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請36個女星拍了部電影:第一位影響好萊塢的天才導演,卻被遺忘

這個春節(jié),觀眾親眼目睹了第一次當導演的賈玲,以一部《你好,李煥英》在有眾多前輩們的棋盤中殺出重圍,勇奪春節(jié)檔票房冠軍。
媒體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將賈玲與陳思誠等人相提并論。
鮮少強調她是“女導演”。
或許,只有不再用性別定義時,才算真正的平等。
事實上,中國電影人今時今日的性別平衡,都要歸功于第一位勇士。
爬梳中國女導演漫長的脈絡,我們有幸穿越時空,認識讓這一切成自然的勇士:
伍錦霞導演。

▲ 伍錦霞(圖片翻拍自魏時煜所著書籍《燦若錦霞》,下同)
1、
2006年,紀錄片導演魏時煜在美國舊金山一家舊貨市場發(fā)現一本相冊。
相冊中有上百張劇照,拍攝時間橫跨1928—1949年。

▲ 相冊中的粵劇伶人和電影明星
經過魏時煜導演3年的漫長撿拾,相冊的主人伍錦霞(Esther Eng)傳奇的一生,才被拂去近一個世紀的塵埃,重現傳奇光芒。
伍錦霞在舊金山出生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時局的動蕩,加上美國“排華法”的壓制,作為一名華裔三代,伍錦霞生活和視野只能局限在唐人街。
但伍錦霞卻能在西方歧視華人,以及女性(不論中、西方)處于社會邊緣的時代背景下打破界限,成為媒體筆下“好萊塢唯一華人女導演”“中國第一個女導演”。

▲ 伍錦霞給演員講戲
由此可見,其藝術成就之大:
伍錦霞的前半生持續(xù)十多年的電影拍攝,引領著“國防電影”和“女性電影”的風潮;
她的后半生跨界拓展餐飲業(yè)務,先后開辦四間高檔餐廳,被當時的《紐約時報》發(fā)明四星餐廳評級系統(tǒng)的食評人Craig Claiborne,定為三星食府;
她還是第一個將西方女權意識帶到華語電影中導演;
在那個男女很少在公共場合有肢體接觸的年代,她卻可以大方地摟著兩位香港男演員的肩膀合影……

她究竟如何做到這些?
這一個個神奇瞬間,首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因素:家庭教養(yǎng)。
2、
伍錦霞的父母都是很開放的人物。
伍錦霞能迥異于其他被邊緣化的女性,借由創(chuàng)作在影壇占一席之地,可以說與她父母的教養(yǎng)息息相關。
伍錦霞的父親堅持教導孩子學中文、說中文,因此伍錦霞不僅精通中文,還擅長書法。

他還教導孩子勿忘國粹,支持伍錦霞到唐人街的中國戲院聽粵劇,與粵劇演員做朋友。
這些,都使她后來能夠在香港拍攝華語電影增添了絕對優(yōu)勢。

▲ 伍錦霞在學校里是鼓樂隊領隊

▲ 伍錦霞和穿盛裝的華裔少女們
可以說,父親給了伍錦霞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自由和支持,讓她敢于展示獨立個體的存在價值。
包括她的性取向。
伍錦霞的母親也是氣度不凡。
在那個女孩子不允許讀書的年紀,她常常躲在被窩讀書,一輩子煙不離手。
這種我行我素、強烈自我的思想性格在孩子們的眼里非常時髦、高貴。
以至于后來伍錦霞不同時期的女友們,都尊稱伍母一聲“夫人”。

▲ 上圖:右邊伍錦霞祖父、左邊祖母,左三為伍錦霞母親,中間小孩為伍錦霞;下左圖:伍錦霞之父伍于澤(前)和他的伙計們在店鋪中;下右圖:伍錦霞母親(右二)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Virginia Woolf)說,一個人在開始無論多么有才能,如果外在環(huán)境得不到支持,那這才能也只會流產。
而家庭的主要引領者“父母”,他們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教養(yǎng)態(tài)度,恰恰是子女才能得以發(fā)揮的關鍵。
伍家對孩子的教育,超出了中國人一般以禮教、禮法為依歸的“重道”思想。
他們更重視開放與自由,讓孩子具有獨特性。
伍錦霞明明是女子,伍父卻培養(yǎng)她文士之風與愛國胸懷,并讓她運用于實際。

1931年,日軍占領中國東北三省。
消息傳遍世界,瞬間點燃了海外華人的民族意識。
一批愛國人士崛起,決定通過拍攝愛國電影,來凝聚全國人民抗戰(zhàn)的力量。
伍錦霞的父親伍于澤,就是其中一位。
1935年,伍于澤和友人一起成立一家電影公司。
為了強調與祖國的聯(lián)系,他將電影取名為“華夏電影”。
眾人集資開拍一部名叫《心恨》的愛國電影,由伍錦霞擔任影片的執(zhí)行制片人。

▲ 韋劍芳和導演唐棣忠(中)、演員黃悲露(左)

