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關
說真的,分析85版《諸葛亮》劇本對我而言比吐槽94版更麻煩。因為看94版幾乎只要對照演義原文就行了,看85版一是沒字幕,二是他們劇本是雜糅的,本小白對于戲曲、評書這些東西幾乎一無所知,而且這編劇太會濃縮,我得分析他們的邏輯。
因為85版里“夔關”這個地名,我暈了半天。起先沒明白他們念的kui關是哪里,還以為是李老師口誤把“涪關”說成“pei關”,又因為音質差導致我聽成kui關了。可想來想去,覺得他該不至于如此精分吧。
我還把四川那邊的有名關卡查了一遍,也依然沒發(fā)現(xiàn)這地方。
后來不知道經過了什么魔法,突然就把張國良的評書搜出來了,才知道是“夔關”,原來就是演義里面布八陣圖那個位于長江之上的關口,原來85這編劇令孔明順路提前做地理調查,把八陣圖位置規(guī)劃好了。
“夔關”這個地名,在漢代應該是沒有的,明朝才開始設立。查了一下,清朝的“夔關”跟演義里的“夔關”好像不是一個地點,但不管怎樣兩者都在奉節(jié)縣內。
夔關歷史詞典解釋
①即瞿塘關。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十里白帝山下?!睹魇贰?明玉珍傳》: (元) 至正二十三年 (1363),“司寇莫仁壽鎮(zhèn)夔關”; 又 《邵捷春傳》:崇禎十三年 (1640),張獻忠、羅汝才義軍攻夔州,“入隘,守者潰。賊夜斬夔關,將士大驚潰”。皆此。
②清置,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南?!肚逡唤y(tǒng)志·夔州府二》: 夔關 “在府城南。本朝康熙六年設榷關,雍正七年遣官監(jiān)督,乾隆元年罷監(jiān)督,屬知府監(jiān)收”。
雖然漢朝沒有“夔關”,但奉節(jié)縣在漢朝時期叫做“夔州”。所以,演義里面說的夔關,應該是指夔州境內的“夔門”,即瞿塘關(瞿塘峽西口)。




感受一下劉備軍團浩浩蕩蕩進川的氣勢:
《三國志·先主傳》: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云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zhèn)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十九年夏,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三國志·諸葛亮傳》: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zhèn)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