賈府的年度預算?肯定不會。
不論你要扮演藝術(shù)角色還是社會角色,都應該有一個清晰的總目標。一個清晰的總目標,一定是簡單、重要、直指人心的。
比方說,如果你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你的總目標應該是什么?你可能會有這么幾種不同的目標:
第一,我要實現(xiàn)財務自由;
第二,我要得到權(quán)力,得到團隊的擁戴;
第三,我踏實創(chuàng)業(yè),成為行業(yè)老大。
好,請你把它們寫下來,然后按重要程度排序。你把誰排在了第一個,那它就是你最想做、最重要的那件事,也就是你的總目標。
我們假設(shè),你的選擇是第三個,“我要成為行業(yè)老大”。我們來把它調(diào)整得更加簡單明確:“踏實創(chuàng)業(yè)”是對自我的要求,不是目標,可以刪掉?!俺蔀樾袠I(yè)老大”不夠明確,還可以再精確一點,可以把它優(yōu)化成“創(chuàng)造出一家估值千億美元的公司”。
你看,對于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這個目標簡單、重要、直指人心,是一個好目標。這個總目標一旦明確,那你接下來挑選什么樣的合作伙伴,要集中資源做什么事,要放棄什么,承擔什么就全都是為了滿足這個目標,這些動作就全都有了衡量標準。反過來,你該不該花大力氣去做公益?我不建議你去,因為這對你實現(xiàn)總目標毫無幫助。
這是演好一個角色的第一步:明確角色的首要任務,也就是總目標。
明確自己的“欲望原型”
前面我們說了,總目標能用來評估和指導一個角色的所有行動,它相當于角色的外殼。而一個角色的靈魂是什么呢?在藝術(shù)作品里,一個角色的靈魂,來自它最深層的情感需求,專業(yè)術(shù)語叫“欲望原型”。
什么叫欲望原型?就是外部世界給你怎樣的情感回應,你會感覺舒適和安全。
欲望原型,是一個角色所有行動和語言的內(nèi)心原點。它跟總目標配合在一起,能像一個坐標系一樣,準確地定義出角色最合理的行為和語言。
它們有什么不同呢?我來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演員在一場戲里,總目標是:保護腹中的胎兒。但與此同時,這個角色的欲望原型可能是“被認可”。那么,同時在“保護胎兒”和“被認可”兩個坐標下去演繹這個角色,它才會更真實。
否則,如果只有一個參照系“保護胎兒”,那這個人就可以為這個任務殺人放火毫無顧慮,這個角色就沒有張力和層次。
怎么理解一個角色的“欲望原型”呢?演員們主要做兩件事:
第一步,精讀劇本,分析劇本里所有關(guān)于角色的元素,來還原和理解角色。
比方說林黛玉,要理解林黛玉,你至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
比方說,林黛玉是誰?是絳珠仙子、大家閨秀還是江湖兒女?在戲里是孫女,還是外孫女?是誰的外孫女?賈老太太的外孫女,和劉姥姥的外孫女,想干的事兒肯定是不一樣的。
比方說,她從小在哪里長大?是江南水鄉(xiāng)還是西北窯洞?聽古典音樂長大,還是聽叫賣聲長大?生活在現(xiàn)代,還是古代?這些區(qū)別,決定了她肯定偏好小綠豆糕,而不是大燒餅。
再比方說,她生活的年代大環(huán)境怎么樣?她的家庭條件怎么樣?是普通水平還是富甲一方?這也決定了她追逐的東西。
當然,除了這些,她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別人是怎么看待她的,她經(jīng)歷過哪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她在個人和事業(yè)上有哪些成功與失敗的歷史,她有什么夢想,有什么獨特的做事方式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范疇。這個過程拆解的顆粒度越細,她的欲望原型就越清晰。
第二步,根據(jù)劇本給的線索,盡可能地搜集外部信息,來理解角色所處的處境。
比如了解角色所處年代的文化知識、繪畫及音樂作品。你別覺得這些東西劇本里沒有提及,就不重要。不是的,這些信息能幫助演員更深一步地理解過去、理解角色,同時為他們的想象力提供營養(yǎng)。
我們還拿林黛玉舉例子。
