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中「兵器」演化「拳術」的思路

中國武術在早期一樣是以兵器術為主,雖然不乏純體術的門派或是以拳術聞名的高手,但是從明代以前收錄的武術資料大部分都是兵器術可以知道,兵器在古代才是武術練習的重點。
現(xiàn)存的中國拳術,多數(shù)的門派其實最遠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清初有禁武令還有清末的西方火槍的威脅,武器術逐漸沒落,拳術開始發(fā)展。
我們觀察技法的原則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其實在中國武術上很多門派的拳術並沒有走到完全成熟脫離兵器術而獨立的地步。在徒手技術中依然保留了許多源自兵器術的概念和更適合給兵器使用的技法。
下面舉這個現(xiàn)象最明顯的形意拳為例。形意拳在徒手和槍術上共用了三體式的架構(gòu),雖然形意拳也有「虎抱頭」這樣更適合徒手打鬥的姿勢,但是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鑽研兵器術使用的三體式。
作為攻擊主力的崩拳,平時練習的攻擊位置則主要瞄向更適合長槍攻擊的胸腹部,而不是徒手打鬥更常攻擊的頭部。
或者是形意拳強調(diào)自己是從槍術演化而來的拳術,常常都會有出手要「一招斃命」的思路在門內(nèi)流傳。這種想法可能是源自於兵器戰(zhàn)鬥不會有長時間的纏鬥,往往在兩三個攻防互換中就會分出生死。假如你在兵器戰(zhàn)上纏鬥太久,功夫再高明也難免會遭到致命傷。
這種戰(zhàn)鬥會在三兩下結(jié)束的思路從兵器延續(xù)到拳術上,就變成追求「一招斃命」的念頭了。
這些都可以看出來,現(xiàn)存的形意拳核心練習項目其實還是槍術,還在往純徒手格鬥術演化的路上前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