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就是創(chuàng)作力?小個子畢加索世紀末的“大作為”

或許連他本人也未經(jīng)精細地計算過自己有多少“紅顏知己”,就如同藝術家本人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創(chuàng)作的杰作的具體數(shù)字。

這一切“精致的混亂”,就像他(冗長)的全名【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納波穆西諾·瑪莉亞·狄·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狄·拉·圣地西瑪·特里尼達·路易斯·畢加索

(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一樣,讓人“難忘”。這一切的總結,不過只是3個字的總結——【畢加索】。

早在2019年4月,為了出1期關于畢加索的視頻,我曾囫圇吞棗地看了不少關于他的資料。
如果以現(xiàn)代的世俗角度來看,畢加索一生都在“尋花問柳”,光是傳記中記錄名字的女性就近20人,非婚生子女烏泱泱一堆人。不過,一旦被冠以“藝術家”之名,畢加索的這些風流往事,似乎就成為了“一種藝術”。

畢加索的情史中,很值得筆墨的肯定是他與金發(fā)少女瑪麗-德麗莎的命運牽扯,1927年初,時年47歲的已婚男士畢加索,邂逅了時年17歲的德麗莎,縱使兩人相差30歲,這段“老牛吃嫩草”的“傳奇”似乎佐證了畢加索是個“蘿-莉-控”。
瑪麗-德麗莎不僅讓畢加索獲得了新生——畢加索曾說“在這個世界上,與德麗莎的相遇才是他生命的真正開始”,卻也讓自己喪失了升入天堂的機會——1977年10月,在畢加索去世4年后,這位喪失了精神寄托的“繆斯女神”,選擇了自殺。
注:根據(jù)基督教中的說法,自殺之人的靈魂無法升入天堂。

我不知道【奧利維耶?維德邁爾?畢加索】是怎樣看待自己母親以及自己母親的母親與畢加索的關系,在他所著的這本《畢加索:偉大而隱秘的一生》中,我并沒有看到太多“私貨”。或許,作為一部公開出版物,縱使奧利維耶對外公畢加索的感情復雜,言辭也必須十分克制。
與他的代表作一樣,畢加索是個極為復雜又極為簡單的人。這種簡單,意識著他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位藝術家,人性有公允的善或惡,他都有;而提及復雜,就涉嫌如何“客觀”解讀一個人的一生,他不同時期的遭遇,對他(all)的塑造,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與其他常見的藝術家傳記以時間為主線不同,《畢加索:偉大而隱秘的一生》全書分為6各部分來“還原”了這位20世紀的藝術大師、立體主義的開山鼻祖——畢加索與女性、畢加索與政治、畢加索與家庭、畢加索與金錢、畢加索與死亡、畢加索與永恒。
為什么【畢加索與女性】列為開篇,我想,正式因為畢加索與女性的關系(親情、愛情、友情甚至色-情),才締造出了無數(shù)藝術珍品,隨著名望日隆,極速增長的社會地位與金錢數(shù)量也將影響他的“政治主張”、家庭關系、金錢理念、生死觀,以及所謂的永恒。

該書的部分內(nèi)容與其他材料的說法有出入,考慮《畢加索:偉大而隱秘的一生》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下文中的內(nèi)容基于此書。
畢加索1881年出生于馬拉加,老爹是一位美術教師兼馬拉加美術館館員。畢加索的繪畫天賦或許就是來自基因傳承。有趣的是,畢加索的父親當時41歲,母親26歲——這種搭配組合應該影響了畢加索。

畢加索的家庭條件并不差,考慮到他很早就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繪畫天賦,11歲時的素描作品就已堪稱“人體打印機”,16歲開始參加美展,并考取當時一流的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畢加索后續(xù)的成長軌跡應該比較傳統(tǒng)。
但叛逆期的少年總是會對外面的花花世界充滿向往,在“壞朋友”的引領下,畢加索各種“尋歡作樂”,直到23歲獨自搬到巴黎,才開始因異國他鄉(xiāng)、生活拮據(jù)而體會人情冷暖,然而,數(shù)次情感不順加上養(yǎng)成的風流習性,讓畢加索的心性多少起了變化。

