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洪果:好人為什么受苦?

對超自然存在的最大挑戰(zhàn)是惡的存在。惡是指那些作為痛苦、傷害或毀滅的源頭或原因的事物。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為什么世上還有這么多的惡?為什么常常出現(xiàn)善沒善報、惡沒惡報的情形?這就是著名的伊壁鳩魯悖論:如果上帝是全知的,他一定能預(yù)知惡;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他一定能及時阻止惡;如果上帝是全善的,他一定不會放任惡的發(fā)生??墒聦嵣?,這個世界充滿惡和苦,這一殘酷的現(xiàn)實表明,上帝并非全知全能全善的,進而可以否認(rèn)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伊壁鳩魯悖論經(jīng)由大衛(wèi)·休謨發(fā)揚光大,直到二十世紀(jì)又為麥基等無神論者系統(tǒng)運用,成為從邏輯上反駁有神論的最重要的論辯武器。針對這些質(zhì)疑所做的護教回應(yīng),整體上構(gòu)成了所謂的神正論(theodicy)傳統(tǒng),萊布尼茨是其開山者及重要代表?!吧裾摗币辉~是希臘語的組合,即上帝的正義,其宗旨在于為上帝是否公正辯護,其著力點在于證明上帝的存在與邪惡苦難的現(xiàn)實并不矛盾,或者說,上帝容許惡的存在,背后有著更美善的理由。
對于惡的存在及其所導(dǎo)致的好人受苦、壞人享福的不公,中國的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也大為感嘆并發(fā)出抗議。據(jù)司馬遷記載:
伯夷叔齊兩兄弟為了逃避當(dāng)商王的苦差,躲到商的屬國周那里,蒙受周文王患難收留之恩。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即位,于其父親尸骨未寒之際,興兵討伐商紂王,遭致伯夷叔齊勸阻。他們反對的理由,一則為孝,即為父親守孝為大;一則為忠,即臣子不應(yīng)反叛國君。伯夷叔齊反對以暴制暴,向往堯舜禹那種和平交接政權(quán)的禪讓方式。至天下歸周,二人不食周粟,最終餓死首陽山。按理說,伯夷叔齊是典型的為義受苦,心甘情愿,所以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但司馬遷不滿于此,他借題發(fā)揮,為人間的苦難而困惑。司馬遷問道,像伯夷叔齊這樣仁義高潔的義人,卻被餓死;孔子最為推崇的溫良好學(xué)的弟子顏回,也窮愁潦倒,早早夭折;而盜跖之流,聚嘯山林,殺人越貨,竟以壽終。其他違法亂紀(jì)花天酒地之徒往往累世富足,而謹(jǐn)言慎行公正不阿之士常常遭遇禍患,天道怎能這樣善惡不分?司馬遷既疑惑又不甘,他議論說,無論怎樣,人還是要執(zhí)守真道,歲寒而知松柏,舉世混濁而獨醒,但他又不由自主地期盼天下君子都能如伯夷叔齊那樣,因孔子這樣的圣賢傳頌而留下萬古之名,否則泯然眾人,白白受苦,多么遺憾。
司馬遷敏銳意識到了苦難與正義的關(guān)聯(lián),也清楚這種難題在人世間無法得到解決,所以他自覺地指向了天問,指向了他矢志的“究天人之際”的層面,但他最終仍然止步于空泛的感嘆,唯有寄希望于這些正義之人能青史留名,以彌補所受的苦難。但現(xiàn)實中很多好人白白受苦,被人遺忘,司馬遷對此其實是無可奈何的。如果說有神論者在面對惡的存在時,還可以抱怨上帝的不公和無能,那么對于比司馬遷更徹底的那些無神論者,當(dāng)他們面對惡的存在,又該抱怨誰呢?以排斥信仰的方式,同樣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惡的難題,我們還是需要從神正論的思路中得到更多的啟示。下面我們提供的這個思想實驗來自《約伯記》,它是從信仰角度拷問苦難與不公問題的巔峰之作:
