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東郊元代壁畫墓
西安東郊元代壁畫墓
文物·2004年第1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1年7~9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西安東郊韓森寨九街坊黃河機械制造廠12號住宅樓基建工地搶救性發(fā)掘了一座元代壁畫墓(M1)?,F(xiàn)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位于12號樓基西邊緣??脊湃藛T聞訊趕到現(xiàn)場時墓葬已部分遭到破壞。從現(xiàn)存部分看,該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構(gòu)成,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方向183°(圖一、三)。
墓道為臺階式,大部分已被挖掉,僅存底部的兩級臺階,臺面鋪磚,殘長0.8、寬1.1米。上一臺階高0.4,下一臺階高0.55、面寬0.3米。
甬道、墓室皆為磚砌。甬道長0.98米,從頂部殘跡看為拱頂,西壁高2.3、東壁殘高1米。甬道兩壁下部各掏挖一小龕,呈方形,寬、高、進深皆為0.3米。龕中間均豎砌一條磚,將龕分為南北兩部分,龕底鋪方磚。甬道拱頂不與墓門拱頂相連,而高出墓門,甬道也高過墓頂。甬道墓室間有一較矮的拱形門洞,長0.4、寬0.64、殘高1.3、壁高0.76米。不見封門痕跡。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2.06、東西寬1.95、墓底距地表約6.8米。墓頂為穹窿頂,已塌掉一半,殘高2.12米。西壁尚存,高1.4米;東壁僅存下半部,殘高0.2~0.8米。墓室四角在0.8米高處,各砌一伸出的條磚,上托磚砌的仿木斗拱,呈45°斜出。斗拱上承角梁,從角梁向上墓室四隅由直角漸抹成圓角。墓壁上端沿墓室一周用磚砌出兩行相疊的凸棱,以上成穹窿頂。頂中間亦出一道凸棱,將頂分成了上下兩部分。頂中央原嵌有一雕蓮花的淺綠色多邊形琉璃瓦,應(yīng)為蓮花藻井。墓室西壁有一磚雕仿木燈檠,呈倒丫字形。寬56、高78厘米。頂部雕有帶花瓣的燈臺。北壁正中砌一假門,寬、高各0.5米。假門外框突出壁面約0.03米,上抹白灰再涂色,現(xiàn)多已脫落僅存部分黑彩。內(nèi)砌門額、立頰,地基本與壁面平齊,門額上以磚雕出兩枚臥“8”字形的門簪,地兩端各砌一門砧。門額、立頰內(nèi)砌門扇,凹進壁面約0.02米。門額、立頰、地及門扇均為朱色,以黑線將門分為兩扇,門簪上以白灰為底描有黑彩(圖二∶1;四)。
墓室以方磚鋪地,北半部設(shè)棺床。棺床東西長1.35、南北寬0.92、高0.55米。棺床外層砌磚,中填土。棺床底部和上部各以疊澀的兩層方磚平鋪,四邊以條磚立砌。
二 壁 畫
壁畫分布于甬道兩壁、墓室四壁及穹隆頂?shù)忍帯?/p>
1.甬道壁畫
甬道東壁絕大部分遭到破壞,壁畫已無存,只見底部白灰層;西壁為一幅散樂圖,寬0.98、高0.96米。繪三人手持樂器。中間一人雙手持一鼓架置右腋下,邁小步面向墓室,身右側(cè),眉清目秀,上著黃色長袖襦,外罩白色半袖衫,下穿深紅色長裙,露出白色小尖鞋。面色紅潤,手指纖細,烏發(fā)綰于腦后,應(yīng)為一女樂伎形象。南端一人隨其后,面向東。面龐圓潤,櫻桃小口,黑發(fā)垂至臉頰。內(nèi)著紅色交領(lǐng)襦,外罩黃色半袖衫,下著橘紅色曳地長裙。右手持拍板自然垂下,左手置胸前,輕捏衣領(lǐng)。北端一人作回首狀。頭頂以白色絲帶束發(fā),身著白色長袍,外罩黃色半袖衫,似為女扮男裝。身背一七弦琴,琴身為朱色,弦以細黑線畫出。從袍服的開衩處露出淡紅色長褲。散樂圖上部繪有卷云圖,以白灰為底,用黑色線條勾勒出各種形狀的云紋,其外圍一黑色長方形邊框。長0.96、寬0.28米(圖五、七)。
2墓室壁畫
墓室四壁及穹隆頂均有壁畫。該墓早年即遭泥水淤積的侵蝕,墓內(nèi)淤土高近1米,幾乎浸沒了穹隆頂以下的部分,淤土與壁畫粘在一起,不易剝離。
西壁壁畫以燈檠為界,分為兩部分。