▲ 電影《心恨》中出現的空戰(zhàn)鏡頭
父輩的信任與支持,讓伍錦霞的才能在行業(yè)內大放異彩。
整部電影拍攝,前后只花了8天時間。
業(yè)內資深人士知曉后,都大為驚訝:
這個年紀不到20歲華裔小姑娘,竟能在好萊塢日落大道租到片場,為本地華埠和中國市場拍攝電影!
而且,除了導演、編劇、監(jiān)制是中國人外,攝影師、錄音師等技術人員,請的都是好萊塢專業(yè)人士。
所以該片,是真正中美演職員合作的成果。

▲ 當時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享譽北美電影史的傳奇攝影師黃宗霑(右一),親自為伍錦霞指導技術
伍錦霞一生只為華人觀眾拍電影,似乎從沒考慮過美國觀眾。

當時《美國周刊》宣傳這部“首部彩色華語聲片”時,稱它為“關于中國戰(zhàn)爭的震動靈魂的史詩”。
伍錦霞用她所熟知的海外華人情感,和她擁有的濃厚中國文化根底,將一個在唐人街生活的華人,與危難的祖國聯(lián)系在一起。
主人公跨越太平洋救國的情節(jié),以及聲響效果、彩色膠片等技術,在當時都非常震撼人心。

▲《心恨》劇組合影,伍錦霞第二排第五個
而在此之前,伍錦霞從未受過任何專業(yè)訓練。
她的所有電影知識,都來源于她讀書期間到戲院票房兼職售票,看的上千部電影。
3、
伍錦霞能成為先行者的第二個原因,與戰(zhàn)爭有關。
戰(zhàn)爭有時會賦予女性特殊地位與責任。
1936年,21歲的伍錦霞開始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帶著《心恨》前往香港放映。

▲ 伍錦霞拍攝的香港街景照片
當時中日之間的局部戰(zhàn)爭已持續(xù)幾年,全國人民抗戰(zhàn)情緒高漲。
伍錦霞因為能說流利粵語,還能用中文寫作,又帶來一部愛國電影《心恨》(后改為《鐵血芳魂》),幾乎立刻被媒體擁戴為愛國華僑。
伍錦霞的愛國是人所共知的。
她一到香港,就對媒體表達自己“欲提倡祖國藝術于彼邦”的拍電影愿望。
可貴的是,不久之后,她就將愿望付諸于行動。
到香港第二年,她就拍出另一部愛國電影《民族女英雄》。

▲ 《民族女英雄》男主角為紅遍港粵南洋,戲路很寬的鄺山笑扮演
同年7月,盧溝橋事變,日軍進攻上海。
伍錦霞拍攝的《民族女英雄》,意義就變得非常重大。
此片被公認為“救國運動的前奏”。
它所發(fā)出的震撼人心的吶喊,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氣。
我們應該認識到,伍錦霞是拍攝“國防電影”的先驅人物之一。

因為真正的“國防電影”題材,要到1937—1938年上海淪陷,滬上電影人南下到香港,才成為華語電影的主流。
而《民族女英雄》不僅是國防電影,同時也是頌揚中國女性的影片。
它將女性為國家出力的方式,從《鐵血芳魂》中女性犧牲個人幸福的層面,提升到女子也可以參軍,與男子一同作戰(zhàn)。
比起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講述俠肝義膽的愛國女性,整整早了70余年。

