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太迷信洋人了!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其實他自己早就回答了,1995年,錢學森寫給王壽云等6人的信中寫道:“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

這封信收錄在《錢學森現(xiàn)代軍事科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中的一封錢學森親筆信(第176-177頁)。這雖然是錢老對“以市場換技術”的高潮期的擔憂,也對后來提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疑問的起點。
2005年,94歲的錢學森已經(jīng)躺在了病床上,面對來探訪的領導,錢老不免感慨:“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

后來,好幾次,他都提到這個問題,他說::“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系,就能夠創(chuàng)新,中國人就一定能賽過外國人。”他又說:“中國要大發(fā)展,就要培養(yǎng)杰出人才?!?/p>
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錢學森之夢”。確實,盡管我們每年有1000多萬大學畢業(yè)生,本科學歷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1.4億人,但是也無法掩蓋我們在杰出人才方面培養(yǎng)的困境。
其實,錢老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就有充分的思考,實際上也給出了答案:“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
錢老認為中國能夠創(chuàng)新而且必須創(chuàng)新,不能對外國科學技術亦步亦趨。中國的大學變成了跟隨型的,不敢原創(chuàng)、不愿坐冷板凳,甚至不敢進取,只是跟隨外國大學的研究和理論立課題。

事實證明。目前,美國對于中國科技的打壓,反而是一件好事情。一是避免了對洋人的迷信,二是逼著我們創(chuàng)新。
科研現(xiàn)在有了改觀,但是教育還沒有脫離。讓筆者想起教研的的一句話:“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實際上,即便是幾十年后,這句話依舊在起作用。遠的不說,就拿華為來說,搞定了Mate60系列手機芯片之后,一切就都變了。即便如此,華為任正非也不以為然,繼續(xù)砸錢搞基礎研究。
他不迷信洋人,但是尊重洋人,尊重一切創(chuàng)新的人,畢竟他是企業(yè)家,要考慮的是企業(yè)和產(chǎn)業(yè)。而我們的科研和教育,要考慮的則是整個未來。
論文要發(fā)表在外刊,才算是重大成果;會議或者評審,要搞幾個老外才算有想象力;能不能立項,要看國外在怎么干……
這樣下去,我們能夠的只能是跟著跑步,永遠也超越不了。我們經(jīng)歷過“造不如買”的痛楚,我們又在經(jīng)歷“洋人家領先”的浪潮,但是其實只有我們真正去創(chuàng)新,走自己的路子,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學術界的種種怪象,本質上就是我們的不自信。技術上的種種怪象,本質上還是我們迷迷信洋人。什么都以西方為準,為什么不以中國的實際為準呢?希望以后能夠看到這種機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