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南郊皇明宗室汧陽端懿王朱公繒墓清理簡報

2021-11-20 08:49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南郊皇明宗室汧陽端懿王朱公繒墓清理簡報

《考古與文物》 2001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皇明宗室沂陽端懿王朱公繒墓位于西安南郊雁塔區(qū)曲家鄉(xiāng)金呼沱村。1999年8月3日晚,該村村民反映有人在村西田地里盜掘古墓,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及當地派出所即刻派員趕赴現場處理。所盜古墓位于村西約一華里處,地勢較高。據當地村民講,地面原有封土,60年代平毀。現地面已無任何遺跡。盜洞從地面直通墓室,正對墓室內棺床中間部位,直徑約60厘米。墓主為皇明宗室滸陽端懿王朱公糟?,F場截獲已盜出的陶俑18件。為確保墓室內遺存文物的安全,在派出所同志積極配合下,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先將墓內80多件易提取的文物取出,隨后于8月16日至23日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fā)掘,現將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與葬式葬具

該墓座北面南,平面呈長方形,方向175度,由墓道、墓門、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一)。墓底距地表8.8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開口距地表約0.4米,為長方形豎井底帶斜坡的墓道,南北長5.2、東西寬2.2米,壁面平直。

墓室磚券,全長10.6、寬3.02、高3.05米。其構筑方法是:先與墓道整體大開挖一長方形豎穴坑,在墓道之北坑底用長條磚平砌至1.55米高起券,券頂之上填土隔層加夯,磚長0.32、寬0.1、厚0.06米。墓室內距封門4.35米處有一隔墻,將其分為前后二室,隔墻厚0.2米,高與墓室內頂齊,并在其中間設有圓拱形落地門洞,門洞寬1.56、高2.08米。前室長4.35米,方磚鋪底,方磚邊長0.32、厚0.06米。后室長6.02米,東西兩側及北壁中間部位各設一磚券小龕,兩側的小龕大小、形狀相同,寬1、髙0.82、進深1、底距墓室底0.42米;北壁小龕寬1.6、高1:06、進深1.5、底距墓室底0.64米。隨葬品主要置于前室,在前室的兩側整齊擺放騎馬、儀仗等俑群,在后室的小龕內放置陶房屋模型、陶家具模型(北壁小龕內)等。

墓門由門樓、門框及石門組成,整體寬2.7、厚1.35、殘高4.3米。

門樓背靠墓而建,下部兩側用長條磚平砌至1米處起券,門洞寬2.02、高1.9、進深0.54米;上部在券頂的上、下頂之間迎面砌筑一長方形的平面,在平面上用磚及小瓦雕刻砌筑門樓。因該墓早年被盜擾,盜洞從地面下挖至門樓頂的東、西兩側,砸開石門頂部的封磚進入墓室,故使磚雕門樓、門洞拱頂遭到嚴重破壞,門樓僅剩中間一小部分。

門框為方柱狀石材構筑而成,位于門樓與石門(墓室口)之間,寬1.63、高2.28米,兩側邊框寬0.28、高1.92米,頂框寬0.36、長2.5米。頂框與邊框棒卯相接,邊框外側、頂框之上砌以平磚,上與門樓頂齊。

石門位于門框之內,在墓室口兩側與墓室整體砌筑一南北長0.98、東西寬0.48、高2米的門柱,其上棚以長2.58、寬0.40、厚0.2米的石條,石條之上至墓室券頂用磚封,石條的兩端下面靠近門柱墻壁各鑿一深5厘米的門樞洞,并分別置以高2、寬0.9、厚0.12米的石卩,石門為素面,上有紅漆痕跡,門后面中部內側若鎖孔。因盜洞內墓土的擠壓作用,東邊石門呈半開狀。另外在門樓外側的墓壁上東、西兩邊各掏挖一寬0.40、深0.14、高2.5米的凹槽,在凹槽之外各砌一長0.4、寬0.3、高2.1米的墻墩,5塊長2.3、寬0.45、厚0.12米的石條依次向上平放,且將兩端嵌入凹槽之內。墓志即緊貼門樓立放于最上一塊石條之上的中間部位。

