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聲小評:現(xiàn)在的東西都比以前貴了嗎?
作者:冰海牧心

時常聽到父母輩的說,以前的東西多么便宜,什么東西只要幾毛錢,什么東西只要幾分錢
但真的便宜么?
許多會多想一層的人肯定能想到“怎么不說以前的收入低呢?”

是的,大約在我父母年輕的時候,上海職工每月收入36元是非常普遍的
那么物價到底貴不貴就可以算了:
可查到的是,當時大米大約是15元/百斤
工資36元的話,差不多是需要工作13天才可以買到100斤大米
現(xiàn)在在某寶搜索大米,雖然少有100斤裝的了,不過可以看到20斤的大約60元
100斤的話也就是大約300元
而現(xiàn)在,上海的平均工資大約是6300元

那么要買100斤大米的話,工作1.5天就行了
如果覺得“被高收入者平均了”,那么可以拿個稅起征點5000元來算
也不過是工作2天
再不然拿最低工資2480元來算

也就是工作3.6天
退一萬步講,即便
什么活都不干,以最低生活保障的1160元來算
8天也能湊齊買100斤大米的錢了
可見,現(xiàn)在的人可以工作更少的時間來換取同樣斤數(shù)的大米了
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大米明顯比以前的便宜了
其他如豬肉,雞蛋和許多主要的副食品,對比下來大多也是一樣
~
所以,這里的科學思維就是,我們在對比的時候,應(yīng)該保證其他條件盡可能一致
而不是光利用自己的感受或者名義值來說話
順便一說,即便是個體感受,我們應(yīng)該也能感受到,絕大部分的食品,現(xiàn)在更比以前能輕易地吃到了,這就是感受到了便宜
~
那么可能也會有人說了“也許他們說的貴,就是指名稱上的單價貴了呢?”
沒問題,如果運用這一定義,那就是貴了
我這里介紹的是一種對比方式,而完全不介意別人用別的對比方式,得出別的結(jié)論

~
如果說,以上這些,許多人可能已經(jīng)想到過,也知道怎么算。
面對另一個說法,可能就不容易對比了
比如父母輩還會說“現(xiàn)在的雞,不如以前的雞好吃了”
這事兒應(yīng)該如何證明,或者證偽呢?
是否要排除個人感受,做個雙盲測試?
而且還有這樣一種可能——在某個時代,只有很少品種的雞
這種雞,相當于一個人兩天的工資
而在另一個時代,有無數(shù)種不同的雞
它們有的相當于一個人1小時的工資
有的相當于一個人半天的工資,也有的相當于一個人兩三天的工資
那么自然也應(yīng)該拿同樣相當于一個人兩天工資的雞做對比
那在這種對比的情況下
人們真的確定,現(xiàn)在拿 200 塊錢買的一只雞不如當年花 2 塊錢買的一只雞嗎?

~
許多數(shù)據(jù)可能時過境遷,而且光用工資做對比,可能也不那么精準
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認為更準確的比較方法或數(shù)據(jù)來源
而這類盡可能控制其他變量的方法肯定比憑直覺的方法更具備科學性,也更靠近真相一些
~
注:科聲小評系列內(nèi)容,由科學聲音的小編臨時感想組成,不能算嚴謹科普,大家可以就事論事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