燈檠以北繪五女侍宴圖。長1.4、高0.8米。畫面南部為一方形供桌,上置一方形花瓶,內(nèi)插幾只鹿茸。五女侍位于桌的兩旁。南起第1人為一侍童,立于供桌南側(cè),面向北。束發(fā),上穿淡綠色圓領(lǐng)長袍,束帶,袍下端露出紅色長褲和翹頭紅履,雙手捧一黃釉帶蓋大瓷罐。南起第2人站在供桌北側(cè),面向南,頭挽高髻,雙手捧一白瓷罐。上著紅色襦衫,下穿白色長裙,肩披長帛,腰側(cè)佩一紅色長綬帶。南起第3人為一侍女,面龐豐潤,鳳眼蛾眉,櫻桃小口。梳小雙鬟,頂髻簪花。雙手捧一紅色大果盤,身略左側(cè),腳穿云頭履。盤中置桃、葡萄等水果。上著交領(lǐng)白色襦衫,下穿曳地長裙,肩披長帛。南起第4人雙手捧一黃色玉壺春瓶。上著橘紅色襦衫,肩披白色長帛,下著白色長裙。南起第5人為侍女,高髻簪花,戴耳環(huán),豐面朱唇。著朱色交領(lǐng)襦衫、白色長裙,肩披帛,腳穿云頭履。雙手捧一黃色托盤,盤中置一黃色盞(圖六、八、九)。該壁畫上方還繪有裝飾花紋帶,紅花綠葉枝蔓相連,似為纏枝茶花。長1.32、高0.3米(圖一四)。
燈檠以南繪湖石修竹圖。寬0.6、高0.8米。畫面中心為一較大的嶙峋湖石,石后冒出三四根挺立的毛竹,竹竿勁拔向上伸出畫外,竹葉從湖石的空隙中露出。湖石用簡潔線條勾勒而成,竹葉用墨線勾邊填以翠綠色(圖一五)。
東壁壁畫大部分已被破壞。其北部尚存較完整的兩侍女,最北邊的一人保存較完整,高約0.66米。梳高髻,面部略有剝落,眉目不清。身著交領(lǐng)窄袖襦下穿曳地長裙,皆白色,肩披帛,腰側(cè)佩朱色長綬帶,云頭履。雙手捧朱色漆盤,內(nèi)置一個帶托茶盞,一個白瓷碗,身微右側(cè);其后一人發(fā)髻略殘。高約0.6米,側(cè)身向北,上著朱色交領(lǐng)襦衫,下穿白色曳地長裙,配以朱色裙帶,肩披絲帛,云頭履。雙手抱一長頸瓶。向南還有兩侍女,只殘留下半部白色衣裙和云頭履。南端還殘留有湖石和竹葉。從此情況判斷,東壁的北部和中部所繪內(nèi)容為侍宴圖,南部繪湖石修竹,皆與西壁相對稱(圖二∶2;一○)。
北壁為男女主人圖。繪有拉開的朱色帳幔,帳下正中為一磚砌假門。門西繪女主人,臉龐圓潤,朱唇,內(nèi)著長袖朱色襦,外罩黃色對襟半袖衫,白袍朱色褲,袖手而立,略向左側(cè);門東為男主人,穿袍,分兩層,內(nèi)為交領(lǐng)長袖朱色袍,外罩白色短袖缺胯袍。腳穿黑色高靴,雙手抱胸前,身略右側(cè),與女主人對立,面目已剝落(圖一六、一七)。頂端帳幔之上繪有一條寬約0.1米的黑地朱色草葉紋帶。
南壁為博古插花圖。正中墓門上原有彩繪紋飾,現(xiàn)殘留一小段纏枝花葉紋。門西側(cè)繪一白色長頸花瓶,上插荷花、蓮蓬、荷葉等(圖一一);門東側(cè)繪一黃色長頸花瓶,滿插盛開的牡丹花(圖一二)。
穹隆頂為祥云仙鶴圖。壁畫被中部的凸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殘存3只鶴;下層殘留4只鶴。鶴皆尖喙、丹頂、長頸,順時針方向作展翅飛翔狀。有的引頸向前,雙腿后伸;有的曲頸回首。間有云朵(圖一三)。
三 隨葬器物
1.瓷器 8件。
燈盞1件(M1∶1)。黑釉。口沿略殘,尖唇,敞口,斜弧腹,寬圈足外撇。內(nèi)底有澀圈,外壁至半腹,有垂釉現(xiàn)象??趶?3.3、底徑5.2、高4.7厘米(圖一八、二○∶1)。
兔毫盞3件。形制、釉色均相同,大小略有差異。醬釉,釉面布滿褐色兔毫狀細絲紋。標本M1∶3斂口,圓唇,斜弧腹,寬圈足。內(nèi)壁釉面密布兔毫狀紋,光澤較強。外腹施半釉,露出灰白胎質(zhì),有垂釉現(xiàn)象??趶?1、底徑4、高4.2厘米(圖一九、二○∶3)。
盞托4件,其中1件殘。形制、釉色相同,大小略異。尖唇,托體中空,托口稍外斜,托盤上翹,高圈足露胎,胎呈土紅色。托體施醬釉,內(nèi)外壁近底施半釉,釉色不勻,釉面有黑點及垂釉現(xiàn)象。標本M1∶5口徑5.1、盤徑8.8、足徑4.4、高4.3厘米(圖一九、二○∶2)。2.鐵器 3件。
牛2件。形制、大小相仿。外表布滿鐵銹,輪廓不甚清晰,依頭部及犄角可辨為牛。標本M1∶9底部帶一圓形座。長11.2、高9.8、底座徑4厘米(圖二○∶4)。
燈1件。銹飾嚴重。敞口,淺腹,平底。胎較厚??趶?0.3、高4.6厘米(圖二○∶5)。
3石塊 5件。
均為天然河卵石,形狀不甚規(guī)則,圓形或橢圓形。長7~10厘米。發(fā)現(xiàn)時分置于墓室四角和中央。標本M1∶12略呈圓形,徑7厘米。4.琉璃藻井 原鑲嵌于墓頂中央,從殘存碎塊看,嵌進墓頂一面呈六角形,俯視墓室一面雕凸出的覆蓮,呈圓形。紅色胎,表面施淺綠色釉。
5.磚地券1件。發(fā)現(xiàn)時斜倚于磚棺床北壁正中,墓室北壁假門下。為一方形青磚,長29.9、寬29.4、厚4.7~4.8厘米。其上朱砂楷書銘文14行,每行23~31字,共322字。個別字跡漫漶不清(圖二一)。錄文如下:
