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班固,與司馬遷并稱班馬,25年創(chuàng)作漢書,卻冤死獄中

一口氣看完班固
他是沒有官運的學霸文科生,是二十五年寫一本書的網(wǎng)紅作家,他渴望建功立業(yè),卻最終冤死獄中,說起班固,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yīng)該是他那名聲響當當?shù)摹稘h書》,跟他一樣寫一本書紅一輩子的人還有司馬遷,他們倆一個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另一個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再加上人們喜歡組CP,于是給他們倆取了個響當當?shù)腃P名-“斑馬”,是不是簡單好記還朗朗上口,咱們再說回班固,班固出生于公元32年,是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班固出生于書香門第,家里都是讀書搞學術(shù)的,是當時有名的史學世家與儒學世家,他爸班彪是個儒學大師,短暫當過官后還是決定辭官回家種地,哦不,是辭官回家搞學術(shù),班彪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家里經(jīng)常有學者來找班彪探討學術(shù),在那么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就是家里養(yǎng)的雞都能去上個小學,考試還能坐我后桌,更別說班固了,因此班固從小就是聰慧過人,讀的書也比同齡人多得多,班彪晚年的時候潛心續(xù)寫《史記》,受父親影響,班固也開始留意史籍,建武20年(公元44年),也就是班固13歲那年,王充見到了他,王充覺這娃不錯,對他的才能和志向都特別欣賞,覺得班固將來必定能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于是拍著他的脊背對班彪說:此兒必記漢事,事實也證明,王充確實是慧眼識珠啊,班固長大后開始外出求學,班固是名副其實的尖子生,16歲的時候他就因為才學出眾,被召入洛陽太學宮學習了,太學是當時天下賢才聚集之地,什么天才兒童、優(yōu)秀青年、明星學者都在這兒,班固在這里更加刻苦鉆研,夜以繼日的學習,在太學的學習也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
建武30年(公元54年),在班固22歲的時候,班彪去世了,由于父親去世之后班固沒有了生活費來源,只好從京城洛陽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居住,雖說扶風房價低不堵車,空氣質(zhì)量還好,但是從京城回來的人總歸還是有點從繁華都市回到鄉(xiāng)間野里的感覺,班固回到家鄉(xiāng)為父親守喪,他認為,他爸寫的《史記后傳》的部分差點意思,需要繼續(xù)續(xù)寫,于是他決定接手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后傳》的基礎(chǔ)上,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同時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5年后的某一天,班固像往常一樣起床打卡上班,準備在工位上繼續(xù)寫書,卻突然來了一道晴天大霹靂。有人找漢明帝告狀,說班固私改國史,這突如其來的誹謗讓班固鋃鐺入獄,家中所有書籍資料也被抄走,他的弟弟班超護兄心切,擔心班固解釋不清楚,就急忙趕到京城為他辯解,對著漢明帝就是一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他只是在撰寫先世的歷史,他哪有膽去篡改國史,背叛朝廷,也正是有小人告狀,班固的名字才有機會傳進漢明帝的耳朵里,漢明帝看了班固的書稿后,覺得此人有點能耐,非常賞識他的才華,于是漢明帝大手一揮,賞了個offer給他,讓他來朝廷上班,負責典校書籍、治理文書,不久,漢明帝又讓他當自己的侍從,算是公司CEO身邊的秘書,讓他繼續(xù)完成《漢書》的編著工作,班固也算是因禍得福。不僅能帶薪寫稿,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如魚得水,還拿了個朝九晚五的鐵飯碗。