葬具一棺一槨,置于棺床之上。棺床位于后室北部正中,磚砌,南面(面對墓門)磚雕有二龍戲珠圖案,四面磚雕獸足。棺床之上鋪有0.1米厚的青石,石面磨光,棺床平面略呈梯形,長2.64、北寬1.6、南寬1.4、高0.62米(圖二)。因盜擾,棺槨已破壞,在棺床兩側的地面上,散落有棺槨木板殘片,顯系盜墓者所為。棺槨木質均系松木,外表漆以彩繪,首先以生漆、麻布做底,厚約0.2厘米,然后以紅色為底色,用金粉繪岀龍鳳團花圖案。從棺床之上棺槨的殘留范圍得知,槨長2.2、寬0.9—1.2米,棺長1.9、寬0.7-0.84米,板厚均約為0.12米,高均不詳。槨底的四周每隔約10厘米整齊地擺放一枚銅錢。

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計111件。其中陶俑79件、陶房屋(模型)3件、陶家具(模型)17件、陶灶具(模型)3件、瓷器2件、祭祀器3.件、木印1件、玉帶飾2件、石墓志1合,另有銅錢35枚。

(一)陶俑

陶俑共計79件。置于墓內前室兩側,每側各三排。有立俑、騎馬俑,均為模制,人及馬的腿部內夾有鐵芯。陶質為紅色,外施彩繪,面部墨線勾繪岀眉、眼、胡須,色彩保存基本完好。清理時陶俑前面的地面上殘留有木棒朽跡及戟、矛等儀仗器物的金粉殼,說明陶俑均為儀仗俑。

立俑65件。身著圓領右衽長袍,長袍前擺較短,下露內袍。袍施彩繪,一般外袍為紅色者,內袍為綠色;外袍綠色或灰色者,內袍為紅色。上身內衣白領外露,腰束帶,足蹬黑色長靴,站立于邊長8、厚1厘米的底板上。以帽式不同分為中官帽俑和氈帽俑兩類。

中官帽俑51件。頭戴黑色中官帽,腰束革帶,高26.1?26.5厘米。其中袍施紅彩25件、綠彩16件、灰彩10件。革帶除5件袍施灰彩的陶俑施紅彩外,余均施白彩。以手勢不同分為四型。

I型42件。其中袍施紅彩19件、綠彩14件、灰彩9件。雙臂屈于胸前,雙手半握拳,或右手置于左手之上(圖三),或左手置于右手之上(圖四),或左手位于右手之上(圖五),或右手位于左手之上(圖六、七),均作持物狀。

II型4件。其中2件左手半握屈于胸前,右手半握屈于身側,右肩處留有鐵環(huán)殘跡(圖八)。

另2件手勢與前2件相反,1件左肩鐵環(huán)保留完好(封二,右上)。

III型2件。雙手前屈,掌心相對略上翻,掌指稍屈,作托物狀。其中1件腹部有一小孔,原應插有物(圖九)。

IV型3件。兩臂外張,下臂上屈于胸前兩側,掌心相對,手指向上稍屈(圖一O)。

氈帽俑14件。頭戴圓形尖頂紅色氈帽,腰系紅色軟帶,軟帶于前腹下系結后向兩邊下垂,袍灰彩。高27厘米左右。以手勢不同分為四型。

I型2件。雙臂上屈,雙手于口前作吹奏狀(圖一一):

II型3件。雙臂上屈,雙手于胸前,或左手位于右手之上,或右手位于左手之上,作執(zhí)物狀(圖一二;封二,左上)。

III型5件。上臂向兩側外張,下臂前屈,雙手相對,半握拳(圖一三)。

IV型4件。上臂下垂,下臂前屈,雙手相對,半握拳(圖一四)。

雙人牽馬俑2件。置于墓室兩側儀仗俑群最南端。兩人一馬站立在方形底板之上,馬昂首,鞍轡俱全,鞍施紅彩。牽馬俑側身背靠馬站立于馬前腿處兩側,一手屈伸向馬頭旁,作執(zhí)韁狀,一手半握拳屈于腹前。頭戴中官帽,身穿圓領長袍,長袍前擺較短,下露內/袍,上身內衣白領外露,腰束紅色革帶,足蹬黑色長靴。牽馬俑、馬俑均施彩繪。一件馬施黑彩,左側牽馬俑袍施紅彩,內袍施綠彩?右側牽馬俑袍施綠彩,內袍施紅彩(封面);另一件馬施白彩,右側牽馬俑袍施綠彩,左側牽馬俑袍施灰彩,內袍施紅彩(圖一五)。底板長14.5、寬17.5厘米,馬高29、長27厘米,牽馬俑髙25.6厘米。

