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1 給小孩講大道理 純屬自我感動
幾年前,我喜歡在線上社群和人斗嘴,妄圖用大道理說服對方?,F(xiàn)在,我已經(jīng)不和別人爭吵了。我意識到每個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上思考問題。而家長給學齡前兒童講大道理,無異于“雞同鴨講”,咱們可別自我感動了!
為什么講大道理沒用呢?
?
一、孩子聽不懂道理
?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人的認知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
?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嬰兒僅靠感覺和知覺動作來適應外部環(huán)境;
?
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能運用表象和符號來表征其他事物。思維單一化,不可逆,以自我為中心;
?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兒童可以加工和分析已有的表象和符號,從而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思維可逆,能夠換位思考;
?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思維具備補償性和靈活性,不再恪守成規(guī),常常做出違反規(guī)則的事情。
?
7歲及以下的孩子,其認知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他們更多關注眼前的事物,很難理解抽象道理。當我們長篇大論時,他們會覺得無趣、無法理解,能給家長2分鐘的關注,已經(jīng)是極限了。
?
二、知行是兩碼事
?
“我聽過很多道理,但仍過不好這一生?!贝笕松星胰绱?,別說黃毛小兒了。孩子們是通過實踐探索世界的,不是耳朵。
?
讓孩子承擔一次自然后果,比講一百個道理都好用。
?
不能說,但我們可以“聽”和“做”。
一、真誠傾聽
?
好的傾聽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但傾聽是父母最難學會的溝通技巧,以下幾點建議可供粉絲們參考:
?
1、問啟發(fā)式問題
?
大多數(shù)父母喜歡告訴孩子前因后果,而不是教孩子如何思考。在同齡群體中,孩子依賴他人指點方向,而不是運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是極其危險的,比如被同齡人慫恿從高處往下跳。
?
通過問孩子諸如“發(fā)生了什么事?你認為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將來?”等問題,才能幫助孩子發(fā)展思辨能力。
?
2、把傾聽當成一次訪談?
?
家長需要想象自己是一名記者,要盡可能地從孩子口中得到寫作素材。
我們要及時反饋孩子的話,簡單重復孩子說過的短句或者回復“哦”、“原來是這樣”、“嗯”等。
一旦我們少說話,并擺出一副誠心傾聽的姿態(tài),孩子會有很多話要說。
?
二、理智行動
?
如何做?只有四個字:理智行動。具體可見我上一篇推文——《No.40跳樓少年的母親,請你閉嘴,用理智行動引導孩子》。
?
這里的行動并非是指由我們幫孩子解決麻煩。許多家長給孩子一講完大道理,就忍不住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這只會降低孩子的責任感,下一次他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
擦屁股的人最好是孩子自己。
?
總的來說,給孩子講大道理只是我們成年人的一種自我感動而已。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真誠傾聽并理智行動,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機會去成長。話說回來,誰敢保證自己的大道理就能適用于11后呢?
作者簡介:憨媽琪琪公號主理人,南師大新聞學碩士,前記者,前名企管理層,閱讀百本育兒書籍。現(xiàn)居家兼職,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