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繪畫史——碑拓
南朝時出現(xiàn)的印刷技術(shù)
碑拓是南朝時出現(xiàn)的一種印刷技術(shù),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在印刷術(shù)沒有誕生之前,古代遺存下來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頭上記下來的。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緊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然后將紙揭下,紙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形。碑拓有“烏金拓”、“蟬翼拓”、“朱拓”等多種形式。碑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出現(xiàn)為雕版印刷術(shù)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碑拓承載著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對于研究歷史文獻(xiàn)、文物、書畫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是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佐證。

在印刷術(shù)沒有誕生之前,古代遺存下來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頭上記下來的。據(jù)記載,大約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人想出來把文字刻在石頭上了。戰(zhàn)國初年的古書《墨子》中講怎樣保存文字記錄的時候,就提到要刻在金石上面?!敖稹敝傅氖乔嚆~器,“石”指的就是石頭。唐朝貞觀初,人們在陜西寶雞附近的陳倉發(fā)現(xiàn)了10個石鼓,上面的刻字記載著公元前8世紀(jì)時秦文公的事情。這是迄今為止,年代最久的“石頭記”了。石鼓較小,刻不了多少字,看起來也比較麻煩,后來人們就把字刻到大石碑上去了。?
東漢末年,雖然已經(jīng)發(fā)明了紙,但印刷術(shù)還沒發(fā)明。為了避免手抄書錯誤頻發(fā),漢靈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蔡邕向漢靈帝建議:把一些儒家經(jīng)典刻在石碑上,作為校正經(jīng)書文字的標(biāo)準(zhǔn)本。靈帝同意后,蔡邕親自書寫,刻好后的石碑一塊塊立在首都洛陽的太學(xué)門外。這些石碑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經(jīng)”,如今還有一些殘塊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用紙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以載籍為據(jù)始于梁、隋,若以實物為據(jù)則始于唐初,經(jīng)宋元明清歷代之發(fā)展,迄今已1400余年。拓本作為碑刻傳承的載體,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承載了古代燦爛的書法藝術(shù),且為歷代學(xué)人所取法,備受世人的重視;歷代石刻所使用的各種書體,反映著一脈相承的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部直觀的中國文字發(fā)展史;秦漢刻石、隋唐碑刻、宋元明清法帖一經(jīng)刊刻,對考訂史實,研究文字源流與藝術(shù)價值、了解古代風(fēng)土人情、文章詩翰等都是十分珍貴的原始資料。?

黃伯思《跋劉寬碑》一文中說:"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陰文,裝為三帙"。此時出現(xiàn)了"椎拓"這個詞語。椎者,用木椎打紙入碑字;拓者,是用氈包在紙上擦墨。椎與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為了拓,拓本這個名詞便由此而成立。
碑帖拓法:
洗碑、用紙、上水蠟、上拓紙、上墨

墨拓方式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細(xì)毛氈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緊縫密,手抓合適為宜,將氈卷下端切齊烙平,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堅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涂敲,使筆道細(xì)微處清晰,不可用木錘重?fù)?。待紙干后,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并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撲墨拓法: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nèi)襯布兩層,一頭綁扎成蒜頭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種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面撲子上蘸墨,然后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

蠟?zāi)胤ǎ河盟蔁熥雍拖炚{(diào)合,做成餅狀大墨團(tuán),將干紙貼在刻石上,用大蠟餅干擦,又名為干擦墨。在氣候嚴(yán)寒或洞窟潮濕地區(qū),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鑲拓法 :用小撲子先拓大字邊緣,然后鑲補(bǔ)完整的方法。先把字邊拓好揭下,再全補(bǔ)上墨。摩崖大字題刻,多用此種拓法。?

響拓法 拓善本碑帖,將透明薄紙平鋪在碑帖上,用筆雙鉤輪廓,然后用小撲子影拓?;蛟谠细惨粚颖〖堧p鉤填墨,也叫響拓。傳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國初年碎墨最佳,將碎墨放入小罐內(nèi),加適當(dāng)涼水,用木棍攪成墨汁,寫字不洇即可用。松煙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精制書畫墨汁,也是傳拓碑帖佳品。用煙子合膠做墨汁,或用煙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須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腦精等香料少許,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煙子合水傳拓的最劣。?

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緊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像,然后將紙揭下,紙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碑拓的方法有:烏金拓、蟬翼拓、朱拓。烏黑墨色有光澤的謂"烏金拓",墨色淡而勻凈的謂"蟬翼拓"(或作蟬衣),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如今一般習(xí)慣均稱為拓本。?

對著石碑上拓印的方法。就是用事先浸濕了的堅韌薄紙鋪在石碑上面,然后用絲棉包扎成拳頭大小的軟槌在紙上輕輕拍打,使紙透入石碑上刻字處凹下的地方。待紙干后,再用軟槌在紙上拍上墨汁。然后揭下來,就成了黑底白字的拓本。這是一種從陰文正字取得正文字的復(fù)制方法,與以后的雕版印刷有著血脈相連的關(guā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