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匯于民”的效果
2006年的時候,當時擔任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吳曉靈曾公開提出,希望用“藏匯于民”的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能說出這樣的話,可以想象,中國的外匯儲備足夠充裕,有底氣這樣說。
?的確如此。1980年的時候,中國的外匯儲備是負值,整個國家在使用外匯方面都捉襟見肘。但到了2006年,央行的外匯儲備額度突破1萬億美元,大幅度超過日本的8500億美元,雄踞世界第一位,政府層面第一次不用為外匯匱乏而擔心。?

?可惜的是,雖然央行官員發(fā)話了,但“藏匯于民”的政策并未實施,倒是央行的外匯儲備仍然在持續(xù)高速增長——到2011年3月,強勢突破3萬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2011年 10月,時任央行行長再次強調“藏匯于民”,并且說到:“所謂‘藏匯于民’并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里,而是有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等機會”。?
隨后幾年里,中國對于外匯的管制不斷放松,普通人的確逐漸擁有了一定的買賣和處置外匯資源的能力。?什么叫做“藏匯于民”?
?說白了,就是采用市場化的手段,讓外匯更多留存于民間而不是央行——當然,留存于民間的外匯,也并不是說就在居民錢包里或者床底下,而是體現(xiàn)在居民部門的外匯存款上。?具體到數(shù)據(jù)表現(xiàn)上,就是銀行的外匯存款額度相比外匯儲備額度的占比不斷上升。?

?注意看上圖中的綠線,從2006年到2011年實際上呈逐漸走低的趨勢,但2011年之后開始逐漸提升,這說明央行有意識地將外匯留存于民間——從2011年到2014年,中國的外匯存款和外匯儲備額度都在快速增加,但外匯存款增加的額度更快。?
接下來的數(shù)據(jù),就不那么“和諧”了。?從2014年年中到2017年年中,中國央行外匯儲備額度開始逐漸下降,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外匯存款規(guī)模卻持續(xù)上升,由此帶來外匯存款規(guī)模相比外匯儲備比例的迅速擴大。這可謂是最典型的“藏匯于民”的時間段。
?但問題是,就在這一個階段,隨著中國外匯儲備下降,中國的匯率開始出現(xiàn)不和諧地貶值。有鑒于此,央行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政策,打擊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自此以后,直到2020年6月,外匯存款的額度就一直保持在7000-8000億美元規(guī)模,這也意味著中國“藏匯于民”政策告一段落。?隨著2020年全球疫情的爆發(fā),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生產,中國出口開始強勁增長,外匯順差持續(xù)擴大。
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強制出口結匯政策,中國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會隨之迅速擴大,但這次并沒有。央行的外匯儲備基本保持平穩(wěn),但外匯存款卻持續(xù)增加,到2020年二季度突破1萬億美元的新高,最新數(shù)據(jù)是1.018萬億美元,外匯存款/外匯儲備抬升至歷史最高。?這意味著,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外匯留存于居民手中,這是非常典型的新一輪“藏匯于民”。?有趣的是,詳細觀察外匯存款規(guī)模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自2011年實施“藏匯于民”政策以來,幾乎每一輪民間外匯規(guī)模上升,帶來的通常是人民幣的升值;若外匯存款的規(guī)模下降,通常會帶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見下圖)。?

?不那么強調嚴謹邏輯的話,從這份圖表上我們可以總結:如果“藏匯于民”政策實施,相信民間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外匯財富,那么人們對人民幣匯率的信心反而會增加,由此帶來人民幣的升值;如果外匯存款規(guī)模下降(居民持有的外匯減少),帶來的常常是人民幣匯率的貶值。?
更有趣的是,自2011年底央行實施“藏匯于民”政策以來,滬深300指數(shù)為代表的中國股市,開始與外匯存款規(guī)模變動產生“共振”——外匯存款規(guī)模升高,隨后會帶來一段像樣的牛市;而外匯存款的規(guī)模下降,則注定會帶來一段熊市(見下圖)。?

?同樣用不那么嚴謹?shù)倪壿媮斫忉專驗橛辛送鈪R存款,所以居民部門和企業(yè)就有了更多的對股市的信心,然后就帶來了股市的上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要觀察2022年的A股究竟會不會有牛市,可能還需要觀察金融機構的外匯存款規(guī)模如何變化呢!
本文首發(fā)公眾號:財主家的余糧? 投資需謹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