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真的是“滿遺包衣”嗎?其實(shí)他的家族與清朝有血海深仇!
因?yàn)榻鹩乖谒奈鋫b小說尤其是《鹿鼎記》中對清朝康熙帝多有贊頌,所以許多讀者罵金庸是 “滿遺包衣”,但其實(shí)他的家族與清朝有血海深仇。
讀者罵金庸是滿遺包衣來源是金大俠的最后一部小說《鹿鼎記》,這本書里把康熙描寫的少年天子英偉神武,談笑間就將那些亂黨一網(wǎng)打盡。
因?yàn)榭滴跄涎矔r(shí)曾給查家題詞“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shù)人家”,并親自書寫匾賜與查家:“嘉瑞堂”。所以查家對康熙還是十分感恩的。
但要因此說金庸是滿遺包衣,那就實(shí)在是太不了解查家的歷史了。

因?yàn)槭切≌f,所以書中對歷史許多人物都進(jìn)行了“顛覆性”的描寫。
如吳六奇。
歷史上吳六奇是家世廣東海陽人,因好賭家道中落,明末行乞于吳越之間。后投靠南明桂王朱由榔,被封為總兵。
清兵攻克潮州時(shí),他率軍投降平南王,被授予協(xié)鎮(zhèn)潮州總兵,以功升為廣東水陸師提督。他積極實(shí)行清朝的禁海令,斷絕鄭成功的補(bǔ)給。
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吳六奇就是一個(gè)由明入清的軍人而已,靠投靠滿清飛黃騰達(dá),根本不是《鹿鼎記》中假裝投降滿清的天地會廣東分會的香主。

之所以寫這個(gè)人,是因?yàn)樗c金庸(查良鏞)的先祖查伊璜有過交往。
傳說吳六奇落魄時(shí),遇到查繼佐,查繼佐見吳六奇熊腰虎背,膽識超凡,視為“海內(nèi)奇杰”而相邀痛欽,并贈厚資,遣其回鄉(xiāng)。
《聊齋志異·大力將軍》篇中的吳六一就是吳六奇,就是他的故事。
后來莊廷龍的明史案爆發(fā),查繼佐列名參校,下獄論死。因吳六奇力為奏辨,四處奔走托關(guān)系,才讓他終免一死。但這是傳聞而已。
《查繼佐年譜》里,查繼佐本人亦否認(rèn)有此事,說:“葛如,方布衣野走,世傳余有一飯之恩,懷之而思報(bào)。其實(shí)無是也。是則公在時(shí)已傳其事,故公為之辨?!?/p>
莊廷龍明史案是清初第一大文字獄,涉獵極廣,令江南士子膽寒。
《鹿鼎記》的開頭就寫了明史案莊家被一群清兵押送,十分悲慘。
有人道聽途說,說査繼佐是告發(fā)《明史》的元兇,其實(shí)不然。
其實(shí)真相是吳之榮首先告發(fā),查繼佐聽說《明史》把自己名字寫進(jìn)去當(dāng)作顧問(因?yàn)樗钱?dāng)時(shí)的名士,把它寫進(jìn)去可以提高這本書的檔次),所以他早早地就上書浙江官員,聲明自己并不知情。
可見,并不存在查繼佐首先告發(fā)而導(dǎo)致莊家被屠殺的悲劇,罪魁禍?zhǔn)资菂侵畼s,查繼佐只是自證清白而已。

其實(shí),看査繼佐的人生履歷,反倒是懷念明朝多一些。
崇禎六年(1633年)査繼佐中舉人。明亡后,他追隨魯王監(jiān)國,授兵部職方,率軍在浙東赭山(海寧西南)打敗過清軍。
監(jiān)國魯元年(1646年)清軍攻占紹興,魯王小朝廷滅亡。他隱居海寧,后又到杭州講學(xué)。
他的遺作中有一本書叫《罪惟錄》,這是一部紀(jì)傳體的明史,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之義
他在《自序》中表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書中都用明朝年號一直用永歷十八年,表達(dá)自己對明朝的故國之思。對清朝或稱“滿人”,或稱“后金”,或稱“建彝”、“建虜”,或稱“東師”、“北師”,絕不稱“大清”,發(fā)泄對滿人和投降派的憤恨。這本書比莊廷龍的《明史》更過分!而且寫的更早!
査繼佐自然知道《罪惟錄》如果公開就會遭到滅族大禍,所以修成后一直在夾壁墻里從不示眾,把自己對明朝的故國之思滿藏在心底。直到辛亥革命后,這本書才公之于世。
査繼佐因明史案的牽連,下獄險(xiǎn)些被處死。如果不是他及早證明自己的清白,那么查家恐怕也要滿門抄斬或被流放了。
查家的后世子孫能對清朝有什么好感?
比起查繼佐的坐牢險(xiǎn)些被處死,他的侄子查嗣庭就慘多了,被戮尸梟示。
查嗣庭也是金庸查良鏞的祖先。他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進(jìn)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雍正元年,查嗣庭由隆科多薦舉,特令在內(nèi)廷行走,授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蔡珽又復(fù)薦舉,授禮部左侍郎,加經(jīng)廷講官。
可謂官運(yùn)亨通。

