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隨筆——(原作者)鷗歌Lby
《長安三萬里》最大的遺憾,是沒拍出那終不垂翅的大鵬
原創(chuàng)?鷗歌Lby?鷗歌隨筆?2023-07-26 17:43?發(fā)表于江蘇
近日和碧瑩一起看了《長安三萬里》。
?
早在觀影之前,已見過網(wǎng)友為這部電影吵得天翻地覆,差不多是愛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的節(jié)奏。所以走進電影院時,還真沒有太多的期待;走出電影院時,也沒有太多的驚喜和失望。
這部電影有拍得好的地方。
比如以高適而非大家相對耳熟能詳?shù)睦疃抛鳛橹饕暯?,高適又是個出身破落世家、文武雙全的非主流盛唐詩人,情節(jié)比較容易出新;又比如最后高適奇襲云山城(歷史上只有棄守)的橋段,化用了李愬雪夜入蔡州、韓世忠大儀破兀術這些經典戰(zhàn)例,有點意思;最妙的要屬《將進酒》那段展開,李白醉后帶著眾人升天入地,神游八極——那個畫面設計是真下了工夫的。不僅是《將進酒》,《離騷》《逍遙游》《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意境也融了進去,尤其是李白持杯與群仙對飲時,簡直是我見過對“遙見仙人彩云里”“仙之人兮列如麻”兩句最具象的刻畫,絕妙。
當然,有長處就有短處。首先是節(jié)奏問題。作為一部老少咸宜還帶點文化普及性質的動畫電影,這部片子實在是太長了,168分鐘。篇幅太長就難設高潮、難抓重點,比如李白將進酒那段用力過猛,后面直到高適出兵前的情節(jié)就多少有點乏味。我知道編劇和導演想表現(xiàn)的東西很多,也費了很多心血,但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藝術這東西有時并不是以量取勝的。再加上很多觀影者是親子同來,到后半段難免有小孩失去耐心、到處亂跑,也著實影響體驗。
然后是所謂魔改歷史的問題。這個我覺得其實還好,你說高適沒那么偉光正吧,確實,一個心地單純的人會成為絕無僅有的“詩人而達者”嗎?但這是他的主視角,大體描述出“這是一個道德感很強、文武雙全、大器晚成的詩人”就可以了。哥舒翰、程元振的形象也是同理,作為配角沒必要太“客觀”地把陰暗面也展現(xiàn)出來。其他至于李杜高同游、云山城之戰(zhàn)的時間等,對故事和人物不太重要,屬于可以忽略的問題。
可是,有一個問題對我而言,畢竟難以忽略。
大家都看得出,這部片子雖然主視角是高適,主角卻是李白。即便說是雙主角設置,李白的形象也比高適要更鮮明突出。
然而全片看下來,高適的形象是立起來了,性格正派,弧光明顯,妥妥的成長型偉光正主角。那么,李白呢?
我觀影前看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條評論,是說這部片子把李白拍成了一個只會“哈哈哈”的鐵憨憨。
這話說得當然過了,但李白這個形象沒塑造好,也是真的。而全片知名度最高,也本該最光彩照人的形象沒立起來,有多致命不用我說。
片中的李白,太簡單了,太淺薄了,或曰太沒有成長性了。
是,他縱酒狂放,他傲岸不羈,他黃金白璧買歌笑,他長安市上酒家眠。
但他的心不是空的。他始終有夢想,有好多浪漫且現(xiàn)實的夢想。
五岳尋仙不辭遠,對李白來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要走這條終南捷徑,直入長安,然后像他崇拜的謝安那樣,成就不世之功,功成身退,飄然登仙。
換言之,他不甘于讓盛唐成就自己,他要自己成就更盛的盛唐!