騎馬俑12件。以服飾不同分氈帽騎馬俑和樸頭騎馬俑兩種。

氈帽騎馬俑8件。頭戴紅色圓形尖頂氈帽,其中7件帽?拠有帶飾向后彎曲下垂于腰后,1件帽頂為三角嵌狀頂飾。內著窄袖衫,外穿紅色對襟罩甲,置圓形紐扣三顆,足蹬黑靴。罩甲領、對襟、袖口邊沿飾綠、黑二彩,其中6件為綠色,2件為黑色。馬昂首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轡飾鞍具齊全,馬身分別飾以黃、紅,白三彩。以俑的手勢不同分為五型。

I型2件。其中1件帽頂帶飾殘缺。兩臂上屈,雙手半握拳于口前作吹奏樂器狀,兩俑手勢左右相反。罩甲邊施綠彩,內衫施灰彩,腰束白帶。馬身施白彩。通高36、長26厘米,底板長16、寬9.5厘米(圖一六)。

II型2件。帽頂帶飾均殘缺。兩手前屈作執(zhí)韁狀,其中1件右手略高于左手,右肩上有兩插物小孔。罩甲邊施綠彩,內衫贏灰彩;腰束白帶。馬身施紅彩(圖一七)。另1件左手略高于右手,左肩有兩插物小孔。罩甲邊施黑彩,內衫施綠彩,腰束白帶。馬身施黑彩。通高36、長26厘米,底板長16、寬9.5厘米。

III型2件。其中1件帽頂帶飾殘鎮(zhèn)。兩臂向前屈伸,半握拳,左臂略低于右臂作執(zhí)韁狀。罩甲邊施綠彩,內衫施灰彩,腰系軟帶,帶結系于前腹飄向左邊。馬身施紅彩。通高27.5、長26厘米,底長26、寬9.5厘米(封二,右下)。

IV型1件。帽頂帶飾殘缺。兩臂上抬外張向前作合抱狀,手指稍彎屈。罩甲邊施黑彩,腰束白帶。馬身施白彩。通髙34.5、長26厘來,底板長16、寬9.5厘米(圖一八)。

V型1件。帽頂飾為角鐮狀,右手半握拳略抬向前屈伸,左手屈于胸前半握拳作執(zhí)韁狀.罩甲邊施綠彩,內衫施灰彩,腰系軟帶,帶結系于前腹飄向左邊。馬身施白彩。通高36、長26厘米,底板長16、寬9.5厘米(圖一九)。

樸頭騎馬俑4件。頭戴黑色幔頭,樸頭后橫穿一小孔,原插有帽翅,身穿圓領窄袖至足長袍,下露黑色長,靴,上身內衫白領外露,腰束帶,胸部前后均有方形補子。馬鞍轡俱全,昂首站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馬施白彩。以手勢不同分二型。

I型2件。一手屈于胸前半握拳作執(zhí)韁狀,一手隱于袖內下垂,兩件手勢左右相反。袍施綠彩,前后補子施紅彩,腰束紅色革帶。革帶、補子及馬具障泥邊沿均有金粉殘跡。通高36、長26厘米,底板長16、寬9.5厘米(封二,左下)。

II型2件。一手屈于下腹側,一手屈于上腹前,兩件手勢左右相反。袍施紅彩,前后補子為金涂抹,金粉多已脫落。腰帶為紅彩,帶及馬飾障泥邊沿均有金粉殘跡。通高36、長26厘米,底板長16、寬9.5厘米(圖二O)。

(二)陶房屋(模型)

