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境界
宗白華《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1943年3月《時與潮文藝》創(chuàng)刊號,后來收入他的《美學散步》,現(xiàn)代最早研究意境的大師。
為什么要探討書法的意境與境界?
藝術(shù)審美層面,對書法的美感有更深入的領(lǐng)會。
什么是“意境”
境、境界,最初用于地理上的疆界。先秦時,道家將它用來指人的心靈狀態(tài)。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莊子.逍遙游》
到唐代,境界與美學、藝術(shù)結(jié)合。王昌齡《詩格》有論: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語詞--“意象”:人、花、夜靜、春山、月、山鳥、鳥鳴、澗
意象--意境,境生象外,虛實相生。




畫的意境



書法的意境
構(gòu)造“書法意境”的基本因素
形質(zhì)層面:
實:點畫+字形+章法布局+墨色+紙色
虛:布白、虛空(技法的精熟運用)







意的層面:藝術(shù)直覺、情感
書寫者用點畫、線條、字形構(gòu)造出的一個有獨特意味的“空間”
書法里的“空間”:內(nèi)空間、外空間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清.笪成光《畫筌》

書畫同理,書法同樣可以營造“空間感”:一畫一世界,一書一世界
書法的意境,不像詩歌、繪畫的意境那么“顯性”,要“隱形”的多,所以更難感知。


所以,書法的意境,具有模糊性,但同時也提供給觀者以更寬廣的解讀可能。這正是它不同于詩歌、繪畫之所在,也是它的獨特價值之所在。


不像詩歌,意境主要發(fā)布于文字內(nèi)容;書法的意境,主要生發(fā)于“書”(寫)--點畫、字形。



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傳)三國·魏鐘繇《論書》
境由心造









書法的意境,不離文字(字形),但文字只是一個“引子”,它主要是由“形質(zhì)“與”虛空“二者相即相融,生成的一個獨特的藝術(shù)境界。
意境的實現(xiàn),技法不可缺






一些具有自覺“造境”的書家






境與我何干?
意境有別于現(xiàn)實之境,“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王國維語)







意境之“意”--藝術(shù)直覺,須是獨特而深刻,不可庸常,不可趨俗。


境界
問題
我練書法,只要把每個字寫得端端正正就行了?



我練書法,掌握技法,越練越熟練就行?

書的理想境界
一開始無法(稚拙、生硬)--逐漸走向有法(熟練)
生--熟--生?難道是要回歸到最初的“不會寫”的狀態(tài)?


技法走向熟練之后的書寫,意味著自我感覺不停地強化與鞏固,便成為一種習慣。這也標志著,一個書法人走向成熟。
但是另一方面,技法熟練(風格形成)的同時,伴隨著很可能是“程式”、“套路”--書寫走向“固化”,生機活潑逐漸減少。
一味地重復性熟練,必會導致藝術(shù)感覺的“鈍化”,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枯萎”。

生->熟之后,怎么辦?熟后求生


書寫過程中,“偶然性”起到主導作用。



偶然天成的過程,究竟怎樣在書寫的過程中體現(xiàn)的呢?








天(天然、天趣、自然),為什么成為中國書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學習書法,師法古人、學習法度是基礎(chǔ),進而要師法天地造化--得“天”之趣。


天的境界,落實到書寫中,即要:臨時從宜,力求最大程度的偶然。








書法偶然性的發(fā)揮,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書體所限。但是,楷書、隸書、篆書這些書體,也同樣推崇“天然”之境。










進入書法中構(gòu)造的世界,超越現(xiàn)實,造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