年輕的伍錦霞,用老道的講故事方式,提醒著海內外所有華人,勇敢面對日軍侵略祖國的嚴峻事實。

▲《民族女英雄》之后,同為華僑的大觀公司老板趙樹榮(右一)對伍錦霞大為欣賞,即邀請她成為大觀導演。
此后,她接連執(zhí)導了“愛情倫理喜劇”《十萬情人》、“愛情悲劇片”《妒風花雨》、“奇情悲喜劇”《一夜夫妻》。
▲《一夜夫妻》的宣傳畫頁
她的作品在香港備受追捧,每逢新片上映,上千人排隊購票。
伍錦霞就像神童一樣的存在。
香港報紙雜志對她又敬又畏。
編輯們都用非常喜愛的語氣寫她,稱她為“中國第一位女導演”,字里行間飽含驕傲。
連提及她與女演員之間的關系,也只限于“密友”“姐妹”稱呼。
▲ 伍錦霞女友之一韋劍芳,也是《心恨》和《民族女英雄》的女主角
從不用“同志”等字眼,行文毫無敵意,亦無“緋聞”意味。
▲ 伍錦霞與女友之一林小妹
4、
伍錦霞不僅引領了中國女導演的漫長脈絡,還是女性電影最早的貢獻者之一。
1939年,伍錦霞執(zhí)導全女性演出的電影《女人世界》。
影片中36個女性角色,分別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她們性格迥異,但面對保守的社會環(huán)境,均面臨著大同小異的困境。
這部電影,讓伍錦霞被譽為“最早將女權主義帶入電影中”的華裔女導演。
▲ 伍錦霞在片場導演
《女人世界》應該是伍錦霞最抱負的不凡之作。
僅是宣傳,就達8個月之久。
在伍錦霞看來,女性不但可擔起半邊天,有時甚至可擔起整個天空。
她鏡頭下的女性角色,斗志與野心并存,理智與能干兼具。
原本在世人眼里狹隘化與邊緣化的女性,被她推到了主流傳媒的舞臺上去。
這在香港電影史中,非常罕見。
當別人拍“歷史由男性肩負,仗由男人來打”的戰(zhàn)爭片時,她拍出《民族女英雄》這樣獨樹一幟的挑戰(zhàn)。
當別人拍女性題材,結論總是“婚姻才是女人最大的幸福”時,她的女性電影,從不敦促女性去做賢妻良母。
各行各業(yè)的女性,在她的電影里沒有褒此貶彼,而是都需要面對真實生活的挑戰(zhàn)。
▲ 伍錦霞很受女性朋友的歡迎
伍錦霞這樣凌厲的創(chuàng)意,在當時被形容為“魄力驚人”。
她本人,更是“女中丈夫”!
1939年二戰(zhàn)正式爆發(fā),“心系祖國”的伍錦霞在父母再三催促下,不得不離開香港。
一年后,她在美國攝制的一部《金門女》,受到好萊塢百年行業(yè)雜志《綜藝》的好評。
▲《金門女》在戲院門口的廣告
這部影片結合了時政,劇情加入了在美國民間為抗戰(zhàn)階段的中國募捐的“一碗飯運動”。
誰能想得到,只有三個月大的李小龍,也在《金門女》中客串了幾個“女主角”鏡頭。
該片是李小龍銀幕生涯名副其實的“處女作”。
▲ 三個月大的李小龍
1961年,伍錦霞與胡鵬(《黃飛鴻》的導演)合作,完成了她的收山之作《紐約碎尸案》。
伍錦霞負責紐約部分拍攝,胡鵬負責香港部分拍攝。
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早的中外合拍片。
▲ 1947年胡鵬贈與伍錦霞的照片
這期間,伍錦霞還成立了“銀光公司”,開設中央戲院。
1940年代至1960年代,她幾乎包攬了整個美洲的華語電影發(fā)行市場。
年僅25歲,她就已經是“全面電影人”——身兼導演、監(jiān)制、編劇以及發(fā)行商。
5、
伍錦霞成為電影史上一個特殊的章節(jié),還與她對影藝界伶人的尊重與照顧有關。
當時因為電影的興起,粵劇隨之衰落,很多旅美的粵劇演員沒有生計。
▲ 旅美粵劇班
為了照顧這些伶人,伍錦霞先后開設了“寶寶”“漢宮”等餐廳。
殊不知,這個無心之舉又讓她成為另一領域的璀璨之星。
▲ 伍錦霞在“寶寶”餐廳前
餐廳里只有十張桌子,卻坐滿明星,成日排隊不停。
八卦鼻祖沃爾特·溫切爾這樣為伍錦霞畫龍點睛:
“田納西·威廉斯、馬龍·白蘭度和其他名人,經常聚集于第2大道和第58街伍錦霞開的中餐館內……”
其他名人因此恨不得也能出現在這樣的八卦版面。

▲ 1960年代,得了四屆亞洲影后的林黛小姐(左),到紐約時拜會伍錦霞
伍錦霞義薄云天,為人大方。
但凡來拜會的人,她都熱情招待。
“沒錢的人,她就給錢;沒飯吃的,隨時來,三餐在她那里不用愁。”
到了1961年,她已是曼哈頓成功的餐飲界人士。
無數的電影明星和粵劇伶人來拜會過她,那些男女演員的照片,時不時在《紐約時報》登出。

▲《紐約時報》中伍錦霞招待客人的照片
伍錦霞一生特立獨行,中性打扮,影壇中人以“霞哥”相稱。
引領華語電影走向世界影壇,她功不可沒。

父母的教養(yǎng),戰(zhàn)爭的催化,伍錦霞本身的過人天賦……
種種天時、地利、人和,都造就了中國第一個膽色過人、意氣風發(fā)的女電影導演。
可惜她的11部影片作品,大部分已散失,只留下兩個劇本、若干劇照以及一些影片評論。
她本人也被遺忘在電影史上的縫隙中。
“如果伍錦霞生活在今天,她毫無疑問會被當成是跨民族電影、女性主義電影、反戰(zhàn)電影制作的先驅人物?!?/strong>
1970年,年僅55歲的伍錦霞因病離世。一生未婚。

作為受歧視的華人,她的訃告竟能出現在《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報紙上面:
“伍錦霞,唐人街中餐館的東主,曾經在香港監(jiān)制和導演電影,并把中國劇團帶到美國……享年55歲?!?/p>
因為伍錦霞的首開先河,從此中國女導演就沒中斷過,先后出現了許鞍華、張艾嘉、趙薇、劉若英、賈玲等電影人。
女性是誰?是母親,是女兒,是妻子,女性可能扮演N種身份。
但女性,也是“她自己”。
伍錦霞一生身體力行,跨越種族、文化和性別的框架“做自己”,毫無憂慮與恐懼。
這位“敢為天下先”、為女性以及電影史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傳奇女子,值得被銘記與世代傳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