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經(jīng)》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僅四百零一字。是道教煉養(yǎng)術(shù)重要資料之一?!肚屐o經(jīng)》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jīng)格調(diào)。經(jīng)文不講有為的修養(yǎng)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jīng)中以發(fā)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yǎng)性的基本原則。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币コ@些牽擾,獲得“清靜”,必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達到“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唯見于空”的境界。
但是,有“空”存在,還不究竟,還要“觀空亦空”、“所空既無”、“無無既無”才能“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直至進入“常清靜”的境界,如此“漸入真道”“名為得道”。
《清靜經(jīng)》,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一卷。作者不詳,一說葛玄。道教稱老君西游白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jīng),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為道士們?nèi)粘Ub習(xí)的重要功課之一?!短侠暇f常清靜經(jīng)》(簡稱《清靜經(jīng)》)大約產(chǎn)生于唐朝,當(dāng)時比較著名的注本為杜光庭所注。金代,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教后,《清靜經(jīng)》就成為全真教的日常功課,作為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被重視。
《清靜經(jīng)》,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一卷。作者不詳,是道教煉養(yǎng)術(shù)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游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jīng)。后經(jīng)仙人轉(zhuǎn)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币蚨肚屐o經(jīng)》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托之作。
原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jīng)萬遍。此經(jīng)是天人所習(xí),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xué)道之士,持誦此經(jīng)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jīng),悟解之者,災(zāi)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