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span>
?
首先呢,我們來看看網(wǎng)上的普通翻譯:孔子說:“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tài)度吧(即對待學(xué)問的態(tài)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這么理解的話邏輯就有很大的問題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只能算的上誠實(shí),并不能算的上是智慧。舉個例子,當(dāng)你去做臥底間諜了,別人問你關(guān)于我方消息的時候,你能把所有的真實(shí)的信息說出去嗎?再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名醫(yī)生,病人如果活不久了,你要告訴他的家人,你還能把病情原封不動地告訴家屬嗎?這樣只能算得上愚蠢。而且你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或知道自己知道呢?就算你自己知道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難道你就要把自己所知道的說出去嗎?由此可見這個意思就有問題。
?
首先我們先看看斷句,如果不會斷句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大概率就會理解錯誤。我們學(xué)的斷句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但這樣斷句就會導(dǎo)致意思理解錯,應(yīng)該為“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樣就會很好理解意思。
?
首先呢我們來看看里面的核心字——知(zhi一聲)和知(zhi四聲)。這里知(zhi四聲,在“由,誨女知之乎”和“是知也。其余的地方是一聲“知”)的意思就和我們普通理解的意思一樣,也就是通假字,智的意思。而這里的知(zhi一聲)就和我們理解的字面意思大不相同。這里的知是良知的意思。
?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其他重要的意思:知之為就是以知而為。知就是良知,也就是依照良知和天理而行事。知之是以之為智。意思就是這樣算是有智慧的做法。
不知為則是不以之而為,不依照良知和天理行事的意思。不知呢,就是以之為不智,意思就是這樣就是沒有智慧的做法。是知也,也和字面意思一毛一樣,就是這樣才算是有智慧的意思。
?
現(xiàn)在讓我們來整體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孔子說:子路啊,我來跟你說說什么叫做真正的智慧吧,依照你內(nèi)心的良知(天理,規(guī)律)而行事,這就是有了智慧,相反,不依照良知去做事,那就是失去了智慧,而這個簡單的道理,其實(shí)就是智慧本身啊。
?
其實(shí)歷史上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說五祖?zhèn)饕吕?。一天,五祖一?五祖召集眾門徒,說:“你們各自好好思慮一下,找出般若之性作一首偈,呈上給我看,誰悟性透徹,我就將衣缽授給他,他便是第六代祖師?!北婇T弟子聽了之后議論紛紛,都覺得應(yīng)該是神秀取得衣缽。一天,神秀作了一首偈后,不敢跟五祖看,就悄悄的在墻壁上寫下了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五祖看后就半夜把神秀叫到了他的禪房,問他是不是自己寫的,然后說他還未領(lǐng)悟到真如本性。一天,打雜的惠能也在墻上題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五祖看了之后內(nèi)心十分歡喜,連夜把他叫到禪房里,把衣缽傳給了他。可是弘忍這樣子選接班人,不僅把自己多年的教育方式一票否決了,還可能引起眾憤。所以弘忍悄悄地在半夜把慧能送走了,讓他隱居在樹林,最后惠能把佛教傳到中國了,繼續(xù)把佛教發(fā)揚(yáng)光大。
五祖能夠做出這樣的行為選擇就是出自于他自己的良知(注:這里的良知是理智判斷),絲毫不顧及自己的面子,做出了一個長遠(yuǎn)的考慮,這就是知行合一。
?
不僅是歷史中有案例,在現(xiàn)實(shí)中也有案例。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企業(yè)都很短壽,為什么呢?因?yàn)楹芏喙酒髽I(yè)的老板都覺得應(yīng)該把公司傳給自己的兒子女兒,而不是傳給一個陌生人。因?yàn)樽约喝绻麄鹘o一個陌生人的話就感覺公司不是自己的了??墒侨绻约旱暮⒆硬粔蚵敾郏枪矩M不是越開越小,越開越小了嗎?
?
然后我們來講講現(xiàn)在很流行的問題,比如說:家庭重要還是事業(yè)重要?這份工作好不好,該不該做下去?你的媽媽和老婆同時掉進(jìn)河里,你該救誰?你更喜歡媽媽,還是更喜歡爸爸?等等。其實(shí)我們只要根據(jù)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做到知行合一就行了。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同時也就是真正的智慧。
?
OK,今天的論語解讀就結(jié)束了,注意我是老朱886,點(diǎn)個關(guān)注不迷路,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