約伯是東方的一個義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卻因天庭中的一場賭博而遭受大難。撒旦對上帝挑釁說,約伯之所以信你,不就是因為你給他如此多的好處么?若剝奪他的所有,看他還信不信你。上帝為了證明約伯的信心,容許撒旦加害約伯。于是,約伯遭遇接二連三的天災(zāi)人禍。他先失去全部家產(chǎn),繼而喪失十個兒女,最后自己全身長滿毒瘡,痛苦不堪,生不如死。約伯的心態(tài)也從堅信到懷疑再到抱怨上帝的離棄,最初他還寬慰地說“難道我們從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禍嗎?”,隨著苦難的加劇,他終于無法承受,詛咒說上帝讓我如此受苦,不如讓我“不出母腹而死”。約伯的三個朋友來探望他。圍繞苦難與正義的問題,他們之間展開一系列的對話,朋友們的核心觀點有二,一是上帝不會不公,因果會有報應(yīng),約伯一定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約伯完全否認(rèn)這一點,堅持自己的無罪。二是勸約伯要相信上帝的慈愛和信實,受苦是一種考驗,不能有任何抱怨,上帝一定會加倍給約伯好處??杉s伯不服,堅持要與上帝辯論。最終上帝在旋風(fēng)中帶著巨大的神威出現(xiàn),卻根本不回應(yīng)約伯的問題,反而以排山倒海之勢質(zhì)問約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里?”上帝歷數(shù)他創(chuàng)造的莊嚴(yán)和奇妙,顯示他的權(quán)能和智慧,責(zé)怪人們“用無知的言語使他的旨意晦暗不明”,也斥責(zé)約伯“定上帝的罪,好顯自己的義”,意思是約伯如此渺小,哪有資格與上帝爭辯公義何在。最終約伯承認(rèn),“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我所說的我不明白,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從前風(fēng)聞有你,如今親眼看到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受苦時對你的抱怨?!边€在痛苦中煎熬的約伯恢復(fù)了對上帝的信心。后來上帝加倍地賞賜約伯,讓他頤養(yǎng)天年。
《約伯記》冷峻地表明,最壞的事情會降臨到最好的人身上。僅僅因為魔鬼與上帝在天庭中的一場無厘頭的賭注,約伯就遭受了無妄之災(zāi)??墒牵M管約伯的朋友為上帝的公義辯護,但最終上帝卻認(rèn)為約伯的態(tài)度更能體現(xiàn)出對上帝的信心。信仰從來不排斥懷疑。但是,《約伯記》不僅沒有直接回答惡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還帶給我們更多的困惑,比如難道約伯最終信服上帝,僅僅是因為上帝展現(xiàn)的強悍的威力嗎?如果這樣,上帝就既是不講道理的暴君,也是一個不負(fù)責(zé)任的暴君,他擁有那么大的力量,卻仍然縱容魔鬼肆意而行;還有,即使約伯后來得到更多的賞賜,但他所遭遇的惡與不公,尤其是他死去的兒女,他跟親人的關(guān)系的巨大傷害,這些人格化的情感關(guān)系一旦失去,是怎么也無法彌補的。
可是,反過來,我們也有必要思考:為什么上帝會接受魔鬼的賭注?我們認(rèn)為是兒戲的那場賭注,卻可能說明人的信心對于另一個世界的善惡交戰(zhàn)會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善要從根本上戰(zhàn)勝惡,并不是從力量上消滅對方那么簡單。此外,約伯重新恢復(fù)對上帝的信靠,其理由并不是基于將來的好處,而是他深刻地認(rèn)識到上帝對他的愛。對于約伯來說,苦難雖然仍是奧秘,但苦難卻是信心的不必可少的功課。透過約伯的受苦,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自我的標(biāo)準(zhǔn),而是借助信仰的橋梁,穿越歷史和空間的限制,多了一雙審視世間邪惡與不公的眼睛。
注:本文選取自《諶洪果·思想實驗五十講》第四十八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