這種青春昂揚的事功精神,在盛唐乃至歷代的很多文人身上都有,只不過李白更為純粹而天真而已。謫仙人首先是人,他不可能像影片中描繪的那樣,享樂就只為享樂,高歌就只為高歌;更不可能在賜金放還后對朋友蒼涼地哀嘆:“這只大鵬,飛不動了?!?/span>
他一直在飛,一時的方向或許會變,但目標始終未改。他的一生想法很多,行動力也極強,每一步都走在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上。不論是干謁、漫游還是尋仙問道,最終都是為了建立功業(yè),名垂青史。他也知道神仙之道虛妄,長生久視不能,所以才要用有限的人生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這樣才能死而不亡,成就不朽。
很遺憾,影片中沒有拍出李白這樣的宏大一面。似乎編劇和導演理解的李白,就是一個天真到不食人間煙火,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隨心所欲的天才而已。說真的,李白要是這樣的人,他也寫不出《蜀道難》《將進酒》《江上吟》那樣的好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的飄逸繡出了大鵬的羽毛,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的深沉和擔當才是大鵬的肌骨。
正因為片方對李白的理解太淺太狹了,才會出現(xiàn)李白兩次忘掉與高適約定的劇情。李白是一個多愛惜朋友的人呢?汪倫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為餌誘李白同游,李白欣然前往,發(fā)現(xiàn)當?shù)丶葻o桃花又少酒店,“十里桃花”原來是十里外桃花潭之簡稱,“萬家酒店”原來是姓萬人家所開酒店(對,就是“海參炒面”的原型)。但汪倫解釋后,李白不怒反喜,與之歡飲數(shù)日,并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贈汪倫》。
是的,李白的詩集中并沒有與高適的唱和,甚至幾乎沒有高適的影子。但李白的詩集是經過刪改編選的,想想李白晚年悲慘的處境,以及高適避嫌不救的選擇(不同于片中高適委托郭子儀相救,歷史上救李白的只是郭子儀而已),又怎么能苛責李白,要求他保留與高適的友情呢?
也正因片方對李白的理解太淺太狹,所以他們似乎不明白一點:當安史之亂爆發(fā),影片接近結束時,李白,這位盛唐詩人的代表,創(chuàng)作的巔峰才剛剛開始。
我讀李白詩集,最感動的不是“我輩豈是蓬蒿人”,那是年輕人不諳世事的無端自傲;不是“胡無人,漢道昌”,那是未經戰(zhàn)爭之人脫離實際的狂想;甚至也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那是受挫負氣時無可奈何的牢騷。
我最感動的,是《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寫盡李白一生行藏心事的長詩中的一句:
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第一次讀到這句時,心中的震撼讓我熱淚盈眶。那只依舊在翱翔著的大鵬,終于成熟了。
也正是這一句,讓我明白,李白斷不可能像影片中那樣,稀里糊涂地參加了戰(zhàn)爭,又稀里糊涂地被綁上了高適的船,還稀里糊涂地透過鐵窗,望著頹圮的黃鶴樓喃喃自語。
他似乎一夜之間理解了戰(zhàn)爭。
你看他的《北上行》:
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xiāng)。
慘戚冰雪里,悲號絕中腸。
再看他的《古風》: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還有《扶風豪士歌》:
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
李白早年寫過許多邊塞詩,大多天真而狂傲?!敖鸨薹餮]鳴鞘,半酣呼鷹出遠郊”“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他曾以為這天下可以長安,富貴可以永恒。而當中原成了邊塞,少年迷夢猛醒,李白對亂世和戰(zhàn)爭的喟嘆,絲毫不比杜甫與高適淺薄。
而面對亂世,最拼的就是李白了。
那時,杜甫選擇“麻鞋見天子”,盡忠奔波,然后因給迂腐的房琯辯解而失意,此后詩人不幸詩家幸,登上了他無邊落木的高峰;高適選擇從潼關縱馬突圍,此后拱衛(wèi)中央,南征北戰(zhàn),成為了肅宗皇帝手中的一桿好槍,然而飛黃騰達的代價是,他幾乎不再是一個詩人。
而李白呢?他投入了永王的幕府。
而永王,在道義上根本不是什么反賊。他是玄宗親自下詔委任的節(jié)度使、大都督,手握重權。玄宗委任此子,一來為了東方平叛,二來為了分肅宗李亨的權。至于永王昏庸無能,又造反又失機,則是后話。李白投奔永王,只能說明一件事:
他想報國,想立功,正如多年前“仰天大笑出門去”時那樣,想改變這個世界。
不論是自愿前往,還是像他辯解的那樣“脅迫上樓船”,李白在入幕之后的心思都是很單純的。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麾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十一首《永王東巡歌》,寫的不是野心,也不是對戰(zhàn)爭的向往。那是李白特有的表達方式:忽略過程之艱難,直抵結果之美好,天下太平,依舊長安!
而這,又怎低似杜甫的“寰區(qū)大定,海內清一”“致君堯舜上,要使風俗淳”呢?
所以,影片中最大的敗筆,正是高適與李白船上相會的那一段。
那個小書童,有什么理由、什么資格,向李白提出詰責?
