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藥瓶里為什么總?cè)粓F棉花
當你頭痛欲裂的時候,拿到止痛藥前的每一秒鐘對你來說都是痛苦的煎熬。而在你奔向桌子抓起非處方止痛藥打開瓶蓋準備一飲而盡時,卻發(fā)現(xiàn)你和藥片之間還隔著一團厚厚的填充藥棉,這時的你感受到的恐怕不僅僅是頭痛,或許還有一萬點暴擊。
你會樂意知道這種藥物包裝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甚至更開心地知道這種包裝會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20世紀的某天,拜耳公司(背景知識:阿司匹林是拜耳公司的注冊商標。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首次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首次將藥棉填充在藥瓶中。其目的是填充藥瓶中多余的空間并以此來固定藥物,防止藥片四處晃動并粉碎。這是一個固定藥品并防止其粉碎的完美方案。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拜耳公司開始轉(zhuǎn)產(chǎn)于制藥方面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包衣片劑。此時,藥片是否會因為晃動而撞擊到瓶壁上已經(jīng)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因為新型藥片的外層糖衣能防止藥片粉碎,膠囊殼也能起到同樣的保護作用。但是由于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間,每當人們打開阿司匹林藥瓶時都能看到一團蓬松的填充藥棉,大家早已習慣這團棉花的存在甚至把這種設計作為判斷藥物是否為正品的標準,或者認為這種設計有助于保持藥物的“有效性”。人們的這種想法和習慣是拜耳公司在藥瓶里放置了很長一段時間藥棉的主要原因,并且可能也是一些品牌至今仍在藥瓶里放置填充藥棉的做法依據(jù)。

事實上,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NIH)建議拿掉藥瓶里面的填充藥棉,他們認為這些藥棉會將水分吸入藥瓶,使藥品受潮。實際上政府衛(wèi)生機構(gòu)并不是唯一一個建議拿掉填充藥棉的,早在1983年,現(xiàn)已故的安迪·魯尼(Andy Rooney)在時事節(jié)目“60分鐘時事”中也就放置填充藥棉的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也只有安迪·魯尼能在節(jié)目中這么說)。
但是除了完全不需要在藥瓶里填充藥棉這個事實之外,這團小小的藥棉還有另外一個我們所不知曉的秘密。那些填充在藥瓶里所謂的藥棉其實根本不是棉花,根據(jù)藥物信息與副作用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分析,絕大部分的填充物是由人造纖維絲或聚酯纖維制成的。
轉(zhuǎn)自:http://i.jandan.net/p/8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