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孤獨叫《渡荊門送別》,有一種苦楚叫《靜夜思》
李白,唐人浪漫主義的巔峰。久而久之,我們好像特別喜歡把一個人標簽化,因為這樣足夠簡單,但任何人都是復(fù)雜的,尤其是能作出千古名篇的詩人,少時,我以為李白就是一個灑脫的人,現(xiàn)在才明白他很灑脫,但是他也有他痛苦的一面。
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系統(tǒng)簡單甚至簡陋
高盛元《唐詩導讀》第二講 繁華與荒蕪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說,我不是要走,我是要游歷的楚地的山水,接著他寫了山水,寫了明月,寫了飛云,寫了行舟,可唯獨沒寫人,但是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就一定要有人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王維《渭城曲》
明年此地看花發(fā),愁向東風憶故人。
戴叔倫《別鄭谷》
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可是李白卻沒有寫人,李白一個人完成了兩個人的事情,由現(xiàn)在的自己送別過去的自己,由到了楚地的自己送別蜀地的自己。離別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重逢必須是兩個人的事情,兩情相悅,加上命運相祝,才可重逢。
實際上,這是一種孤獨,要走了無人送,有美景無人享,一切都只能跟自己對話。此時,這山水云月構(gòu)成了牢籠,那濤濤不絕的江水,投宿著詩人的孤獨。自然是永恒的,人皆是過客,但是不同的人,也給自然風光帶來了不同的意義。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沉重的孤獨讓李白把情感又寄托給流水,以流水作伴聊以自我慰藉。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形式上這是一首并不“李白”的李白的詩,因為其中出現(xiàn)了“低頭”二字,向來驕傲的李太白竟低了頭??蛇@也讓李白更加鮮活,離我們也更近。我很喜歡詹俊老師的一段話
是的,杰拉德過往,曾經(jīng)摔倒過,曾經(jīng)滑倒過,曾經(jīng)自擺烏龍,曾經(jīng)回傳失誤,你們可以嘲笑他,但他是一個忠誠的象征,那些失誤都是他從云端跌落凡間的瞬間,大家看一看,看看杰拉德想想自己,或許這些跌落凡間的瞬間,讓他拉近了與我們的距離。
每個人都是復(fù)雜的,我們輕輕觸及的事物,可能別人已經(jīng)拼盡全力。
很多人在深夜要緊牙關(guān)的時候,我們其實并沒有看到
高盛元《唐詩導讀》第八講 離別與重逢(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當他看到月光的一瞬間,思鄉(xiāng)之情已然在他心中慢慢涌動,他想“李白”化這首詩,來沖淡思鄉(xiāng)之情,可下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抬頭看到明月,他再也受不住了,他把明月還給了明月,低下頭,是長長的沉默。
沒有人能逃過悲傷,悲傷才是真正的魔鬼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