如果你扮演的是14歲的林黛玉,你可不只是理解她的14歲就夠了。你還要理解她10歲在干嘛,要理解她前14年的具體歷史,才能明白她今天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今天的行為舉止為什么是這樣的。你自己可能以前每天吃炸醬面,但是要演林黛玉,你就應該要去研究林黛玉所在時代的書籍、影像、音樂、繪畫。你要改吃小綠豆糕,開始聽古琴、拿扇子、寫毛筆字,開始改變自己的坐姿、站姿、說話的語氣、語調(diào),開始感同身受。
一個好演員,要抓住這些東西,往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經(jīng)驗里套,去理解它,然后才能把自己跟角色融為一體。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的任務是需要演好一個社會角色,但這個社會角色的靈魂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弄清楚,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原型是什么,把這一點想明白,其實對你就夠用了。
我們順著前面的例子說,你想要創(chuàng)立一家估值千億美元的公司。同時,你的欲望原型是什么?是“被喜愛”?還是“被敬畏”?搞清楚了這件事,你就能在很多關(guān)鍵決策面前,省卻復雜的心理活動,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向。想要被喜愛,你可能去做一家迪士尼;想要被敬畏,你可能會去做一個華為。
只設(shè)計第一步行動
我們看一段特別長的戲,會覺得,“哇,這個演員怎么演這么好,整段劇這么長,他竟然能一鏡到底,每個動作、每個表情、每句臺詞都那么真實連貫,他把整個過程設(shè)計得真好?!?/span>
這個想法,劉天池老師告訴我們,不對。一個好演員一口氣演了半小時,一場話劇甚至2個小時,看似一氣呵成,但其實,他在上場前,可能只設(shè)計了第一個動作、第一個表情、第一句臺詞。
為什么會這樣?演員對劇情是熟悉的,他了解所有故事和結(jié)局。而他如果帶著已知的心情,設(shè)計好全程再去演,那么在觀眾看來,就會覺得假、覺得生硬。
因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準備好了,你只不過等在那里,等著把驚詫演出來,等著把歡喜演出來,等著把失落演出來。這是表演的一個大忌諱,叫做“只演出了情緒,沒有演出情緒起來的真實過程”。
所以,你恰恰需要帶著未知的心,去表演。
劉天池老師告訴我們一句話,叫“前期的準備工作,能多復雜就多復雜,但是當你要開始的時候,能多簡單就多簡單。”
你看,這個“前期的工作”,就是前面我們說的,你揣摩一個角色的時候,對它的理解多細致都不為過。那么,這個“開始的時候”,指的就是表演的第一步。
只設(shè)計第一步,這是不是太可怕了?后面失控了怎么辦?
演員們有兩個辦法可以防止表演失控。
第一個辦法,就是前面我們講過的,時刻自我提醒角色的總目標和情感需求。
真正開始表演的時候,演員是清楚角色的總目標的,也是清楚他的情感需求的,只要你在規(guī)劃好角色的第一個動作,接下來,只需去關(guān)注對手、根據(jù)對手的反應,給出真實的反應就可以了。只要你的總目標和情感需求在,你的演繹就不會跑偏。
我們都記得經(jīng)典的《大話西游》。在孫悟空想要撩白晶晶的那個晚上,孫悟空的總目標是撩到白晶晶。他出場的第一句臺詞是設(shè)計好的,他說:“長夜漫漫,無心睡眠。我以為只有我睡不著覺,原來晶晶姑娘你也睡不著啊?!苯酉聛恚透鶕?jù)白晶晶的反應,再去自然地反應。
第二個防止表演失控的辦法是,具體在設(shè)計這個表演第一步時,你對它的想象和設(shè)計,要越詳盡越好。這能給你足夠的素材,支撐你后續(xù)的表演和應對。
我們舉個例子,比方說你要表演在等車。你會怎么設(shè)計第一步?你可能踮一下腳尖,向馬路的左邊張望。
但一個好演員對“等車”這個場景的想象可以精細到什么程度呢?他可能會問自己,這是什么天氣?白天還是晚上?站臺有沒有座位或者欄桿,金屬的還是塑料的?路上堵不堵,我往遠處看能看多遠?車站有沒有別人,離我多近?我有沒有覺得不自在,敢不敢哼歌?我想抽煙嗎?附近有沒有垃圾桶?我等多久了,著不著急?我背著包嗎?沉不沉,里面有什么?我是從哪里出來?等等等等。
