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第4章榮辱

驕傲輕慢,是人的禍殃;恭敬謙遜,可以屏除各種兵器的殘殺,可見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謙遜的厲害。所以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所以磅礴寬廣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為地面不安穩(wěn);踮著腳沒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于說話傷了人啊。大路很擁擠,小路又危險,即使想不謹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謹慎不可。
痛快一時卻導致死亡的,是由于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殘害的,是由于嫉妒;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于毀謗;想要澄清而愈來愈混沌,是由于口舌;供養(yǎng)款待別人而交情越來越淡薄,是由于待人接物不當;能言善辯而不被人喜歡,是由于好爭執(zhí);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于盛氣凌人;方正守節(jié)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尖刻傷人;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于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于喜歡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干的,是君子所不干的。
斗毆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身體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親人的人,是忘記了自己君主的人。發(fā)泄他一時的忿怒,將喪失終身的軀體,然而還是去搞斗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家庭立刻會遭到摧殘,親戚也不免受刑被殺,然而還是去搞斗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斗毆是君主所厭惡的,是刑法所嚴格禁止的,然而還是去搞斗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nèi)部來說,是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君主;這種人是刑法所不能放過的,也是圣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豬不去觸犯老虎,喂奶的母狗不到遠處游逛,這是因為它們沒忘記自己的親骨肉啊。作為一個人,就可憂慮的事來說,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nèi)部來說,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忘記了君主;這種人啊,就連豬狗也不如了。
凡是斗毆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自己如果真是對的,別人如果真是錯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而別人就是小人了。以君子的身份去和小人互相殘害,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nèi)部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這難道不是錯得太厲害了么?這種人,就是平常所說的用狐父出產(chǎn)的利戈來斬牛屎。要是看作聰明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要是看作有利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有害的了;要是看作光榮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要是看作安全吧,其實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人們有斗毆的行為,到底為了什么呢?我想把這種行為歸屬于瘋狂、惑亂等精神病吧,但又不可以,因為圣明的帝王還是要處罰這種行為的;我想把他們歸到鳥鼠禽獸中去吧,但也不可以,因為他們的形體還是人,而且愛憎也大多和別人相同。人們會發(fā)生斗毆,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我認為這種行為是很丑惡的。
有狗和豬的勇敢,有商人和盜賊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爭喝搶吃,沒有廉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怕眾人的強大,眼紅得只看到吃喝,這是狗和豬的勇敢。做事圖利,爭奪財物,沒有推讓,行動果斷大膽而振奮,心腸兇猛、貪婪而暴戾,眼紅得只看見財利,這是商人和盜賊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義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權(quán)勢,不顧自己的利益,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他也不改變觀點,雖然看重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的勇敢。
白鰷,是喜歡浮在水面上曬太陽的魚兒;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裨益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繞遠了嗎?
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qū)別、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是:先考慮道義而后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后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光榮的人常常通達,恥辱的人常常窮困;通達的人常常統(tǒng)治人,窮困的人常常被人統(tǒng)治: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qū)別。有才能而又謹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蕩兇悍的人常常危險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樂舒坦,危險受害的人常常憂愁而有危機感;快樂舒坦的人常常長壽;憂愁而有危機感的人常常夭折: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
