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但不能與你在一起”——深度剖析回避型依戀
關于回避型依戀,電影《和莎莫的 500 天》的女主角莎莫,是這樣一個若即若離的女友。她長相甜美,性格開朗,笑容迷人,幾乎被所有男人奉為女神。男主角湯姆第一次見到她,便被她迷得神魂顛倒,一直想找機會靠近她。
但在一次 Party 中,莎莫卻用一段話向湯姆宣告了自己的態(tài)度:“談戀愛沒意思?!薄白鰟e人的什么我都會覺得不舒服?!薄拔腋鷦e人交往過,不過我沒感受到愛?!钡呛髞恚鎸返淖非?,兩人關系火速發(fā)展,火花不斷。就在湯姆以為終于追到心中女神時,莎莫卻說,自己其實沒有認真……狀態(tài)好的時候,他們每天黏在一起,享受肉體的親密,但就是不承認戀愛關系。莎莫也會跟湯姆敞開心扉,分享那些沒跟別人說過的故事,似乎彼此沒有秘密。但是,一旦男主想要確認關系,莎莫就會退縮:不,我喜歡你,但我不想要和你在一起。”
這部電影完美詮釋了依戀回避者的戀愛風格,有時候若即若離,大部分時候是若離若離若離若離……冷漠的背后不是不愛,而是不敢為什么莎莫那么害怕確定關系呢?這跟她之前的經(jīng)歷有關,從小看著父母吵架,最終父母離異,讓她徹底不相信愛情。她覺得愛情是不可靠的,哪怕她遇到了愛的人,她也會經(jīng)常說 “我覺得我不信任你”。不是渣,而是怕。
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愛上他人、覺得戀愛交往好麻煩,與其和別人交往寧愿選擇單身、不想依靠他人,不知道該如何跟異性撒嬌、與別人一旦關系變得親密,就會想馬上跟對方拉開距離、總是在心里挑剔對方這里不好、那里不夠,只看到對方的缺點、跟對方在一起時,總是在意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開始交往后就會莫名覺得不安或忌妒,一直想確認對方心意...如果有其中一項,那么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戀。
回避型人格
雖然對異性和戀愛有興趣,但對于踏入一對一的關系有抗拒感,因此很難喜歡上別人。即使與異性交往,也無法長久,會在彼此還未深入接觸的階段就踩剎車。受到對方的喜愛與重視時,反而會產(chǎn)生抗拒感,總覺得事不關己,這一切都不像是真的。因回避型依戀對親密關系產(chǎn)生恐懼的人,常常因這些習慣而煩惱。其實,這些人都有2個共同點:
1.有強烈的心結,覺得“不會有人真正愛我”。對戀愛他們而言,人際關系的“前提”就是“總有一天當別人發(fā)現(xiàn)真正的我,就會討厭我”。他們認為“愈來愈親近”→“對方會深入了解我”→“真正的我被看見之后就會被討厭”,因此會避免和對方親近。
2.在有意或無意中拒絕和特定的對象建立“親密牽絆”。即使受到對方喜愛,也總是會退開一步。讓彼此的關系停留在不深入的階段,隨時可以換人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他們對于和無可取代的對象建立長期的親密牽絆,有強烈的抗拒感。甚至會單方面斷定“和別人親近,建立親密牽絆,絕對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近幾年隨著時代觀念變遷,不婚、單身族逐漸增加,也許妳的身邊也有總是說著戀愛好麻煩的人,或許妳也正是這么想的人。近來連戀愛都覺得“麻煩”而不想談戀愛、對愛冷感的人越來越多,日本將這樣的族群稱之為“戀愛低體溫癥”。不過,這些“戀愛低體溫癥”的人之中,雖然對愛情冷感,但有許多人仍希望這輩子能好好談一場戀愛,想擁有值得信賴的伴侶,甚至有朝一日能建立溫暖的家庭。
只是隨著單身時間越來越長、感情失敗經(jīng)驗不斷增加,導致他們越來越不知該如何喜歡別人、主動采取行動,甚至連自己的感情也漸漸看不清楚,自己也不曉得到底喜不喜歡對方,更甚至有些從始至終無法擺脫曾經(jīng)的陰影導致的強烈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配得到這樣的幸福。