但他很快就卷入了政治斗爭,成為犧牲品。雍正四年(1726年),他任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因?yàn)槌鲱}中第四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試題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歷代年號論》“一止之象”的說法,被雍正強(qiáng)行牽扯進(jìn)汪景祺案。
但其實(shí)這是雍正故意掀起大案來打擊隆科多而已,查嗣庭不過是個(gè)犧牲品。
查嗣庭被捕入獄,官府在家中被抄出《維止錄》,所載“狂妄悖逆”之語,對康熙帝怨恨訕謗極多。書中他記載了“飛蝗蔽天”等道聽途說之事,肆意詆毀清朝天怨人怒,還發(fā)現(xiàn)他與其他王爺之間有密切的往來。這讓雍正非常憤怒,想要處死他。
雍正五年(1727),查嗣庭自殺謝罪死于獄中,但仍被戮尸梟示。其子十六歲以上判斬刑,十五歲以下流放,其妻與二兒媳被定發(fā)配邊疆為奴,途中雙雙自殺。
浙江停止浙江鄉(xiāng)試、會試三年,史稱“查嗣庭試題案”。
這件事在民間傳說中他以“維民所止”為題,此句出自《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千里, 維民所止?!?。結(jié)果遭到彈劾說“維止”二字系雍正去頭,所以入獄被殺。
還有一個(gè)查家人也很倒霉,就是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
查慎行,本名嗣璉,后改名慎行。浙江海寧人,清代詩人。
他仕途坎坷,很晚才中舉,但文名顯赫,曾在納蘭明珠府中教授其次子納蘭揆敘。
康熙二十八年,在孝懿仁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查嗣璉在洪昇家看《長生殿》,遭人彈劾被驅(qū)逐回籍。
經(jīng)此打擊,查嗣璉將名字改為慎行,意在提醒自己謹(jǐn)言慎行。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刻苦攻讀多年的查慎行終于中進(jìn)士,成為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后因病回家。
但雍正五年(1727年),弟弟查嗣庭犯案,查慎行也遭牽連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雍正開恩特許其歸返鄉(xiāng)。家中遭此大難,骨肉分離,查慎行精神遭到重創(chuàng),不久病逝。
查嗣瑮,查慎行之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升至侍講。后因弟查嗣庭文字獄案受株連,謫遣關(guān)西,卒于戍所。
由此可見,雖然查家在清朝年間有多人做官,但因?yàn)榫砣胝味窢幹校S多人命運(yùn)十分悲慘,輕則貶官,重則被殺,甚至禍及家人。
有這種家族悲慘經(jīng)歷,查家子弟能在心中認(rèn)同清朝嗎?還能說金庸是“滿遺包衣”嗎?
恐怕在查家子弟心目中,對清朝屠戮他們先人刻骨銘心,怨恨反而更多一些吧。
相反,在《鹿鼎記》中,金庸反而對明鄭被施瑯攻滅十分傷感。
書中寫道:“ 韋小寶……茫然若失,想不到臺灣居然已給施瑯平了。但臺灣一平,大明天下從此更無寸土,也不禁有些惆悵。他年紀(jì)幼小,什么滿漢之分,國族之仇,向來不放在心上,只是在天地會日久,平日聽會中們說得多了,自然而然也覺滿州人占我漢人江山十分不該。……想師父一生竭盡心力,只盼恢復(fù)大明天下,就算這件大事做不成功,也要保住海外大明這一片土,那知師父被害不久,鄭克爽便即投降,師父在陰世得知,也必痛哭流涕?!?/p>
“ 韋小寶大怒,叫道:‘紅毛鬼這般殘忍,比大清兵在我們揚(yáng)州屠城還要狠毒!’ 施瑯和路副將面面相覷,唯有苦笑,均想:‘這少年說話當(dāng)真不知輕重。’”

韋小寶在臺灣抓住施瑯的對鄭成功的祭文大做文章,明里暗里挖苦諷刺,讓施瑯對他都起了殺心。
“韋小寶道:“原來如此。施將軍是在自比伍子胥?!?br>施瑯道:“伍子胥是大英雄、大豪杰,卑職如何敢比?只不過伍子胥全家遭難,他孤身一人逃了出去,終于帶兵回來,報(bào)了大仇。這一節(jié),跟卑職的遭遇也差不多罷了?!?br>韋小寶點(diǎn)頭道:“但愿施將軍將來的結(jié)局,和伍子胥大大不同,否則可真正不妙了?!?br>施瑯登時(shí)想到,伍子胥在吳國立了大功,后來卻為吳王所殺,不由得臉色大變,握著酒杯的一只手不由得也顫抖起來?!?/p>
“施瑯又驚又怒,心想一不做,二不休,你如此誣陷于我,索性將你三人盡數(shù)殺了,也免得留下了禍根;言念及此,不由得眼中露出兇光。 韋小寶見他突然面目猙獰,心中不禁一寒,”

所以說,不要人云亦云,要多讀書,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