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問界連續(xù)3個月銷量破萬 華為初露鋒芒
11月4日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上汽、華為、阿里巴巴在同一天召開開發(fā)者大會,而且都把目光聚焦于智能汽車生態(tài),引起外界強烈關注。
上汽是老牌汽車廠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有很大投入;阿里巴巴較早涉入了智能車機系統(tǒng),斑馬智行至今還在上汽不少車型上應用。但相比之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動作,才是最引人關注的。

不少人還記得華為當年的“狼性”風格,華為進入很多行業(yè)時的一股子狠勁兒,汽車行業(yè)當然也不例外。那么華為的入局,將會給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帶來什么改變呢?
華為現(xiàn)在是什么段位?

華為的汽車業(yè)務最近幾個月以來受到外界關注越來越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與賽力斯合作打造的AITO品牌逐漸走上了正軌。
目前AITO問界旗下共有問界M5和問界M7兩款車,上市時間都不算長,M5在2021年12月份正式上市,M7則是在7月份才正式上市。

然而問界品牌卻連續(xù)三個月銷量破萬,10月份更是以12018輛的月銷量超過蔚來和理想,成為僅次于哪吒汽車的造車新勢力。
問界銷量的持續(xù)飆升,給同行們帶來了不小的震撼。就在2022年年初,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還是外界議論的對象,雙方合作打造的SF5等車型銷量嚴重低于預期,后來又在倉促之間被華為踢出局,引起用戶強烈不滿。

然而僅僅在幾個月后,華為就重整旗鼓,迅速崛起為新勢力中的強勢玩家。這樣的動作,讓不少人想起了當年華為在智能手機行業(yè)創(chuàng)造的驚人奇跡。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品牌的定位并不低,M5起售價達到了25.98萬元,M7的起售價更是達到了31.98萬元。粗略估計一下,問界目前的均價在新勢力中應該僅次于蔚來和理想,初步在高端市場上站穩(wěn)了腳跟。

蔚來和理想在過去幾年時間里大量燒錢才有今天的市場地位,而華為是個半路出家的新手,賽力斯此前也是名不見經傳,這對兒聯(lián)合居然能迅速在新能源市場內切走一大塊兒蛋糕,華為的能量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問界與華為屬于深度合作,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聯(lián)手。

以問界M7為例,這款車搭載了華為鴻蒙OS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方面采用了華為的激光雷達,動力方面采用華為開發(fā)的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臺,甚至連車內搭載的音響都是華為Sound。
根據華為汽車負責人余承東的說法,華為就是去做鞋子襪子都能做成世界級品牌,雖然有些自吹自擂,但華為只要愿意下場,解決汽車的其它核心零部件只是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華為還有能力搭建鴻蒙車載生態(tài)。也就是說,現(xiàn)在華為的汽車業(yè)務隨時都可以轉型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汽車廠商。
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在華為進入的其它行業(yè)已經多次上演。光伏逆變器、安防產品、服務器、云計算、智能手機等行業(yè),華為最開始都是半路出家,但最終都成為行業(yè)巨頭。
華為出征 寸草不生?

問界的成功,讓不少人驚呼。事實證明,缺乏從業(yè)經驗,對華為來說幾乎不算個問題。例如增程式動力系統(tǒng),華為此前沒有任何接觸,但卻在問界M7上一舉成名。
不管愿意不愿意,其它汽車廠商都必須要面對華為這個體量龐大、執(zhí)行力超強的競爭對手。
那么華為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會對哪些廠商產生影響呢?不出意外的話,當問界的銷量成長到一定規(guī)模,其首先沖擊的將是目前主流的新勢力廠商。

眾所周知,目前的造車新勢力在核心技術領域基本上沒有什么積累,只是靠著巧妙的營銷手段吃了一波先發(fā)優(yōu)勢的紅利。
如果搭載了華為核心零部件的車型,或者說未來華為的自有車型大量上市,將會給缺乏技術根基的造車新勢力造成巨大沖擊。類似的事情,已經在智能手機行業(yè)出現(xiàn)過了。
其次,一些新能源銷量規(guī)模較小、轉型較慢的傳統(tǒng)汽車廠商也會感受到華為的壓迫。

原因很簡單,這些廠商本來關注度就低,而華為有著很強的品牌號召力,如果以自有品牌造車,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比亞迪,加速汽車市場的新能源化。
比亞迪和特斯拉兩大巨頭已經占據了將近40%的市場份額,如果再加上華為這個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而且執(zhí)行力超強的巨頭,汽車行業(yè)的新能源化將大大提速,實力不濟、動作緩慢的傳統(tǒng)廠商將被甩下車。

網上有一種說法叫做華為出征,寸草不生,用來形容華為強悍的戰(zhàn)斗力。然而任正非也表達過要給友商留足生存空間的態(tài)度。
在智能手機行業(yè),華為的技術優(yōu)勢更大,統(tǒng)治力更強,一度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但國內小米、OPPO、VIVO也都在照常發(fā)展。因此無論市場上有沒有華為,汽車廠商們都必須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看,其它汽車廠商遲早要面對華為這個技術大佬,但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尚處于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機會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