共計3件。泥質紅陶,燒后施彩繪。分二型。

I型1件。置于后室后壁龕內,面向東南放置,僅存底和四壁。從清理時房內殘留的木、葦桿朽跡看,房頂原為紙扎做成。屋四壁置于一方形薄板之上并與之連成一體,正面及兩側出廊沿。除后壁為素面外,其余三面均為仿木構建筑雕飾。四角為圓形立柱,下有圓形柱礎石,上端柱頭之間為額荷,額紡上有平板紡,平板紡上每面各托半拱4朵,四角柱上各設角斗拱1朵,半拱上面與墻壁高齊。正面額析以下兩柱之間,以檻框、福扇、大門組成,中間為大門,兩邊各有一福扇。門框內上半部有牙板裝飾,形成一壺門空間,福心根子為橫4枚、豎8枚銅錢組成的圖案,鐘條環(huán)板刻巻云紋,裙板中間浮雕葵形團花一朵,絳環(huán)板素面。兩側壁面為檻框及四福扇組成,福扇圖案、尺寸與正面樞扇同。除斗拱、杭板、柱頭、門飾、裙板花飾施各色彩繪外,其余全部施紅色彩繪。斗拱之間紅色壁面上用白彩描繪有帶翼升龍圖案,正面的圖案已漫患不清,平板紡繪三角圖案,額枕兩端彩繪圖案后,其析心彩繪粉綠底色,正面析心底色之上以墨線勾描出白色二龍圖形。額彷之上的彩繪色彩有藍、灰、黑、白、紅、粉綠6種。門框內牙板用金粉勾邊,內以粉綠涂底,底色以墨線、白色彩繪帶翼二龍戲珠圖案,龍周圍繪云紋。裙板花瓣以紅、藍、粉綠、白間隔彩繪。屋寬70、進深68、高62.5、壁厚1—1.5、底厚1.5厘米,門框高41、寬24厘米,福扇寬13、高43厘米(圖二一、圖二四)。

II型2件。放置于后室兩側壁上的小龕內,東小龕內房子面向西北,西小龕內房子面向東南。為仿磚木構建筑.面闊3間。硬山頂.五脊六獸,正脊兩端有龍形吻,吻背有孔,原應插有物,垂脊下端各有一怪獸頭。房頂均涂綠彩。墻體灰彩,以白色勾出磚形。正面有4根紅色圓形立柱,柱下有圓形柱礎石,柱上端以黑、灰、粉綠彩繪出額紡、平板仿。平板杭彩繪三角圖案,額質彩繪卷云圖案。中間兩柱間設有門框,下有廊沿。門前兩旁廊沿上各有兩小孔,八字形排列o屋寬58、進深50、髙73厘米,廊沿寬5厘米。東龕內房子門框寬12.5、高24.5厘米,下部有5塊橫板封門,上部留高7厘米,出土時封門板已毀壞,從門形看,應視為存放谷物的倉庫(圖二二、圖二五)。西龕內房子中間間口較寬,門框寬17、高24.5厘米,門框后上有門轉,下有門托,轉孔及托窩內有朽木灰跡,原應安有木門兩扇。房內有小動物骨節(jié),此應視為存放肉食所用(圖二三)。

(三)陶家具(模型)

共17件。有床榻,立柜、衣箱、盒、衣架、椅子、支架器、熏爐,均為泥質紅陶,外施紅彩。除一件椅子置于前室中間部位外,余均放置于后室北壁小龕內,部分置于陶房屋模型內。

床榻1件。置于陶房屋后壁正中,榻面長方形,三面有圍欄板,圍欄板內壁雕塑出仿木框架。

背欄板中心部位最高,依次向兩側遞減呈臺階狀。每臺出角處挑一龍頭,共有龍頭6個,龍頭昂首張口,施以金粉,金粉多已脫落。床前有墊腳,與床榻連成一體,床榻正面下部兩側雕飾二獸足,墊底兩角部位亦雕飾有獸足,獸足之間有牙子裝飾。榻體內空,后有一圓孔。通長26、寬13.5、高28厘米,墊腳寬4.5、長8.5、高3.5厘米(封底 圖二六)。

立柜4件。置于陶房屋內、外,形狀相同。分大小兩種,各兩件。柜內上下三層,其中一件小立柜最下一層較低。迎面兩邊為固定的仿木格門,中間留有柜門,上下各有兩門轉,轉內殘留木跡,原應有木門兩扇。底有四獸足。大立柜寬23、高25.5、進深8、柜門寬12厘米(圖二七,1)。小立柜寬20、高22、進深7、柜門寬8.8厘米(封三,左下,圖二七,2)。

衣箱3件。形狀相同,分大、小兩種。為長方體,腹外鼓,蓋上拱。四面均有小孔,孔內留有銅飾殘跡,衣箱正面原應有銅扣,背面有合頁,兩側有提環(huán)。大衣箱兩件,其中1件殘缺。長18.5、寬11、高13厘米,底長14、寬9厘米,蓋長14、寬7.5厘米(圖二八,4;圖三0,5)。小衣箱1件,長16.5、寬9.5、高11厘米,底長12、寬6.8厘米,蓋長13.2、寬7.5厘米。