東漢政權(quán)建立后,在洛陽定都,也在洛陽大搞裝修,修皇宮、建城墻、開運河,可以說這些基建也算完善,但是,上了年紀的士紳們閑著沒事干整天就喜歡懷舊,時不時就喜歡聚在一起搞個“懷念熱鬧長安交流會”,他們都認為東漢建都洛陽是錯誤的,希望朝廷遷回長安,然而班固卻認為洛陽更加適宜,他不想遷都議論擾亂人心,于是打開電腦狂敲鍵盤,隨后一鍵發(fā)送,一篇《兩都賦》就這樣出現(xiàn)在了“長安交流會”的論壇里,《兩都賦》給洛陽夸的那是天花亂墜,盛贊東都洛陽規(guī)模建制之美,并從禮法的角度歌頌光武帝遷都洛陽,中興漢室的功績,宣揚洛陽建都的適宜性,《兩都賦》成功堵住了一些關(guān)中人士的嘴,澄清了人們的模糊認識。
漢章帝建初7年(公元82年),班固已經(jīng)50歲了,他在這一年初步寫完了《漢書》,自永平元年(公元58年)開始,一共寫了25年,班固終于實現(xiàn)了父子兩代人的心愿,全書記述從漢高祖開始到孝平王莽被殺12代帝王,230年間的事跡,包括《春秋》考紀、表、志、傳共100篇,《漢書》頒出后,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學者們爭相誦讀,經(jīng)過25年沉淀的《漢書》終于在學術(shù)圈一炮而紅,不過并沒有產(chǎn)生廣泛的社會影響,這書要是擱現(xiàn)在,班固小賺個幾十個w也是有的,不過當時的班固,錢呢是肯定沒賺到的,升職呢也是沒得升,該說不說人家好歹也是個網(wǎng)紅作家吧,稿費沒有就算了,官也沒有升,這皇帝當?shù)目烧媸遣坏氐馈?/p>
班固到漢章帝時才被升為玄武司馬,工資提高到一千石一年。按漢代官制,這個玄武司馬就是看守玄武門的城門官,讓一個史學家去看門,這跟讓一個大學生去刷碗是一個道理,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時機,以求建功立業(yè),升職加薪。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卒,漢和帝繼位,漢和帝當時還只是個10歲的小屁孩,牙都沒長齊就登基當了皇帝,就由竇太后臨時掌管朝政,當時漢朝出兵攻打北匈奴,竇太后的哥哥竇憲是當時的車騎將軍,經(jīng)常出征塞外,班固的家族與邊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年過半百的他還想跟著去打仗,自己也混個官來當當,早日實現(xiàn)升職加薪,便申請隨竇憲出征,竇憲此次出征大獲全勝,班固也因此進入了竇憲府中,成為了他的幕僚,并在燕然山留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銘》-“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xuan)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譯文: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tǒng)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從此“燕然勒功”就成為了建功立業(yè)的代名詞,可是竇憲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回來之后就膨脹了,覺得老子這么牛就該自己當皇帝,于是竇憲就開始盤算著怎么當皇帝,漸漸的,竇憲開始獨攬大權(quán),排除異己,想要密謀叛亂,但竇憲是有皇帝夢但沒皇帝命,他的密謀并沒有成功,事發(fā)后,竇憲被革職,返回封地后被迫自殺,班固與竇憲的關(guān)系密切,因此也被株連了,下了大牢。當時的洛陽令種兢與班固早有舊怨,班固教子無方,他的兒子們飛揚跋扈,欺辱差人,種兢當時又因為害怕竇憲不敢說啥,但是一直懷恨在心,這個種兢又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他在班固落難之際,網(wǎng)羅班固的各種罪名,在獄中對班固更是百般折磨,班固在獄中遭老罪了,年邁的頑固經(jīng)受不起這樣的折磨,就這樣死在了獄中,一代史學巨匠就這樣含冤離去,享年61歲。
班固的一生放在當時可以說是沒什么亮點,沒有張衡那么全能,沒有司馬相如那么有名,他窮盡一生在一本書上,卻沒有等來功成名就之時,但他20年磨一劍的《漢書》,實乃我國歷史文化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史書受到無數(shù)名人追捧,蘇軾曾三次抄寫《漢書》并能全書背誦,詞人蘇舜欽曾用《漢書》下酒,大儒顧炎武稱贊《漢書》“完歷史之外,還江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