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解析尹氏宗族的前世與今生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在姓氏出現(xiàn)之前,人們用什么來標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國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在《獻給神話學》中說: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氏族圖騰的標記,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這里的“名字”,其實就是“姓”。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guī)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后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chǎn)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zhuǎn)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chǎn)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wěn)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尹姓是中國第七十九位姓氏,在湖南、山東兩地分布較多。當今尹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總?cè)丝诖蠹s有346萬。
得姓始祖伊尹,伊氏,一說名摯,小名阿衡。生于公元前18世紀末至公元前17世紀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一說今河南杞縣,一說今洛陽伊川),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尹是右相之意。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沃丁八年(約前1549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伊尹后人仰慕先人功德,便以其官職為氏,并尊其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尹,治也。尹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尹字像人手持杖之形,手杖是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手握權(quán)杖即表明有權(quán)力處理大小事務。尹的本義是治理,后來多用于官名。尹人的先祖一定是長期世襲有權(quán)力官位的后代,而且崇拜權(quán)位,其氏族遂以尹為氏族名稱,進而發(fā)展為姓。
二、姓氏起源與發(fā)展傳承
尹字甲骨文尹姓主要來源于兩大支:己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己姓,黃帝之子元枵,亦作玄囂,即少昊(少皞),是黃帝與方雷氏所生之子,名摯,初號青陽氏,已姓。少昊繼承黃帝之帝位,以五行之首金統(tǒng)治天下,世稱其有金德,故號金天氏,改為贏姓,為東夷族聯(lián)盟的首領。尹氏出自少昊氏有兩分支:其一以邑名為氏少昊之子殷,任工正之官,封于尹城,故城在今山西濕縣東北,其后以邑名為氏:其二以官名為氏。少昊之后裔壽,為堯之師,位師尹之職,其后以官名為氏己姓尹氏有40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所封姬姓國有尹國,子爵,為周畿內(nèi)國,在今河南宜陽西北、新安東北。尹國君主一直為周卿士,周敬王時國滅,地屬鄭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姬姓尹氏大約有2900年歷史。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尹姓的起源不止以上所述,尹姓中融人少數(shù)民族血液的情況很多:西漢初期的西南貴州牂舸大姓尹姓,屬夜郎族,桓帝時其族人尹珍為荊州刺史;東晉末巴蜀獠族中有尹姓;宋朝時西羌族有尹姓;明清時期西南地區(qū)的土著漢化加速,尹姓是其中一部分。東北地區(qū)的尹姓可能出自朝鮮人,尹姓為朝鮮人的大姓。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尹姓主要活動在河南,陜西、山西、山東。秦漢至南北朝時,尹姓已經(jīng)播散到河北、貴州、廣東、廣西、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在甘肅天水和西州形成了著名的尹姓望族隋唐是河北尹姓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形成了著名河間尹姓大族。宋、元、明時期,尹姓向東南地區(qū)移民,主要集中于江西一帶。清朝,東北地區(qū)的尹姓異軍突起,在遼寧發(fā)展特別迅猛。
宋朝時期,尹姓大約有2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7%,排在第七十二位,當時尹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占尹姓總?cè)丝诘?2.8%。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南、甘肅,這三省尹姓大約占尹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四川,山東、河北,江西,這四省的尹姓古尹姓總?cè)丝诘?1%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向四方散播的分布格局。明朝時期,尹姓大約有2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七位。主要分布于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這五省大約占尹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甘肅、河北、四川、湖北、河南,這五省集中了尹姓總?cè)丝诘?2%:江西為尹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尹姓總?cè)丝诘?6%。