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觀后隨筆
七七事變紀念日第二天觀影有點莫名喜感,先定個調,這不把那些牛馬電影和流量水視頻降維打擊啊,主觀:我極其喜愛,毫無疑問的“神作”,兼具神作的各種“棱角”:難啃,有高度,能讓人共鳴,咋看起來有點枯燥,形象點(不知可否恰當)讀名著或好作品一開始難嚼很多人都會選擇棄了,忽而云幾句,很多人都覺得無聊啊,我就覺得它沒什么內涵,不就是那個套路 ,那個東西嗎,實際上堅持看下來了,就能品嘗到其中滋味,打個比方說唐朝名將郭子儀,電影中真正出鏡僅此一次,通過幾個細節(jié)(愿意救下李白,有勇有謀,面對斬首如如不動)便刻畫出其忠勇之形象,當然如果了解唐史的都清楚,郭子儀是有儒家風度的多朝老臣,也傳出許多佳話,比如平叛之后因搶了近臣的功勞反而被誣陷詬罵,甚至某太監(jiān)派人專門去他帳前謾罵,他卻擔心這些人罵累了,請到屋里休息,休息完接著罵,最后這些人都看不下去了,不管太監(jiān)如何鞭策都無濟于事,其只得作罷。
再說電影結構和內容,回憶式題材角度手法俱到,給人駢文散文化那種“形散神不散”的古典之美,但是這個內容很難把控,電影困難之處在于其難以面面俱到又兼具電影該有的至高點和平淡之處,顯得有些擁擠,頗有開放式議論文咱們學生雖有素材難以把握深度的感覺,不過中心線和主要人物把控的已經很好了,盡管她似乎和電影“常規(guī)模板”不盡相同
了解和觀感:唐俑和國風確實很精致,據說將進酒一個背景前后設計了兩年(一個說法,不一定錯)震撼之處和以小見大處處可見,但幾乎沒有至高點,從頭到尾相對平淡,不過也符合古代那種境遇下的基調,另外也揭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比如李白開始仙風道骨,實則出世入世左右拉扯,儒家道家思想反復橫跳,唐朝詩人之間的交集,以及高適的沉淀和把握機遇,始終篤行的人生態(tài)度。
適合人群:對歷史文化古文等方面有一些了解,對唐朝當時背景有了解,或者比較感興趣的,對古文排斥反感的就算了,還不如在家瞌睡168分鐘嘞,圖一樂當我沒說
電影中蘊含哲理的結尾: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片尾羅大佑的片尾曲不要漏了啊,很多人沒等到就走了
當然一切的感受都是由內而外的,我上文所說全然是一時之言,不認同只當笑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白,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