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人情味
小時候我們寫作文去歌頌人性美德往往是從誠信、勇敢、親情這一類淺顯的角度。長大一點家國情懷、成長、奉獻成為主旋律。隨著年齡增長我會發(fā)現(xiàn)人同時也是丑惡的,貪婪、憤怒、傲慢這些負面的能量也會浸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人性的光輝很難在同樣美好的氛圍下展現(xiàn),對比才是震撼力最強的手法。少年時我們讀過的風暴中寧靜的鳥窩的故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可以預見地,在與極端的負面能量中誕生的善與美才更容易被人們看見。
庫布里克的《光榮之路》勝在這一點,若棄用最后一段德國俘虜女孩唱歌的一段,單從整篇的故事出發(fā),它仍然值得8分。但是加上這最后一段它便能在我心目中無限趨近于10分。這是電影之神的高明之處,但他在不斷地創(chuàng)作過程中,變得冷漠,《全金屬外殼》印證了這一點。他在后期作品中愈發(fā)摒棄了早期作品中很重要的人文關懷,漸漸以一種神的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這顯得格外傲慢。同樣地,作為科幻片雙璧的《2001太空漫游》在我心中的地位不如《銀翼殺手》也是這個原因。
我發(fā)現(xiàn)人們看書看電影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初期喜歡熱鬧的、有趣的甚至是無腦的,中期會喜歡小眾的、文藝的、富有哲理的,后期則會偏愛道理寓于有趣的故事的。這個過程中,人情味會由濃到淡再到適中。這里的人情味我更傾向于是普世價值觀中的人的元素所營造出的一種氛圍。把握人情味的厚重感是一個難題,類似的題材,《火星救援》做的比《星際穿越》好,這種感情過了就容易變成一種矯情。我所渴望看到的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人情味是上文提到的《光榮之路》中的一段,也是黑澤明《椿三十郎》著墨不多卻格外出彩的女性形象。
電影源于生活,我們生活中的人情味也許處于“淡”的階段,庫布里克洞悉到了這一點,所以后期作品以這種更為客觀的視角去看待世界,放棄了感情的因素。然而,隨著他的溘然長逝,在幾年后《人工智能》這部原本應該由他和斯皮爾伯格共同執(zhí)導的電影問世后,其中人情味能夠窺探出幾分由淡轉濃意味,卻又無從得知這是斯的意思還是庫的遺愿。
(二)滿足的閾值
回到我自己的生活,今年過的年也許是近幾年來最開心的一次。今年吃到了有人陪伴的年夜飯,在鄉(xiāng)村放了鞭炮,安心地吃吃喝喝。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提問,大意是“中國的年味是不是越來越淡了?需要加強嗎?”從文化的角度來說,無疑是變淡的,延伸來說,是人情的愈發(fā)淡漠。然而于我而言,我所向往的年味未必是那種傳統(tǒng)的東西,大家能夠聚在一起已經足夠令我開心。
人們總是難以滿足的,當代社會足夠大的信息量提高了對幸福滿足的閾值。即使我們已經達到了老一輩人無比向往的幸福生活,我們依然會覺得不夠滿足。
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低欲望的人或許就是可以降低了自己滿足的閾值。換句話說,一個人往往不會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所以我盡可能先去失去它,然后再去珍惜。這是一件反常識、反直覺的事情,但是卻行之有效。我很滿意的,在《等待》中我自己寫的一句話“是等待的人痛苦呢還是被等待的人更痛苦呢?求而不得皆痛苦。”現(xiàn)在的生活正是因為有太多的求而得,所以人不夠痛苦,沒有經歷過挫折的成功就像富二代恣意揮霍的家財一樣脆弱,我們很難珍惜它。
高閾值究其原因還是人常常會想自己想要什么,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而很少去考慮自己擁有什么,能做什么。更何況社會上連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都弄不清楚的人不在少數(shù)。一直去想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無疑會成為一個高欲望的人。
當然也有很多例外,我很羨慕像李健這種明星能夠不使用微信,遠離繁雜的娛樂圈。肉眼可見地,金錢與地位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滿足閾值高的人,但也可以讓你擁有去選擇自己成為一個低欲望的人的資本。
高閾值帶來的是情感的淡化,低閾值會提升它嗎?我也不知道,誰也沒有足夠的樣本。至少我能看到的庫布里克持悲觀的態(tài)度,這在《發(fā)條橙》中做到了極致。
但我還是持樂觀態(tài)度。侯麥在《春天的故事》中提出的有關先驗論的討論很有意思——對一個人的認識往往是先于對這個人的接觸。這是因為我們總是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了解到這個人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是否為真則需要我們自己判斷。再想到前段時間的一篇文章用信息繭房來解釋現(xiàn)在女拳橫行的局面,我有了新的思考。離開信息繭房,讓實踐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否才是提升情感濃度的正道呢?這是一個驚人的結論,原來馬克思才是yyds。
(三)改造傲慢
春節(jié)期間姨父向我敬酒,我拒絕了,單純是因為不想喝。舅舅希望我考研,講了很多,我還是固執(zhí)己見。
我是一個求異心理很強的人,而且比較倔,不知道這是否與前文提到的低欲望相違背,但好在我不太會為自己的選擇后悔。有的人從眾心理很強,其實我和他們沒有根本上的區(qū)別,都只是性格有缺陷的人罷了。
我明白求異是一種傲慢,很喜歡的一句話“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钡椰F(xiàn)在知道這是不對的,在2020年的生日總結中我就提出了要遠離傲慢,我在慢慢實踐。雅俗共賞是基礎,抖音和王者讓我擴大了社交圈,同時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通過身邊的朋友,我漸漸學會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暖意。人本來就是復雜的,哪里有那么多的非此即彼,我們就是可以既孤獨又合群,既庸俗又高雅。同樣地,我也可以成為一個既孤獨又庸俗的人,這并不沖突。
這正暗合前文,我正經歷第三階段,即人情味由淡轉向適中的階段。
這會是一個進步嗎?我想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