女性對于畢加索而言,越發(fā)成為肉體的慰藉和靈感的獲取地,與薛定諤相似,他從青春女性那里獲得創(chuàng)意的滋養(yǎng),等對方不再能提供“新意”,獵手畢加索就會尋找新的目標。或許,畢加索在某個時期是深愛【一個人】,但絕不會在一生【只愛一個人】——呵,只愛陌生人。
如果說畢加索的忠誠與不忠,起源于早年與鶯鶯燕燕的始亂終棄;那么,他獨一無二的自大,其底核就是內(nèi)心的脆弱。

書中曾提到——
他的小妹妹孔奇塔因患白喉而在8歲時夭折,年僅13歲的畢加索向天空祈禱:他愿意用自己畫畫的天賦和成為畫家的機會換取小孔奇塔的痊愈。然而,上帝并沒有聽取小畢加索的祈禱。
年少親歷死亡降臨,想來畢加索很早就意識到了【脆弱】,填補脆弱的方法有很多,于情感上,就是通過各種“占有”來啊填補成就感;讓自己身邊有年紀更小的女性,來滿足自己的被崇拜欲和被保護感(最后一任妻子比他小45歲);以及,在藝術展現(xiàn)上的各種標新立異。

還記得畢加索那句經(jīng)典的自負嗎?
畢加索說:“當我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我就能像拉斐爾這樣作畫了,但是我用了整整一生,來學習如何像一個孩子一樣畫畫?!?/strong>

畢加索的畫作風格曾有什么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等——自1905 年開始,他的畫風幾乎每年都在變,從表面上看有向古典藝術回歸的趨勢,但從色彩、構圖、造型上的嘗試看,已經(jīng)在為他后來的重大突破做足了各種鋪墊。
所有的轉折和突破,都發(fā)端于1907年的《亞威農(nóng)少女》,這也是立體主義起步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之后,畢加索的畫作風格越發(fā)獨成一派,如果說 我所理解的立體主義,就是4個字,解構、重構。

那么,畢加索的畫作就幾乎是在“解構自己的思想”、“重構自己的生活”。
畢加索恐懼死亡,但“習慣性”的“處處留情”已經(jīng)讓他子孫滿堂,從某個角度看,已經(jīng)做到了“傳承的永恒”,但作為“辣手摧花”的高手,那些為之點亮靈感、留下子嗣的女性結局都挺悲慘:有的窮困潦倒;有的孤獨終老;有的看破紅塵、皈依宗教;有的不堪痛苦,無奈自殺;有的則含辛茹苦獨自撫養(yǎng)孩子。

瑪麗-德蕾莎眼中的畢加索是個“神圣的魔鬼”,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一生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的畢加索無疑既令人贊嘆,又令人恐懼!
作為一個身高還不足170cm的小個子,畢加索讓世界大吃一驚,不僅把世界翻了個身,而且,還賦予了它新的眼睛。他一生的追尋、恐懼、遺憾以及篤定,以及時而噴薄而出的憤怒,時刻提醒著我,他也不過是個凡人——其實,誰又不是呢?

或許《畢加索:偉大而隱秘的一生》并不能算傳記,而像是小說。比起那些只記錄名人高光時刻的【成就錄】,這本高清彩色印刷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并不偉大也不神秘”的男人,與所有天才一樣——
他的光芒背后,也有影子。取決于你看,或者不看。

如果覺得內(nèi)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下面的4個傳送門查看更多喲:? ??
【1】【圣痕故事】收藏夾鏈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
【2】崩壞3圣痕故事全紀錄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壞3圣痕故事(有聲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雜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