自然界造就了眾人,都有取得各自生存條件的緣由。思想極其美好,德行極其寬厚,謀慮極其英明,這是天子取得天下的緣由。政令合于法度,措施合乎時宜,料理決斷政事公正,上能順從天子的命令,下能安撫百姓,這是諸侯取得國家的緣由。思想行為美好,當官善于管理,上能順從國君,下能恪守自己的職責,這是士大夫取得田地封邑的緣由。按照法律準則、尺度量器、刑法、地圖戶籍來辦事,即使不懂它們的旨意,也嚴格地遵守具體條文,小心謹慎地不敢刪減或增加,父親將它們傳給兒子,用來扶助王公;所以夏、商、周三代雖然都滅亡了,但政策法制仍然保存著,這是各級官吏取得俸祿的緣由。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老實謹慎,勤勞賣力,以此來從事自己的事業(yè),而不敢懈怠輕慢,這是平民百姓取得豐衣足食、健康長壽而免受刑罰殺戮的緣由。粉飾邪惡的學說,美化奸詐的言論,干怪誕的事,招搖撞騙、強取豪奪,放蕩兇悍、驕橫殘暴,靠這些在混亂的社會之中茍且偷生,不安其位,這是奸邪的人自取危險、恥辱、死亡、刑罰的緣由。他們考慮問題不深入,他們選擇人生道路不謹慎,他們確定自己的取舍時粗疏而漫不經(jīng)心,這就是他們危亡的原因。資質(zhì)、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樣的。喜歡光榮而厭惡恥辱,愛好利益而憎惡禍害,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們用來求取光榮、利益的途徑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卻還要別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詐卻還要別人親近自己,禽獸一般的行為卻還要別人贊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難以明智,做起事來難以穩(wěn)妥,堅持的一套難以成立,結(jié)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而必然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至于君子嘛,對別人說真話,也希望別人相信自己;對別人忠誠,也希望別人親近自己;善良正直而處理事務合宜,也希望別人贊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容易明智,做起事來容易穩(wěn)妥,堅持的主張容易成立,結(jié)果就一定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一定不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所以他們窮困時名聲也不會被埋沒,而通達時名聲就會十分顯赫,死了以后名聲會更加輝煌。小人無不伸長了脖子踮起了腳跟而羨慕地說:“這些人的智慧、思慮、資質(zhì)、本性,肯定有超過別人的地方啊?!彼麄儾恢谰拥馁Y質(zhì)才能與自己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將它措置得恰當,而小人將它措置錯了。所以仔細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夠知道它們是綽綽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拿它打個比方來說,越國人習慣于越國,楚國人習慣于楚國,君子習慣于華夏;這并不是智慧、才能、資質(zhì)、本性造成的,這是由于對其資質(zhì)才能的措置以及習俗的節(jié)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
奉行仁義道德,是常常能得到安全的辦法,然而不一定就不發(fā)生危險;污穢卑鄙強取豪奪,是常常會遭受危險的辦法,但是不一定就得不到安全。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徑,而小人遵循那怪僻的途徑。
大凡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餓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些,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它是無需依靠什么就會這樣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眼睛能辨別白黑美丑,耳朵能辨別音聲清濁,口舌能辨別酸咸甜苦,鼻子能辨別芳香腥臭,身體皮膚能辨別冷熱痛癢,這又是人生下來就有的資質(zhì),它是不必依靠什么就會這樣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人們可以憑借這些本性和資質(zhì)去做堯、禹那樣的賢君,可以憑借它去做桀、跖那樣的壞人,可以憑借它去做工匠,可以憑借它去做農(nóng)夫、商人,這都在于各人對它的措置以及習俗的積累罷了。做堯、禹那樣的人,常常安全而光榮,做桀、跖那樣的人,常常危險而恥辱;做堯、禹那樣的人常常愉悅而安逸,做工匠、農(nóng)夫、商人常常麻煩而勞累。然而人們盡力做這種危辱煩勞的事而很少去做那種光榮悅逸的事,為什么呢?這是由于淺陋無知。堯、禹這種人,并不是生下來就具備了當圣賢的條件,而是從改變他原有的本性開始,由于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為,是等到原有的惡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后才具備的啊。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小人,如果沒有老師教導、沒有法度約束,就只會看到財利罷了。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小人,又因為碰上了混亂的社會、接觸了昏亂的習俗,這樣,就在渺小卑鄙的本性上又加上了渺小卑鄙,使昏亂的資質(zhì)又染上了昏亂的習俗。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權(quán)勢來統(tǒng)治他們,那就沒有辦法打開他們的心竅來向他們灌輸好思想。現(xiàn)在這些人的嘴巴和腸胃,哪里懂得什么禮節(jié)道義?哪里懂得什么推辭謙讓?哪里懂得什么廉潔和羞恥、局部的小道理和綜合的大道理?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東西、香噴噴地吃個飽罷了。人沒有老師教導、沒有法度約束,那么他們的心靈也就完全和他們的嘴巴腸胃一樣只知吃喝了。假如人生下來后從來沒有看見過牛羊豬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細糧,只見過豆葉之類的蔬菜和糟糠之類的粗食,那就會認為最滿意的食物就是這些東西了;但如果一會兒顯眼地有個拿著肉食和細糧的人來到跟前,他就會瞪著眼驚奇地看著它說:“這是什么怪東西呀?”他聞聞它,鼻子里聞不出什么不好的味道;嘗嘗它,嘴巴里甜甜的;吃了它,身體感到很舒服;那就沒有誰不拋棄這豆葉糟糠之類而求取那肉食細糧了?,F(xiàn)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辦法和仁義的綱領(lǐng),來幫助人們合群居住,幫助人們得到保養(yǎng),幫助人們得到服飾,幫助人們得到安全和穩(wěn)定呢?還是用那桀、跖的辦法?這兩種辦法是相懸殊的,它們難道只是那肉食細糧和糟糠的懸殊么?然而人們竭力搞桀、跖的這一套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套,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淺陋無知。淺陋無知,實在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們的大災大難啊。所以說:講究仁德的人喜歡把道理告訴給別人、做榜樣給別人看。把道理告訴給他們,做榜樣給他們看,使他們順從,使他們明智,使他們遵循仁義之道,向他們反復重申,那么那些閉塞的人很快就會開竅,孤陋寡聞的人很快就會眼界開闊,愚蠢的人很快就會聰明了。這些事情如果不干,那么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君處在上位又有什么好處?夏桀、商紂王這樣的暴君處在君位又有什么損害?商湯、周武王在,那么天下隨之而安定;夏桀、商紂王在,那么天下便跟著混亂。出現(xiàn)像這樣的情況,難道不是因為人們的性情原來就可以像這樣、也可以像那樣的么?
