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一個“某北部吳語在吳語里古老性最強”的謬論
朋友轉給我的,不知道什么視頻下面的。不是我專門針對常熟,而是我針對整個北部吳語,今天換成我家甬江話我一樣要批評。 你北部吳語還能談吳語最存古的嗎?哪來的自信?南吳沒說話,北吳倒是先喘上了?不是我說,去處衢隨便撿一個,不論音值還是音系,都比北吳更古老些。我們說漢語方言之間是五十步笑六十步,因為即便是閩語,一旦它整出個一三等同讀,那就是撿了音值丟了音系,總是有大大小小的創(chuàng)新的。但是這其中自然還是有五十步與六十步的差距的,如何觀察這個差距呢?如果以漢語主軸的發(fā)展史為中心觀察南方漢語,就可以把這個問題簡化為該支漢語對漢語主支音韻史的研究有何輔助手段。這只手伸得越古老,說明它具有更古老的層次和分化時間。 但是這里似乎有一個視角的問題,如果把南方漢語反過來作為主軸,那中原共同漢語是不是很有古老性了?重新考察重新厘定以共同漢語為主軸的歷史語言學確實是現(xiàn)在的一個風氣,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那就是,南方漢語(以及近似的如晉語這種因為保守而被分離的北方漢語)的形成史與共同漢語是不一樣的。共同漢語的一致性高,從古代中原漢語,直到原始官話、近世官話、近現(xiàn)代官話。漢語主軸的一致性明顯高于周邊,諸多音變在大片地帶暢行無阻,推平了很多的音值和音系結構,中部和北部官話的層次是非常扁平的,疊層之下的古代殘跡太少,要像閩語一樣擁有較為系統(tǒng)的切韻層那更是不可能。而周邊漢語往往把較古老的層次疊壓起來,或者因為交流較少,一些音變它滯后發(fā)生或是沒有發(fā)生,而漢語的音變大潮如果沒能把古老層次和滯后音變洗掉,那么就變成了這一支漢語的古老性。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說回南北吳語的問題了,北吳的演變是非常free的,它的主體層是唐五代的,文讀層是宋至清的,下層是南朝層和極其少數(shù)的與南吳閩語共享的漢代層,自身的演變也以飛速亂跑著稱。而南吳可以說把后二者大大加強了,大概南朝層與唐五代幾能對半開。 從具體音韻而論,人家知組讀端、非敷奉大量的重唇、微母幾乎全部重唇、見系開口二等全部不腭化甚至還帶著一個介音、三四等見系不腭化比你多多了、覃談分韻比你多、咍泰分韻比你多、梗攝白讀比你多、魚虞分韻比你多、支脂分韻人家有你北吳沒有、東三鐘分韻人家有你北吳沒有、東三鐘還帶細音北吳全沒了、效攝一二分韻人家有你沒有、效攝三四分韻有些地方有但你一個都沒有、咸攝三四南吳能分的比北吳多、匣母讀群南吳比北吳多、處衢的入聲韻一般都有十個及以上北吳才多少? 更別提人家以母讀s、云母讀h、擦音保留塞擦化底層、內(nèi)爆音也多(北吳只有滬郊少數(shù)地點如周浦之類的)、章見母脫落南吳有北吳沒有、虞韻還有侯部底層。 南吳的音韻特征說的形象一點就是小閩語,大多數(shù)指標就是對閩語減少些。內(nèi)爆音和章見母脫落這種屬于非常早期的語言接觸殘跡,前者在閩語中都沒有(因為閩地漢化晚,華夏人大量移入的時候沒能留下早期的殘跡)。 至于詞匯和語法基本上就沒有談論的必要了,特別是你蘇滬嘉,別說跟南吳了,你跟嚴紹甬舟都沒辦法比。我暫時想得起來的唯一一個蘇滬嘉用而嚴紹甬舟不用的是存古詞匯是“桸”,當然了,你去寧波還能聽到“赍”呢,那這個你沒有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