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內(nèi)心聲音、建立深厚連接,理解孩子,從聽懂內(nèi)心開始!

教育孩子,無疑是一段充滿色彩和挑戰(zhàn)的旅程。
每個父母都會面臨一系列令人頭疼的難題,尤其是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因為孩子們可能會表現(xiàn)出拖拖拉拉、隨意丟棄玩具或?qū)π峦婢哂啦粷M足等問題。
如果將這些問題比作接球訓練,或許更形象:
孩子們不斷向我們投擲各種球,而我們作為父母的任務是接住這些球,并以妥善的方式傳遞回去。
這個過程,無疑對我們的修養(yǎng)和應變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實際上,當孩子們通過行為來傳達需求時,我們需要盡可能準確地理解他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以一種開放和理解的態(tài)度引導他們敞開心扉。
然后將自身的理解反饋給孩子,以驗證我們的解讀是否準確。
然而,盡管我們努力控制情緒,有時還是情不自禁地發(fā)火。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真正做到控制情緒,從而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一個現(xiàn)象:
在溝通中,非語言信息的影響力遠超過語言本身。
根據(jù)心理學中的麥克拉賓法則,人們對于一個人的印象,只有7%來自于他所說的話,而38%來自于語調(diào),55%來自于外貌和肢體語言。

因此,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傳達的非語言信息是憤怒的,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中有93%都是我們的情緒,僅有7%是我們想要傳達的理念。
有鑒于此,我們首先需要面對并體驗自己的情緒,然后在情緒平復后再與孩子溝通。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例如洗個臉、深呼吸或者去陽臺欣賞風景。
尤其是,當我們需要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可以嘗試一些溝通技巧。
例如,當我們覺得孩子的行為無法接受時,可以先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指責孩子。

我們還要意識到,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我們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同時也要注意管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緒開始失控時,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來平復情緒,比如深呼吸、冥想或者進行一些體育運動。
總的來說,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并通過理解和尊重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對孩子的一切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是要找到一種能夠同時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期望,又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方式。

所以說,育兒確實是一段充滿挑戰(zhàn)的旅程,但只要我們愿意學習和實踐,就能找到一種更有效、更和諧的與孩子相處方式。
我們不應忘記,與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學習和教育的機會。
從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管理和表達情緒,以及如何解決問題和處理沖突。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孩子們不僅通過我們的教導來學習,還會觀察和模仿我們的行為。因此,我們應以自己的行為為榜樣,展示出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例如,當我們面對壓力和困難時,可以選擇平和和樂觀的態(tài)度來應對,而不是讓情緒失控或選擇放棄。

這樣,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nèi)绾蚊鎸ι畹奶魬?zhàn),如何保持積極和樂觀的心態(tài)。
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們看到,哪怕是父母自己,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我們可以讓他們看到,我們也會犯錯誤,會遇到困難,但我們始終保持學習和進步的態(tài)度。這樣,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nèi)绾蚊鎸﹀e誤和失敗,如何從中學習和成長。
最后,我們需要意識到,育兒并不是一項獨自完成的任務。
我們需要社區(qū)的支持,需要家庭的幫助,需要專業(yè)的指導。我們可以尋求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師、其他父母或朋友的幫助和建議,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長。

總的來說,教育既是一項挑戰(zhàn),也是一次機遇。
通過陪伴和教育孩子,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關系,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