盒1件。方形,子母口,四面及蓋頂有孔,孔內留有合頁、扣、提環(huán)的銅飾件殘跡。高7.5、邊長11.5厘米(圖二八,1;圖三0,1)。

衣架3件。其中1件殘缺。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下部為兩墩式座,座上有立柱,在墩與立柱之間的兩側有抱鼓站牙挾持。兩柱之上有搭膻,搭關兩頭出挑一昂首張口龍頭。龍首施金粉。中部有雕飾的花板,上有炮仗洞2個。寬30、高23厘米,底板長18、寬7、厚0.5厘米(封三,右上;圖二九,2)。另一件僅殘留一立柱及上端搭膽的一殘段,立柱下部四周各有一抱鼓站牙挾持,高20厘米(圖三0,2)。

支架器2件。圓形,分高矮兩種。

高支架器1件。架面呈圈狀,下有內拱形足6個托起架面,架足整體呈束腰形,上下均有橫根與中心柱連接。通高10.5、圈外徑10.7、內徑8.3厘米(封三,左上;圖三0,3)。

矮支架器1件。架面為圈狀,圈狀面下有四獸足,足下有圏狀托泥。通高3、圈直徑10厘米(封三,右中;圖三0,4)。

椅子2件。形狀不同。

帶傘玫瑰椅1件。放置于前室正中部位,出土時傘蓋位于椅子旁邊。椅為方形,三面有屏板,后屏板較高,椅面下有四獸足,獸足之間上端雕刻牙子裝飾,足下有方形托泥。屏板外椅面四角各有一支撐傘蓋用的小孔,椅面下左右兩側各有一橫穿前后的小孔,為抬起時穿木杠用。兩側屏板后端各有兩個插飾物小孔。傘蓋方形,中間隆起,頂飾桃形圓珠,四角上翹,各飾一龍首,蓋下四角有與椅面四角相對的小孔。椅邊長9、高11.5厘米,蓋邊長11、高7.5厘米(封三,右下;圖二九,3)。

圈背交椅1件。圈背為一條流暢自如的曲線順勢滑至前方,外卷形成兩扶手,背板孤形,足為4根仿木棍相交而成,可折疊,底仿木棍之間以橫仿木相連。椅面飾菱形網格紋,似為繩子交織的軟面。高16厘米(封三,左中;圖二九,1)。

薰爐1件。長方形盒狀,內空,上有四道長條形孔。長6.5、寬3.5、高3.2厘米(圖二八,6;圖三0,6)。

(四) 陶灶具(模型)

共3件。有灶臺、爐子、水缸等。均為泥質紅陶,外施紅彩,放置于后壁龕外。

灶臺1件。長方體,內空。灶臺面有并排2個直徑5厘米的鍋洞,后有高、寬各2.8厘米的隔火墻,墻中間有邊長3、高3.8厘米的煙洞,灶體壁面向下稍內收呈束腰狀,后壁并排有兩個寬3.8、高5厘米的拱形火門,灶底正面為二臺階狀。通長12.5、寬11、高17厘米(圖二八,3;圖二九,4)。

爐子1件。爐體圓形,內空。爐沿外侈,內設長方形爐條6根。通高10.5、上口徑13.5厘米(圖二八,5)。

水缸1件。圓形,平沿外折方唇,腹下斜內收,腹部飾二道箍,底上凹。高6.8、口徑7、底徑6.8厘米(圖二八,2,圖三0,9)。

(五) 瓷器

共2件。有缸、碗。

缸1件?為長明灼油缸。放置于墓門內東側,出土時已成碎片。斂口,圓唇,束頸,上腹微鼓,下腹下斜內收。內施醬釉,外施白釉,釉色發(fā)黃,白釉之上用醬釉繪草葉卷云紋飾,口沿及底部未施釉。器表原以白彩為底色,其上繪有華麗的龍紋、云紋圖案,出土時多已脫落(圖三一)。

小瓷碗1件。放置于棺床前,殘缺。敞口,斜平沿,圓唇,淺腹、矮假圏足。內外均施釉,釉色育泛土白。高3.5、口徑9.5、底徑4.5厘米(圖三0,8;圖三二)。

(六) 祭祀器

共3件。有陶香爐、神龕、磚買地券。

陶香爐1件。置于棺床前偏東處。直口,上有雙附耳,鼓腹,三獸形足。腹部浮雕兩走龍及卷云紋。原施油漆彩繪,已脫落。通高43、口徑25.5、腹徑30厘米(圖三三、圖三四)。

