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將光能轉(zhuǎn)換成電流,最新原理證明:能高效地收集熱電子!

半導體能將光子的能量轉(zhuǎn)換成電子電流,然而有些光子攜帶的能量太多,材料無法吸收更多,這些光子將產(chǎn)生“熱電子”,這些電子的多余能量被轉(zhuǎn)化為熱。材料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找收集這些多余能量的方法。

格羅寧根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現(xiàn)在的研究表明:通過將鈣鈦礦與熱電子的受體材料結(jié)合起來,這可能比預期的更容易,其對原理的證明發(fā)表《科學進展》期刊上。在光伏電池中,半導體將吸收光子能量,但只能從具有適量能量的光子中吸收。能量太少,光子直接通過材料;反之太多,多余的能量以熱量的形式損失。

適當?shù)牧咳Q于帶隙:最高占據(jù)分子軌道(HOMO)和最低未占據(jù)分子軌道(LUMO)之間的能級差。格羅寧根大學超快光譜學教授Maxim Pshenichnikov解釋說:高能光子產(chǎn)生熱電子的多余能量被材料作為熱非常迅速地吸收。為了充分捕獲熱電子的能量,必須使用帶隙較大的材料。然而,這意味著熱電子應該在失去能量之前被傳輸?shù)竭@種材料中。目前獲取這些電子的一般方法是減緩能量損失,例如,通過使用納米顆粒而不是塊狀材料。在這些納米顆粒中,電子釋放熱的多余能量選擇較少。

Pshenichnikov與南洋理工大學的同事一起研究了一種系統(tǒng),在該系統(tǒng)中,有機-無機混合鈣鈦礦半導體與有機化合物鄰菲咯啉(Bphen)結(jié)合,后者是一種具有很大帶隙的材料,科學家們使用激光激發(fā)鈣鈦礦中的電子,并研究產(chǎn)生的熱電子行為。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泵-推探測的方法,分兩步激發(fā)電子,并在飛秒時間尺度上研究它們。這使得科學家能夠在鈣鈦礦中產(chǎn)生電子,其能級恰好高于bphen的帶隙,而bphen中沒有激發(fā)電子。因此,這種材料中的任何熱電子都可能來自鈣鈦礦。

結(jié)果表明,來自鈣鈦礦半導體的熱電子很容易被bphen吸收。這是在不需要減慢這些電子速度的情況下發(fā)生,而且在塊狀材料中也是如此。所以沒有任何技巧,熱電子就被收獲了。然而,科學家們注意到所需的能量略高于bphen帶隙,這是意想不到的。顯然,需要一些額外能量來克服兩種材料之間的界面障礙。然而,這項研究為在塊狀鈣鈦礦半導體材料中收集熱電子提供了原理證明,這些實驗是用相當于可見光的真實能量進行,下一個挑戰(zhàn)是使用這種材料的組合來構(gòu)建一個真正裝置。
博科園|研究/來自:格羅寧根大學
參考期刊《科學進展》
DOI: 10.1126/sciadv.aax3620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guān)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