不是不想靠近,而是禁不起傷害。有回避型依戀特質的人,也會不敢接受、懷疑他人的好意,讓關系中的另一方時常產(chǎn)生錯誤的自卑感,“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我是不是不值得信任”等扭曲的認知,久而久之關系中的雙方都會出現(xiàn)問題。他們具有對于建立親密關系的高需求,但同時有可能會具備“假性獨立”的傾向,告訴自己對于關系、在關系中產(chǎn)生的情緒是“無所謂”的。這樣的認知又有確立與不確立的狀況產(chǎn)生,這樣特質較典型的個案在這類認知上通常是確立的,他們真的會認為“無所謂”,非典型一些的容易擺蕩在“十分在意”與“無所謂”,兩種極端的認知之間。
他們也難以承接他人的情緒,因為連自己的情緒都難以承接,或者以壓抑的方式處理,因而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關系中另外一方的情緒。他們具有嚴重的自卑感,對于自我價值的建立是不明確的,因此常常認為自己應該出類拔萃,當沒有達到的時候,就會因而焦慮,或者產(chǎn)生“我就是個廢物”這類型的極端認知,這不僅只于關系之上,而是對于成就、表現(xiàn)都會產(chǎn)生的認知狀態(tài)。
在行事上,他們的退縮往往是因為過度謹慎的關系,在考慮是否做出一個行為時,他們會對于潛在的危險(無論機率高低)產(chǎn)生高度的焦慮,而這樣的焦慮感就會造成他們不輕易做出任何帶有風險的舉動。
他們在一段關系之中,非常需要“證明”與反覆的“確定”,否則他們會持續(xù)的懷疑與感到焦慮、畏懼,對于自我坦露的行為(例如:表達情緒、想法),他們有可能是“不想”去做,認為“做了容易受到傷害”,或者是“想?yún)s容易感到害怕、焦慮、懷疑,而導致做不到”。
給予空間,加上信任與安全感才是相處之道。無論是回避型依戀、回避型人格障礙,都不是他們所愿意選擇的,很多時候會看著表面的行為而去責怪、歸咎于他們,其實對于他們就會產(chǎn)生二度的傷害,甚至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讓他們的自卑、焦慮情緒不斷的加深。有這些特質或者行為的人,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時間,心理上的特質甚或是人格不是一時片刻造成的,當然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解決的,而在關系當中他們也需要保有自己的安全空間與界限。
想要靠近他們,需要在他們覺得安全的界線內,慢慢去建立信任關系,并且讓他們感受到有人真正的在意與同理他們,進而在關系中讓雙方都保持平衡、安全的狀態(tài),才能夠維系長久的關系。
最后送上一首回避型依戀患者的詩,希望所有被回避型依戀所困擾的人們,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幸福:
我怎么也沒有想到,愛一個人最強烈的感覺竟然會是無處不在的自卑感。
那種感覺就像一個渾身上下破破爛爛的小孩,突然來到了一間金碧輝煌的屋子門口,屋子里的桌子上擺滿了可口的飯菜,有著溫馨的橘黃色燈光,地上還有毛絨絨的地毯,她渴望進去坐一坐沙發(fā)上躺一躺,可就當她抬腳要進門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腳上穿著一雙滿是泥土的鞋...
我知道我此生可能再也遇不到,一個如你這般,與我三觀愛好都契合的人。
所以,僅僅是想象有一天會與你永遠分離,都讓我無法接受。
我怎么敢用這份來之不易的相知相遇做賭注,去嘗試一份可能沒有結果的愛情?
如果我能穿越到未來,能預知我們愛情的美好結局,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拉住你的手走完這一生。
可是我看不清。
哪怕是99%白頭偕老的概率,我都不敢去嘗試。
有多喜歡,喜歡到珍惜到,連1%的失去你的可能都不能放過。
因為我怕
我怕我沒用,賺不夠錢養(yǎng)家
我怕我相貌平庸,跟你不搭
我怕我千思相競的拙筆到了你耳邊,憋不出動聽的情話
遠遠看你也懂知足,怎敢想象你在我身旁笑靨如花
我怕我窮盡全力的樣子太傻,惹你笑話
我怕自己站你那邊,替我尷尬
我怕風靜時,你絕世獨立,遠如天涯
我怕有風動時,天地沉默,你走出畫
你呀
像是海水倒影的群星,是童年無忌的盛夏
是荷花間那條紅魚,擺動的尾巴
我怕我背叛自己
為你而變得面目全非
我怕我沉溺于你
再無理智
我怕夢醒,是以不睡
寧愿一世靜守
也勝過一次失去你
我怕這短短一生里
你有一滴淚
是因我而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