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為什么被邊緣化了

詩歌為什么被邊緣化了
——靈遁者
我在今日頭條看到有人問:“為什么現代詩歌總是超越不了唐詩宋詞?”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回答詩歌為什么被邊緣化了?
詩歌的邊緣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原因是什么,莫衷一是。
首先詩歌是文學藝術的一種。從唐宋到今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首先就是藝術多樣性的變化!這個觀點很重要,我先來說一下。
相比于古代,現代人的生活娛樂方式要豐富的多。之前文學藝術,是供人們消遣快樂,精神生活的重要活動。那么文學就一定是很火熱的??涩F在時代不同了。文學藝術的競爭者多如牛毛。
人們的關注點,從文學被分散于各種藝術活動中。繪畫,攝影,舞蹈,電影,音樂,游戲,陶瓷……每一種藝術,又可分為很多小類。但人一天只有24小時!

你現在還看報紙嗎?很少了。你現在還看電視嗎?也少了。你現在還天天刷微博嗎?玩qq嗎?很少了。因為你把時間用來刷微信了,看直播了,玩游戲了,旅游了……
所以詩歌被邊緣化,是有其歷史進程原因的。放大一點說,文學也被邊緣化了。
其實被邊緣化的藝術,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戲劇,皮影戲,說書,舞獅……很多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都遇到了困難。
所以不是說寫詩的人不行了。很多網友在罵,說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詩人了。
任何時代都有功利的人,任何時代都有堅守的人。這我們從古到今的詩歌中就可以看到。
你難道要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比“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好嗎?
在我們看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笔且粯用赖摹?/p>
所以不能說現代詩超越不了唐詩宋詞。不同的時代,詩歌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是不同的,內容形式也不同了。
再者,詩歌藝術的傳承和創(chuàng)作者詩人,也有了變化。在古代,詩人是一種中上層階級的代表。是受人尊重的,是被人稀罕的。這種認同感是萬千士子們熱心創(chuàng)作的動力。
現在呢?科舉制早已成為過去時了。教育分門別類,百花齊放。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生物學家……所有的“家”加起來,是唐宋時期的百倍都不止。詩人就顯得不再高大了。
唐宋時期,有多少明星?有多少網紅?當時“戲子”是什么身份?詩人是什么身份?所以時代在變,時代在進步,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

還要提到一點是唐宋詩人,多也不以詩歌吃飯。他們大都是從事仕途的,甚至有官職的。像李白,白居易,杜甫,王維,王安石,劉禹錫等等都是的。所以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活保障是有的。
現在呢,以詩歌吃飯,一年發(fā)表多少篇可以養(yǎng)活自己?能夠出詩集的又可以賣多少本?我知道的,有人出了詩集,一只在床底下堆著。
這時候身邊的父母會怎么說,自己的愛人會怎么說。他們會說:“放棄吧。當作愛好偶爾寫寫還行。千萬別當真。”
我自己寫詩歌這么些年,沒有寫多少。也沒有靠詩歌,文學吃飯。一開始就是。一個詩人首先應該問自己,我為什么寫詩?一開始就是錢的話,我覺得會比較累。
當然現代詩歌和古體詩歌有形式上的區(qū)別。良莠不齊,誰都可以寫。這本不是件壞事。但可能也傳播了一些口水詩歌,暴力詩歌,下半身詩歌等等。讀者會疑惑:“這是詩歌嗎?那我也可以寫。”“這什么詩歌啊。一句看不懂?!?這無疑讓詩歌,詩人都尷尬起來。

所以詩歌邊緣化應該以“常態(tài)”去看。但詩作為文字藝術,文學藝術,情感的表達,傳承了幾千年,不管它的形式怎么演變,都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邊,詩歌文化也已經深入到我們的骨髓了。所以看到詩歌邊緣化了,大家都會嘆息,都會發(fā)問這是為什么。
不論你身在哪?多大了?這一生你總會讀一些詩歌,感受詩歌的酸甜苦辣。它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品格情懷。畢竟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茍且,總有一些時間,你會留給詩歌和遠方的。
從這個角度講,詩歌沒有被邊緣化。只是詩歌不再是“唯一”的寵兒了,是眾多寵兒中的一個了。留給詩歌和詩人的路,還都很長呢。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