神龕置于后壁龕內前部。木質,腐朽嚴重,僅存長約14、寬17、厚0.5厘米的殘片。兩面均刷金粉。現殘存文字三行,第一行為“X盈謚爵以貴”,第二行“以表其行也故”,第三行“乃秦康王”(圖三五)。

買地券1塊。置于后壁龕內緊靠北墻壁。方形,青石質,表面磨光。上面朱書,左半部為小字八行,字跡模糊不清;右半部為四行大字,內容為“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奉付、滸陽端懿王收執(zhí),付身永遠照用”。邊長4.9、厚8厘米(圖三六)。

(七) 其它

木印1件。置于后壁龕內前部偏西處。方形,木胎,外涂金粉。胎朽蝕嚴重,極輕。印面四周有寬1.5厘米的邊框,邊框內篆書“設陽端懿王印"6字,陽文。印背有直徑約2^0.5厘米的小坑2個,原似有印紐。邊長10、厚2.5畐米(圖三七)。

玉帶飾2件。青玉質。置于棺內,出土時與小木殘片置于一起,殘木片上留有銅釘環(huán)、銅扣飾等,原玉帶應放在帶盒內。玉帶飾呈桃形,玉質較松疏,對稱有3個小孔,孔內有銅飾殘跡。長3.9、寬3.7、厚0.8厘米(圖三0,7)。

(八) 銅錢

共35枚。置于槨底四周部位,每隔約10厘米放置1枚。除唐開元通寶外,均為宋代小平錢,品相較差,個別字跡不清。主要有開元通寶5枚、太平通寶3枚、景德元寶1枚、祥符元寶1枚、祥符通寶2枚、天圣元寶3枚、景祐元寶1枚、皇宋通寶2枚、至和元寶1枚、嘉祐元寶2枚、治平元寶1枚、熙寧元寶5枚、元豐通寶1枚、元祐通寶2枚、紹圣元寶2枚、圣宋元寶1枚、政和通寶1枚、宣和通寶3枚,共18種。

(九)石墓志

一合。出土時志與蓋用鐵箍箍在一起。方形,表面磨光,減地雕刻寬11厘米的花邊,花邊紋飾為四角花朵及如意形卷云紋,上邊中間刻有神龕。志蓋神龕內陰刻“大明宗室”4字,志石神龕內陰刻“欽賜”2字。神龕兩邊各刻一龍,龍頭朝向神龕。兩側紋飾為一升龍戲珠,下部刻有二龍戲珠,龍周圍以火焰形云紋裝飾。志蓋中間陰刻“皇明宗室滸陽端懿王坊志"11字。志文陰刻,共18行(圖三八、圖三九)。

附墓志全文:

皇明宗室滸陽端懿王圻志

王諱公錯,秦康王第三子,母夫人潘氏。正統(tǒng)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庶生,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冊封滸陽王,弘治八年六月初八日以疾薨,享年六十歲。妃馬氏,繼室張氏。子三,嫡長子誠洌,元妃馬氏出也,襲封。次誠滸、誠流,俱庶出,授封鎮(zhèn)國將軍。女五,俱庶出,授封縣主。

上聞訃;輟朝一日,遣官。

諭祭:

賜謚曰墻懿。

特命有司治喪葬,姻制:在京親王及文武官皆致祭焉,以弘治九年八月初十甘葬于咸寧縣韋曲里之療.鳴呼;王生于宗室,為國藩輔,茂膺封爵,貴富兼隆;茲以令終,夫復何檐,爰述其槩,納諸幽圻,用垂木構云.

