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名稱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其實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現(xiàn)在一些人以為“韓國”是在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以后才有的稱呼。實際上韓國這個稱呼自古以來就有,而且存在千年以上歷史,這點我國史料也能證明。
《后漢書.光武帝紀》:秋,東夷韓國人率眾詣樂浪內(nèi)附。
《新唐書》: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在吳越東。南斗、牽牛,星紀也。
《永樂大典》:晉史謂三韓之人初生子。便以石壓其頭令扁非也。
?

《三國志》還記載中原人為了躲避東漢末年戰(zhàn)亂而遷入半島,這里面直接將半島政權(quán)稱作韓國,當(dāng)?shù)鼐鳛椤绊n王”,當(dāng)?shù)鼐用駷椤绊n人”。
《三國志》: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
《三國志》: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
《三國志》:侯準既僭號稱王,為燕亡人衛(wèi)滿所攻奪,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其后絕滅,今韓人猶有奉其祭祀者。
《三國志》: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
?

遼國通常將高麗王朝的每位太子冊封為“三韓國公”。
《遼史·道宗本紀》:大安元年十一月丙辰,遣使冊三韓國公王勛子。
《宋史·哲宗本紀》: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帝崩,端王即位。按《徽宗本紀》:元符三年八月戊申,高麗王 ……使奉表來慰。按《高麗傳》:徽宗立,遣任懿、王嘏來吊賀。
《遼史·道宗本紀》:壽隆六年,封高麗王颙為三韓國公。
?
1593年,豐臣秀吉入侵李氏朝鮮,明朝派出大軍支援。當(dāng)時明軍提督李如松作的詩《大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贈朝鮮都休察使柳成龍》中有“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边@句。即使當(dāng)時半島政權(quán)正式國號叫“朝鮮”,但仍有明朝人使用“韓國”這個稱呼。
?
明朝皇帝朱元璋也使用過此稱呼。
《明史》:帝曰:「三韓君臣悖亂,二紀于茲。今王瑤嗣立,乃王氏苗裔,宜遣使勞之?!?/span>
?
以上史料和名人們的詩句都可以證明中華民族使用“韓國”稱呼的歷史非常悠久。所以“韓國”稱呼絕非最近幾十年才出現(xiàn)?,F(xiàn)代我國人常說的“韓國”才是指South Korea。今天香港、臺灣的同胞還將朝鮮稱之為“北韓”。
?
不止我國,另個亞洲國家日本也早已使用“韓國”這個稱呼。不少日本史書將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戰(zhàn)爭稱之為“征韓”。如《征韓偉略》、《韓陣文書》等。
?

明治維新時期,如西鄉(xiāng)盛隆、伊藤博文等日本維新派人士提出的入侵朝鮮半島的企劃被命名為《征韓論》。
?
事實“韓”和“朝鮮”是半島民族一直并用的稱呼,類似“中華”和“華夏”。1950年的朝鮮戰(zhàn)爭后,“韓”和“朝鮮”才逐漸成為不同的政治概念。
?
古代雖然有“中國”這個詞語,但是外界基本不用“中國”這個稱呼,甚至漢人這個稱呼都很少用。比如蒙古滅宋時候,叫南宋人稱為“蠻人”,而不是“漢人”。
《元史》:從之,加鎮(zhèn)國上將軍、福建等處征蠻都元帥,率兵五千以往。
*征蠻就是指征宋
至于日本客氣點就將中原王朝稱之為“唐國”,不客氣也像蒙古人一樣直接把中原王朝叫“蠻子”。
日本貞觀年間(859~877年)的著作《集令解》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除朝聘外,在京唐國人等皆入夷狄之例?!?/span>
現(xiàn)在一些人糾結(jié) “韓語”是否應(yīng)該叫“朝鮮語”,韓國歷史是否該稱之為“朝鮮歷史”。
?
我寫這篇文章目的也不是想證明“韓國”才是真正叫法,更沒有呼吁大家這么稱呼的意思,一些人怎樣稱呼“朝鮮語”“朝鮮人”都沒問題,怎樣順耳就怎樣來,但如果這些人強迫其他人跟他一種叫法,我對他說:那不好意思,你沒有這個權(quán)力。
首先法律和學(xué)術(shù)界沒有明確規(guī)定該怎樣叫,也沒有哪種稱呼更為準確的說法。怎樣稱呼都是每個人的自由。某些人糾結(jié)“韓國”稱呼問題的行為跟孔乙己糾結(jié)茴香豆寫法是沒有區(qū)別,甚至這些人還不如孔乙己,至少孔乙己不會因此強迫和惡意攻擊他人。

最后提下毛主席創(chuàng)作的詩《祭黃帝陵》里還有一句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