宋、元、明期間,尹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湘浙蘇魯為中心的尹姓聚集區(qū),尹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東南移動。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尹姓人口已達346萬,排在全國第七十九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主要分布于湖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占尹姓總?cè)丝诘?7.2%;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云南、江蘇,這五省大約占尹姓總?cè)丝诘?8.8%。湖南為當代尹姓第一大省,占尹姓總?cè)丝诘?1.5%。形成了南湖南,東山東,西四川、北河北四塊尹姓聚集區(qū)。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lián)家訓
1、郡望堂號
尹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河間、牂牁、西州。尹姓以和靖為其堂號?!昂途浮碧锰柕涑鏊纬囊鼰l。尹焞是大文學家程頤的學生,終身不應科舉,賜號“和靖處士”。金兵陷洛陽時,一家均受害,唯獨尹焞出逃,流落在四川,后來以布衣任禮部侍郎兼侍講。
2、宗祠楹聯(lián)
中興良輔;東海名臣。
和靖成集:關令受經(jīng)。
伊洛淵源;麟經(jīng)繼述。
3、族規(guī)家訓
尹氏列祖,源遠流長。國法家規(guī),緊記心上。
遵紀守法,莫亂朝綱。愛國愛家,忠孝莫忘。
孝敬父母,長幼相幫。禮義廉恥,四維必張。
君子風范,能忍謙讓。為官為吏,惡懲善揚。
夫妻平等,禍福共當。兄弟姐妹,互謙互讓。
鄉(xiāng)鄰四黨,和諧至上。鄰里有事,竭力相幫。
為人處世,自立自強。光明磊落,胸襟坦蕩。
戒斗戒訟,為善為良。戒賭戒淫,身心健康。
耕讀并進,振興家綱。扶貧幫困,共奔小康。
興我族門,為祖爭光。先祖有靈,佑爾后昌。
目前國內(nèi)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尹姓族譜119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尹氏名人尹文《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尹姓歷代名人107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2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八位。尹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16%,并列排在第一百零九位;尹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14%,并列排在第一百零八位:尹姓的著名美術(shù)家占中國歷代美術(shù)家總數(shù)的0.17%,并列排在第九十九位。
歷史上重要的尹姓人物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函谷關吏尹喜,齊國處士尹文;東漢經(jīng)學家尹敏;唐朝工部尚書尹思貞,畫家尹琳;北宋學者尹源,文學家尹洙;明朝大學士尹昊;清朝吏部侍郎尹會一,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尹繼善。
八、尋根探源與宗族名勝
游線一:河南省宜陽市(發(fā)源地)上古時的尹城
據(jù)《姓氏尋源》記載,宜陽縣上古時稱尹城,是尹姓始祖尹殷最早的封地,尹姓即得姓于此,但如今已找不到尹城遺址了。
位于宜陽縣城西南深山區(qū)內(nèi)的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比吳承恩《西游記》中所述,有過之而無不及。靈山寺山勢峻峭,古柏遍布,登上峰頂,洛水一帶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游線二: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尹氏宗祠)
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的尹氏宗祠,又名妙公祠,坐落于湘潭縣白石鄉(xiāng)尹家沖村。當時尹氏的族長是清朝大學士尹金堂。族人為顯耀門庭,請了著名的“芝木匠”負責祠堂的設計、木工、雕刻三項。而“芝木匠”,正是后來馳名中外的國畫大師齊白石。
歷時三年方才完工的尹氏宗祠,有大師級的手筆在內(nèi),自然顯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廳前獨特的錦屏、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壁畫戲臺前古拙有趣的八仙雕刻都山自齊白石之手。整個宗祠至今仍保存完好,并且每年都有祭祖活動。尹氏宗祠是至今白石大師在家鄉(xiāng)留下的比較完整的文化遺產(chǎn)。
交通:湘潭縣汽車站有直達尹氏宗祠的車,只需6~8元,自駕車經(jīng)107國道也可到達,宗祠就在路邊。順道游:韶山風景名勝區(qū)、張家界森林公園。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著名詩人、修譜師、網(wǎng)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shù)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

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shù)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還是挪威國立藝術(shù)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shù)研究院客座教授,荷蘭皇家文學院高級學術(shù)顧問。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曾提出關于網(wǎng)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并癡迷于文學歷史,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jīng)新解》《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零四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