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矮行星1
冥王星(Pluto,小行星編號為134340,天文符號為?)是柯伊伯帶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被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第一顆類冥天體,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
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9,質量排名第10。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外海王星天體,其質量僅次于位于離散盤中的鬩神星。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質量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1/6、月球體積的1/3。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及傾角皆較高,近日點為30天文單位(44億千米),遠日點為49天文單位(74億千米)。冥王星會周期性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但因與海王星的軌道共振而不會碰撞。按平均距離計算,太陽光需要5.5小時才能到達冥王星。
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fā)現(xiàn)冥王星,并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帶發(fā)現(xiàn)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天體開始挑戰(zhàn)其行星地位。2005年發(fā)現(xiàn)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IAU)因此在2006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出行星行列,重新劃為矮行星。
冥王星有五個已知的衛(wèi)星,軌道由內到外為:冥衛(wèi)一(最大的衛(wèi)星,直徑略大于冥王星的一半)、冥衛(wèi)五、冥衛(wèi)二、冥衛(wèi)四、冥衛(wèi)三。冥王星和冥衛(wèi)一的質心不在其中任何一個天體之內,被非正式看做雙矮行星系統(tǒng)。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發(fā)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系統(tǒng),并進行了詳細的測量和觀測,成為人類首顆造訪冥王星的探測器。
中文名
冥王星
外文名
Pluto
別????名
134340號小行星、冥神星
分????類
矮行星
發(fā)現(xiàn)者
克萊德·威廉·湯博
發(fā)現(xiàn)時間
1930年2月18日
質????量
1.303?1022?kg?(±0.003)
平均密度
1.854 g/cm3?(±0.006)
直????徑
2376.6 km?(±1.6)
表面溫度
-229 ℃?
逃逸速度
1.212 km/s
反照率
0.49 至 0.66?[5-6]
視星等
14.53 等?(13.65至16.3)
絕對星等
-0.7 等?
自轉周期
6日9小時17分36秒(逆自轉)?
半長軸
39.482 天文單位?
離心率
0.2488?
公轉周期
247.94 年?
平近點角
14.53 度?
軌道傾角
17.16 度?
升交點經度
110.299 度?
大氣層構成
甲烷、氮氣、一氧化碳
已知衛(wèi)星數(shù)量
5?
轉軸傾角
119.591±0.014°
角直徑
0.065″-0.115″?
遠日點
49.305 天文單位?[5](73.760 億千米)
近日點
29.658 天文單位?[4(44.368 億千米)
會合周期
366.73 天?
平均公轉速度
4.743 km/s?
表面積
1.779×10? km2
體????積
7.057×10? km3
表面重力
0.620 m/s2
近日點幅角
113.834°?
赤道自轉速度
47.18 km/h

鳥神星(英語:Makemake,發(fā)音為:/?mɑ?ki??mɑ?ki?/ MAH-kee-MAH-kee或/?mɑ?ke??mɑ?ke?/ MAH-kay-MAH-kay)? ,正式名稱為(136472) Makemake,?是太陽系內已知的第三大矮行星,亦是經典柯伊伯帶天體中最大的兩顆之一。鳥神星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
中文名
鳥神星
外文名
Makemake
別????名
復活兔
分????類
矮行星
發(fā)現(xiàn)者
邁克爾·E·布朗、查德·特魯希略、戴維·拉比諾維茨
發(fā)現(xiàn)時間
2005年3月31日
質????量
4×1021 kg
平均密度
2 g/cm3
表面溫度
約30 K(-243.2 ℃)
逃逸速度
0.84 km/s
公轉周期
113183 天(約 310 年)
表面重力
0.47 m/s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