戰(zhàn)爭,不是李白追求的,更不是李白挑起的。他和高適只是立場不同,選擇其實沒什么區(qū)別。高適恰好在西,李白恰好在東,僅此而已。如果李白投了李亨而高適投了李璘,他們人生的結局就要徹底對調了。
造成“白骨成丘山”的,是安祿山,是楊國忠,是哥舒翰,以及最大的禍首,李隆基。
而影片沒有向李隆基提出一點點的質疑。網(wǎng)上都在說這部片子突破很多,觸碰到了民族問題、文化問題等諸多底線。是,挺好的,但李白不該背起鍋來,在片中冒充另一條底線。
畢竟,對這場戰(zhàn)爭的起因,李白比當代人看得可清楚多了: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
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
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
彎弧懼天狼,挾矢不敢張。
攬?zhí)辄S金臺,呼天哭昭王。
無人貴駿骨,騄耳空騰驤。
樂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安祿山反心早萌,李隆基不聞不問,親小人,遠賢臣,坐失大好江山。對此,李白毫無諱言——他比杜甫清醒得太多,也現(xiàn)實得太多了。順便一提,《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詩太經典也太偉大,強烈推薦大家去讀一讀——我摘在二條了。
李白這個人,實在是太奇妙,因為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太具沖擊力,也太容易刻板化了。永遠不要忘了,哪怕他是仙人,此世也是謫落凡塵的。他會成長,會進化,有理想,有追求,有功名利祿之心和千古不朽之志,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fā)深沉,這都是他作為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
順帶一提,我六年前寫過一篇關于李白的文章:《【詩·人】要是能重來,我還會選李白》,重讀了一下,覺得比今天寫得好。讀書愈多,文筆愈荒,慚愧慚愧,看來還是要多讀讀李白的詩才行。
歷史上確實有云山城之戰(zhàn),只不過高適唯棄城而走,并未奪還。而且當時也不可能發(fā)生圍繞著李白行藏的談論,因為李白已在前一年去世了——他從貶夜郎途中遇赦放還后,經歷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短暫喜悅,馬上就準備北上去投奔李光弼,平定叛軍,繼續(xù)建功立業(yè),然而在疲憊老病之中卒于當涂。臨終,李白托付詩集于族叔李陽冰,此時他的詩歌已多在戰(zhàn)火中散佚,留下的最后一首是《臨路歌》,又名《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只大鵬,只有在懷著無盡的不甘吐出最后一息時,才終于垂翅。而直到此時,他依然在瞻望萬世,追求不朽。
最后說說高適吧。他出身沒落的渤海高氏,一心重振家名,志在“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然而寒門無貴子,高適經歷了郁郁不得志的少年、中年,幾乎還有老年。他的《古大梁行》蒼涼悲壯,《封丘作》憤世嫉俗,《燕歌行》震天撼地,在朝野歡娛池臺鐘鼓的盛唐奏出了別樣的強音。
而在人生的最后幾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高適突然迎來機遇,在戰(zhàn)爭中站住腳跟,一路做到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這一過程片中講了,但片中沒講的是:高適飛黃騰達后,就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詩作了。
他是“詩人而達者”,實現(xiàn)了李白杜甫岑參王昌齡孟浩然們誰都無法觸及的夢想。但在許多年后,蘇軾卻在評價杜甫時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
一個政治上成功,或者說不再有追求的詩人,其實已經不再是詩人了。晚年的王維如是,白居易如是,高適亦如是。
上元二年,杜甫在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寓居蜀中。杜甫常常懷念李白,甚至夢見李白,被關于李白生死的傳言搞得心神不寧。他在蜀中舉目無親,最能依靠的就是當年曾經同游的前輩詩人高適。
杜甫知道,當時高適的人生風光無限,剛剛就任蜀中節(jié)度使。而他或許不知道,當時李白在遇赦后老病窮苦,落魄金陵,即將在一年后結束謫落人間的時光。
高適得到杜甫求援的書信后,慷慨地伸出了援手。四年前,他參與了平定永王叛亂的內戰(zhàn),親手終結了李白的政治生涯,亦差點結果了李白的性命,更在李白求救時無動于衷。幸好杜甫是個沒有政治污點的純臣,如今,他終于能對曾經的朋友伸出援手了。
在高適和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得以暫時定居成都。在無盡戰(zhàn)爭的間隙,兩位詩人得以度過一段極難得的安定時日。每當書信往來時,他們或許都會想起遙遠的天寶三年,那段漫游梁宋的美好生活——等等,那時可不只是兩人。除了四處碰壁的寒士高適、屢試不中的后生杜甫,同游的還有一個早就名滿天下、剛剛從長安被“賜金放還”而詩名更顯的“謫仙人”,李白。
杜甫對李白的感情是單純的,他崇拜李白,同時也無法成為李白。正因如此,才更加崇拜,也更為李白的生命擔憂。
那么,高適呢?當想到李白時,高適在想什么?
今天的高適集中也沒有了李白的身影,但他的想法并非無從而知。這一年正月初七,高適給杜甫寫了一封信,或者說,一首詩。
如果說李白一生的總結在《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杜甫最后的絕詣在《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那么高適作為詩人的絕唱,就是這首《人日寄杜二拾遺》了: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