三、結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i朱元璋封其第二于朱楨為秦愍王,十一年(公充沌年)就藩西安,前后共傳十一代,十六位秦王。蒼志記沂陽王公槽為秦王宗室,秦康王第三子,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正月二十四日庶生,母親潘氏。據明史“公”字輩為秦王府第四代,秦康王志塚為秦王府第三代,第六位秦王,其子公錫為秦惠王。明史對康王王妃未作記載?!断虒幙h志》記“秦康王志壞墓在府城南四十里少陵原”。80代初筆者在位于長安縣大兆鄉(xiāng)康王井村的康王墓進行過調査,原有3個墓冢,已遭破壞。村中飼養(yǎng)室有康王元妃陳氏墓志一塊。據村民講原村中有潘氏墓碑一通,文革中丟失,調査與墓志所記相符。據此可知惠王母為陳妃,公憎與惠王公錫為同父異母兄弟,均為秦王府第四代。

明制“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涂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孫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封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zhèn)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系孫鎮(zhèn)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孫皆奉國中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開陽王公帽為康王第三子,又為庶生,從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出生到正統(tǒng)十一年(公元1446年)五月二十五日冊封為郡王,已滿十周歲,與明制諸子年十歲授封相符。嫡長子誠洌為元妃馬氏所生,襲封滸陽王,次子誠汗、誠深及五女俱庶出,為繼妃張氏所生,分別授封鎮(zhèn)國將軍、縣主,也與明制相符。公糟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六月八日囚病死亡,享年六十歲,在滸陽王位五十年。按明制冠服視為一品。

《明史》“諸王"記:“考二百余年之間,宗姓實繁,賢愚雜出;今據所記載,自太祖時追封祖廟十五王以及列朝所封者,著于篇,而郡王以下有行義事實可采者,世系亦得時見焉”。公銷未有附記,就屬一般耒有突出事例的郡王,但其于滸陽王誠洌附記于秦王世系后。秦主府見于附詛的僅有誠洌和輔國將軍秉樺二人。附記簡略表彰了誠洌對父親及繼每張民如何孝敬;以及如何追念生每元妃馬氏。

墓志記"以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八月初十日葬于咸寧縣韋曲里之原”。據誠洌附記載,誠洌拒父親死后,醯、醬、鹽、醋不入口.第二年公糟墓上生嘉未,一本雙穗,嘉瓜二實并蒂,慈鳥異鳥環(huán)集。此記有些夸張,不可信。清《咸寧縣志》記“滸陽端懿王公錯墓在珍珠原"。以前筆者曾在曲江池南原上一代征集過清代墓志,亦稱葬于珍珠原。據此可知清代將這一區(qū)域稱為珍珠原,明代此處屬咸寧縣韋曲里所轄。

明代秦王府家族墓地,集中分布于西安城東南的鳳棲原、少陵原上,大體從小寨向南至長安縣韋曲北原上,東南到長安大兆鄉(xiāng)以南。當地村名有九井十八寨之稱,據俗傳,凡村名稱井、寨的都是看管秦王墓地的守墓戶發(fā)展為村莊的。多年來文物管理部門在城南一代征集了不少秦王府家族成員的墓志.但秦王府成員墓葬發(fā)掘很少,特別是郡王墓.僅見1956年長安四府井發(fā)掘的安僖王墓一座,墓內盜擾嚴重。滸陽端懿王墓為西安目前發(fā)掘的一座較為完整的明郡王墓,盡管該墓已被盜擾,但盜擾僅限于棺木床部分,墓室結構及其它隨葬物品保存基本完好。該墓墓室結構較為復雜,特別是門樓及墓室入口處,其結構為我們研究明代墓室構筑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明代建筑遺留下來的不多,且多經歷次修葺.或多或少的改變了原有面貌。特別是油漆彩繪,均加有修葺時流行的風格。出土的3件陶房屋模型,從結構到彩繪為我們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該墓出土陶儀仗俑,數量多,保存完好,色彩鮮艷,動作表情生動,是研究明代陶塑藝術、服飾、儀仗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陶家具、灶具等器物模型為研究明代家具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棺床上四關每隔10厘米放置銅錢一枚的葬俗以前未發(fā)現過,這為研究古代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資料。

執(zhí)筆:王久剛、程林泉、王磊、袁長江

攝影:王磊

繪圖:王志宏、呼安林

西安南郊皇明宗室汧陽端懿王朱公繒墓清理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抚远县| 蒙阴县| 正蓝旗| 扬州市| 巴青县| 徐闻县| 东源县| 大余县| 江永县| 永春县| 天门市| 南京市| 斗六市| 堆龙德庆县| 青浦区| 彭山县| 胶州市| 光山县| 文化| 德庆县| 平阴县| 石门县| 克什克腾旗| 军事| 扶沟县| 包头市| 青神县| 英超| 来凤县| 星座| 临汾市| 文山县| 辽阳市| 石渠县| 新河县| 兰考县| 周至县| 法库县| 濉溪县| 手游|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