你看,這些想象,其實是把“等車”這個場景拆得無比細致、無比周全。這種情況下,不管你的對手給出什么反應,你都是能夠依托你的細節(jié)想象,來給出合理回應的。所有事情,都已經(jīng)在你的預計當中。
這在我們?nèi)粘I罾?,其實是一種預案思維。
面對一個重要事件、重要場合,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針對一種可能性設(shè)計好整個過程,而是要設(shè)想到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做足充分的預案。
你要是對可能的情況做了足夠詳盡的想象,那么,無論事情的走向在你的主線之內(nèi)還是之外,你都能有對應的預案,來處理它。
給動作找一個理由
到這兒,你對怎樣演好一個角色,已經(jīng)理解了60分了。接下來我想跟你講的,是加分題了。
出色的表演是對生活的還原,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在演。我們看一場戲,之所以覺得演員的肢體表達舒服,就是因為他的動作在當下的場景里是合理順暢的。所以,關(guān)于動作,演員在表演中有兩個天條:
第一,如果設(shè)計了動作,要給動作一個理由。
第二,如果設(shè)計了動作,這個動作要有方向和可執(zhí)行。
第一點,給動作一個理由,其實原理跟我們前面說的“做好預案”是一個意思。日常生活中,我們做的任何動作都是有理由的,理由能夠幫你細化動作的合理性。
理由怎么來呢?從場景中來。我們來舉個例子。我請你來做一個想象,想象的內(nèi)容是,你發(fā)現(xiàn)鞋上有一個泥點,你想擦掉它。好,你的動作可能是低頭、看見泥點、掏出紙巾、蹲下、擦拭、起身、扔掉紙巾。
接下來,我要給這個內(nèi)容加一個場景,你在公交車上看到鞋上有個泥點想要擦掉它。這時,你腦中可能出現(xiàn)了一個乘坐公交車的場景。車上晃晃悠悠,而且人擠人,沒有座位,你已經(jīng)站了8站地,稍微有點疲憊。那你會怎么完成這個動作呢?可能會輕微搖晃著,看見泥點后還皺了下眉,然后把背包從身后挪到胸前,打開拉鏈,翻了半天找出一包紙巾,抬起腿懸在半空,費力地擦掉了泥點,最后把廢紙握在手心里,看向窗外。
你看,當有一個場景出現(xiàn),動作就立刻發(fā)生了變化。
我們還可以繼續(xù)往下想,你是每天都來還是第一次坐這輛車?你要去哪兒?是剛出發(fā)還是要回家?是上午還是晚上?是去辦事還是去見一個你喜歡的人?你喜歡他/她多久了?你們已經(jīng)開始交往了嗎?
請你一邊想象這些,一邊做擦泥點這個動作。你會發(fā)現(xiàn),你想象得越細膩越具體,你做出動作的方向、力度、復雜程度就越不一樣。
第二個天條,讓動作有方向和可執(zhí)行。
有方向,說的是動作要有起點和終點。哪怕幅度再小的動作,也不能只做一半兒,都是要有目標的。比如你擦鞋,鞋面兒多大?擦的動作是從哪兒到哪兒?手到一半不能飄了。
可執(zhí)行,說的是對動作的預期要盡量明確、具體。這個可以用反例來解釋。比方我跟你說:“請你去運動”,你肯定不知道該怎么轉(zhuǎn)化成動作。但是如果我說:“請你跳繩200下”。它立刻就變成可執(zhí)行的了。
所以,能夠凸顯細節(jié)的動作一定是有力度、有范圍、具體、可以被執(zhí)行的。
總結(jié)
到這里,我們用了四點,來總結(jié)一個好演員是怎樣演繹一個鮮活的角色的。這套方法,對我們?nèi)粘Q莺米约旱纳鐣巧卜浅S袔椭?/span>
我們回到開頭那個問題,假設(shè)你今天必須去跟一個交情不錯的下屬面對面溝通,請他離開公司,你可以怎么做?
借用演員思維模型,你可以這么來:
第一,明確你在談話中,是上級,不是朋友。你的總目標是開除一個下屬。
第二,明確你自己的欲望原型是“不被記恨”。
第三,設(shè)計好你開口的第一句話,比方說,“我很抱歉,有一個不太好的消息,但我認為我應該跟你直接談?!蓖瑫r,你要先想好,對方可能平靜接受,可能哀求,也可能生氣。
第四, 雖然你們也是朋友,不要做跟“開除一個下屬”這個總目標無關(guān)的事。當然,因為你想要“不被記恨”,那么,你也許可以以個人身份提供工作建議,甚至其他的工作機會推薦。
你肯定有自己喜歡的電影和演員。你愿意分析一下你喜歡的演員和角色嗎?他的演繹讓你有什么感悟?歡迎你在下方留言。
我們下節(jié)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