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與福樓拜的葛藤與羈絆

眾所皆知,這兩人的文學觀點其實是南轅北轍的....相對雨果浪漫奔放,喜歡用非凡的話語和夸張的對比來烘托出情節(jié)的特別,雨果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些特殊的形象,然后在實踐的過程中賦予他典型的性格特征。福樓拜用很無足道的漠然態(tài)度進行處理,使之連悲劇都算不上。福樓拜對作品人物全然沒有偏袒之心,該不客氣的時候是一定毫不客氣的。簡單來說就是絕對客觀,反對把作者情感放入作品中。
也因此當福樓拜讀悲慘世界后非常不以為然:
我有生以來,一直贊佩雨果,現(xiàn)在卻感到憤慨!我要爆發(fā)出來,怎樣!這部小說,既不真實,也不偉大。至于文筆,覺得作者故意寫得不倫不類,不登大雅,以取悅庸眾……
各種人都死板板一種性格,像悲劇中的人物!生活里哪有像芳汀那樣的妓女,像冉阿讓那樣的苦役犯? ……都是些假人,糖人……大篇說理,講得都是題外之事,沒有一句切題的話。相反,卻發(fā)誓說普選是好事,要給民眾受教育;這類話,一再重復,令人生厭。
可是這是否是因為忌妒或是想要去「打倒」雨果呢?其實并不是
《包法利夫人》面世伊始,社會嘩然,福樓拜遭到了起訴,小說被指控為「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但沒多久,法庭宣判他無罪,而這次官司反而成了對福樓拜最好的宣傳,他因此聲名鵲起,奠定了自己在文壇的地位。
在這判決中,雨果不僅出面挺福樓拜(雖然有趣的是《包法利夫人》其實是批評浪漫主義的),甚至動員浪漫派的友人相助,結果法院在巨大的壓力下撤銷起訴(這點幾乎同時的波特萊爾就不幸很多....他也同樣被第二帝國起訴,卻缺乏有力人士相挺,結果不僅他的巨著"惡之華"禁止出版,還得付一筆巨額罰金....)
這件事給福樓拜很大的感動,盡管兩人文學理念截然不同又深深對立,福樓拜后來還是經(jīng)常與雨果聯(lián)絡并拜訪他,甚至直到巴黎公社事件后----因為雨果基于同情巴黎公社的立場主張寬恕成員,被文人圈(包含像小仲馬等大咖級人物)集體排擠...幾乎在一時間處于比較孤立的境地,而福樓拜雖然在態(tài)度上也很討厭公社,卻還是繼續(xù)保持與雨果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