人之常情:吃東西,希望有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繡著彩色花紋的綢緞;出行,希望有車馬;又希望富裕得擁有綽綽有余的財產(chǎn)積蓄;然而他們一年到頭、世世代代都知道財物不足,這就是人之常情。所以現(xiàn)在人們活著,知道畜養(yǎng)雞狗豬,又畜養(yǎng)牛羊,但是吃飯時卻不敢有酒肉;錢幣有余,又有糧倉地窖,但是穿衣卻不敢穿綢緞;節(jié)約的人擁有一箱箱的積蓄,但是出行卻不敢用車馬。這是為什么呢?這并不是不想要啊,這豈不是他們作長遠打算、顧及以后而怕沒有什么東西來繼續(xù)維持生活的緣故么?于是他們又節(jié)約費用、抑制欲望、收聚財物、貯藏糧食以便繼續(xù)維持以后的生活,這種為了自己的長遠打算、顧及今后生活,豈不是很好的么?現(xiàn)在那些茍且偷生、淺陋無知之輩,竟連這種道理都不懂;他們過分地浪費糧食,不顧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費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這就是他們不免受凍挨餓、拿著討飯的瓢兒布袋而成為山溝中的餓死鬼的原因。他們連怎樣過日子都不懂,更何況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原則,仁義的綱領(lǐng),《詩》、《書》、《禮》、《樂》的道理呢!那些原則、綱領(lǐng)之類本來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規(guī)劃,是要為天下所有的人民從長考慮、照顧到以后的生計從而保住子孫萬代的;它的流傳已很長久了,它的蘊積已根深厚了,它的豐功偉績已很遙遠了,如果不是順從它、精通它、學習它、實行它的君子,是不能夠理解它的。所以說:短繩不可以用來汲取深井中的泉水,知識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論及圣人的言論。那《詩》、《書》、《禮》、《樂》的道理,本來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說:精通了其一,就可以精通其二;掌握了它們,就可以長期運用;將它們推而廣之,就可以觸類旁通;經(jīng)常想想它們,就可以平安無事;反復遵循它們弄清楚它們,就更喜歡它們。用它們來調(diào)理情欲,就能得到好處;用它們來成就名聲,就會榮耀;用它們來和眾人相處,就能和睦融洽;用它們來獨善其身,那就能心情快樂;想來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高貴得做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順從人們的欲望,那么從權(quán)勢上來說是不能容許的,從物質(zhì)上來說是不能滿足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給人們制定了禮義來區(qū)別他們,使他們有高貴與低賤的等級,有年長與年幼的差別,有聰明與愚蠢、賢能與無能的分別,使他們每人都承擔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祿的多少厚薄與他們的地位和工作相稱,這就是使人們?nèi)壕釉谝黄鸲軈f(xié)調(diào)一致的辦法啊。
所以仁人處在君位上,那么農(nóng)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種地上,商人就把自己的精明全都用在理財上,各種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制造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侯爵沒有不將自己的仁慈寬厚聰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職上,這種情況叫做大治。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也不認為自己擁有的多;有的人看管城門、招待旅客、守衛(wèi)關(guān)卡、巡邏打更,也不認為自己所得的少。所以說:“有了參差才能達到整齊,有了枉曲才能歸于順,有了不同才能統(tǒng)于一。”這就叫做人的倫常關(guān)系?!对姟吩疲骸敖邮苄》ㄅc大法,庇護各國安天下?!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