維大元至元二十五年歲次戊子月朔安葬祭主安西府咸?寧縣東關(guān)居住□□韓□于先亡祖考妣之喪俱不記年月日歿故?又亡妻呂氏甲辰相享年四十三歲于至元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歿故龜筮?協(xié)從相地襲吉宜于本縣龍首鄉(xiāng)朝堂社常樂坡正西原上道北買?到墳地四畝內(nèi)安厝宅兆謹用錢九萬九千九佰九十九貫文兼五彩?信幣置到墳一座南北長一十二步五分東西闊九步五分二厘積一?佰一十九步其地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內(nèi)方?勾陳分掌四域立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仟佰千秋?百載永無殃咎若輒干犯訶禁者將軍亭長收付河伯今以牲牢?酒飯百味香新共為信契財?shù)亟幌喾指豆そ承迚L安厝已后永保?大吉知見人歲月主保人今日直符故氣邪精不得懺□□先有?□□□□□□□□(居者永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主人內(nèi)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地券中的安西府,即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金京兆府改置的安西路總管府,治所在長安、咸寧二縣(今西安市),轄同、華、商、耀、乾五州與長安、咸寧、藍田、臨潼、高陵、涇陽、咸陽、興平等十一縣?;蕬c元年(1312年)改名奉元路。咸寧縣位于今西安市的東部與南部,唐天寶間改萬年縣為咸寧縣。后又幾經(jīng)反復(fù),均隸京兆府,元代咸寧縣先后隸于安西路與奉元路。龍首鄉(xiāng),今西安城東,宋元時為咸寧縣領(lǐng)七鄉(xiāng)之一,位于縣東十五里?!俺菲隆?,應(yīng)為長樂坡之誤,位于長安城東,下臨水,本名阪。隋唐時,自坡可望漢長樂宮,故名“長樂坡”。
從此買地券記載可知,此地在元至元二十五年屬安西路咸寧縣龍首鄉(xiāng)朝堂社長樂坡正西原,墓主姓韓,死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其妻呂氏死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至元二十五年合葬于此。地券使用了許多當時地券格式中的固定用語[1],而其中墳地的長、寬和面積數(shù)據(jù)應(yīng)為實指。從此地券看,墓主的身份應(yīng)為無官職的地主富戶。
四 結(jié) 語
從M1壁畫寫實的風(fēng)格看,與當時重寫意的“文人畫”屬不同風(fēng)格。但從所繪湖石修竹、博古插花等來看,有寫意成分,可見此墓壁畫也受到“文人畫”的許多影響。元代壁畫墓集中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遼寧、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此墓在西安地區(qū)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從壁畫的人物形象、衣著及用具等方面看,表現(xiàn)的應(yīng)是漢族地主的生活,所繪人物也均為漢族人。
該墓壁畫構(gòu)圖講究,層次分明,采用了對稱布局,人物安排疏密有致。壁上隱約可見用木簽等硬物刻畫的起稿圖,可知在正式著墨之前畫師已對墓葬整體空間的壁畫內(nèi)容做了合理的安排。繪畫筆法多用鐵線描,線條遒勁而流暢,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人物的容貌和飄逸的衣紋。人物花草用筆細膩,近似工筆;湖石修竹則近似寫意。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元代民間畫師的藝術(shù)水平。
墓室四角及中部發(fā)現(xiàn)有5枚未經(jīng)加工的天然鵝卵石;應(yīng)屬鎮(zhèn)墓石。1983年發(fā)掘的遼寧凌源富家屯二、三號元菜各出四件涂色礫石回.應(yīng)是元代葬俗的一個特點;為進一步了解元代葬俗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發(fā)掘人員∶孫福喜 王自力 賈文熙 馮健翟榮
攝 影: 王 ?磊 王保平
繪 圖: 寇小石 李 維
執(zhí) 筆:孫福喜 王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