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樹虛到杠精本質,有共識的交流永遠不會嫌多

杠精這個詞在各大平臺上都會出現(xiàn),泛指“擅長抬杠,目的在于反駁別人觀點”的人,和正常交流的用戶相比,這類用戶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交流,而是為了反駁,只要能駁倒自己不爽的觀點,那就達到了目的,至于對方的觀點是否正確,對方出于什么目的亮出觀點一概不顧,而反駁比總結要簡單很多,甚至一開始就立于不敗之地,哪怕自己說錯了大不了拉黑走人就是了。
這種抬杠多出于“優(yōu)越感”,而優(yōu)越感則是分為兩個層面的,一是反駁權威或者看起來比較有公信力的內容,包括不限于“雖然你說了很多,但是我就是能從一兩個錯誤的點對你全篇否認,再爭你就是傻X”,以向上反駁尋找優(yōu)越感;另一種則是反駁一些“更低端”的內容,包括不限于“你們這都不懂,這都看不出來”,“ 你們也配稱二次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偏聽偏信。

有很多容易產生杠精的地方,而天樹虛的這句“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是最容易被抬杠的,很多時候當別人想要認真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甩出這張圖的人就顯得居心妥測了。
不過這句話也并不一定完全是在抬杠,在不同的地方用可能是不一樣的的,從最初的意思看,阿虛只不過是想表達“嫌麻煩”的意思而已,涼宮作為導演讓他準備一大堆東西,而阿虛則是覺得涼宮想的太多,自己又沒法拒絕,所以說了這一句作為抱怨。

這句話很容易被杠的原因在于“信息量不足,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么”,當別人搬出天樹虛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大概率會被認為是
一、這個人在人云亦云
二、這個人看不懂,只是在評論區(qū)抬杠
三、這個人可能懂,但是他的理解是錯誤的,還是我是對的
會有這種反應的原因,主要是這句話缺乏針對性,一句“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解決不了任何矛盾,反而會激化矛盾,以《哥布林殺手》為例,如果你和別人認真的分析了西歐中世紀之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現(xiàn)狀,來說明《哥布林殺手》中對于村民、冒險者的描寫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被別人一個天樹虛拒絕討論,誰也會覺得不爽。

那么如何避免成為杠精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有理有據(jù)的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自己的態(tài)度以及為什么,這樣的回復雖然很麻煩,但是態(tài)度認真而且具有溝通效率。
還是以《哥布林殺手》為例,當別人舉了一大堆西歐中世紀之前小農經(jīng)濟的農村現(xiàn)狀,包括守夜人以及民兵等等東西,如果你想認真反駁的話,可以舉出商品經(jīng)濟,守夜人等等逐漸被冒險者公會取代以及資本的逐利性,還有冒險的成本等一系列東西來和對方進行交流,而不是簡單一句天樹虛就完事。
有的時候即便是觀點對立,最后說不定也能達成一定的共識和認可,當抱著說服別人為目的而不是交流為目的的時候,是很難進行溝通的,只要兩個人都有一定的共識而且愿意交流,那么這樣的溝通永遠不嫌多。

而愿意交流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兩人擁有一定共識,比如和別人溝通《青春期笨蛋不做兔女郎學姐的夢》,溝通的前提是談話內容兩個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起碼都是看了要溝通內容小說或者動畫的。
不存在這部分共識,一上來就是“你好,雖然我沒看過,但是我聽自媒體大V說這部作品垃圾/不錯,所以我也認為如此”,這種人建議直接拉黑,明顯就不是來溝通而是來打架的,最后比的是誰更能抬杠而已。
最后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吧,帶著優(yōu)越感和先入為主立場進行溝通的往往會成為杠精,而不做杠精,就要先對東西有一定了解,并在此基礎上說出自己的認識,否則你的情緒輸出,最后也只會得到別人的情緒輸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