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馮志亮先生講不一樣的百家姓之孔姓:孔氏族分自子氏族,以乙鳥為圖騰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其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開枝散葉、生生不息,孕育出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而且每一種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
提起中國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百家姓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幼學瓊林》,《千字文》等;都被舊時列入孩童的啟蒙讀物。《百家姓》是一本關于中文姓氏的書,成書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姓氏又何止504個,就是僅僅漢族姓也不止這個數(shù)。據說,見之于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么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派生出來的。
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姓氏不斷變化、增多。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兩位學者的統(tǒng)計,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人姓氏(包括少數(shù)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多達1193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漢族人現(xiàn)在使用的姓氏約3600個,平均每個姓30萬人。全國最大的五個姓是李、王、張、劉、陳,人口之和達三億五千多萬。李、王、張三大姓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
孔姓是中國第一百位姓氏,在山東分布最集中。當今孔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7%,總人口大約有231萬。
得姓始祖孔父嘉,本為子姓,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之后裔。西周初期,紂王庶兄微子啟因正直賢明被周公封于商丘,建宋國。微子啟死后,其弟衍繼位。衍玄孫正考父有一子名嘉,字孔父,宋穆公時任大司馬,后因太宰華督作亂而被殺,當時孔父之子木金父年紀尚小,由家人懷抱逃至魯國。木金父長大后遂以父親之字為氏,稱為孔氏。再傳至五世孫叔梁紇時,生有一子,即孔子,此一支為孔氏正宗。孔父嘉遂被后人尊為孔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孔的本義是通,從子從乙,乙是一種候鳥,也就是今天的燕子,古人認為乙鳥的到來預示要得貴子,故乙亦稱請子鳥。在金文中,孔字像乙鳥朝小孩飛來之形,左邊的小孩的頭角上有孔洞。郭沫若認為這個小孩頭上的空洞表示囟門,又稱頂門,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引申有通達、洞穴、門徑、深遠、美好等詞義,比如最美的鳥稱為孔雀,最大的包容稱孔德。
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支氏族為子氏族,是以乙鳥為氏族原始圖騰,以子為姓,是商人的始祖,其后代建立了商朝。孔氏族分自子氏族,所以孔氏族的原始圖騰仍是乙鳥,當然孔的通達和嘉美之意也是氏族所期望和崇拜的。
二、姓氏起源與發(fā)展傳承
孔姓主要有五個來源:姜姓、子姓、姞姓、姬姓和媯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相傳黃帝史官孔甲著《盤盂篇》,可見在遠古時代有孔姓。女媧氏時代在黃帝時代之前,女媧氏未期已有共工氏族,歷黃帝,顓頊、堯舜,共工氏族一直活躍于華北地區(qū)。共工氏族的首領也稱呼共工,據說姓姜,孔為其氏,黃帝之臣孔甲或出自共工氏族。這支孔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又有一支姜姓孔姓,春秋后期齊景公大夫孔虺出奔莒國,也是姜姓孔氏。
第二支源自子姓出自成湯之后成湯取代夏建立商朝,其祖契相傳為帝嚳次妃簡狄吞乙鳥的卵而生,賜姓子姓。成湯故名履,字太乙。其后裔以子加乙為孔氏。子姓孔氏的歷史至少有3600年。
又,西周初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于宋,以繼承商的煙火。微子啟之弟微仲衍之曾孫為宋公,潛公的六代孫孔父嘉??赘讣螢樗螝懝珪r大司馬,后為太宰華督所殺,其子孫遂以其字為氏??赘笧楸艿溙拥紧攪?,成為魯國的重要家族。這支子姓孔氏的歷史有2700多年。
子姓孔氏是組成當代孔姓的最重要的成分,因為大圣人孔子出自這支孔氏從春秋至秦漢,孔子的學說深入人心,故這支孔氏一支獨放,其他的孔姓默默無聞而均湮沒于子姓孔氏之中,后世無從稽考,
第三支出自姞姓。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中一姓為姞。姞姓氏族的裔孫伯在西周初被封在南燕,故地在晉鄭之間、在今河南武陟西北,常與姬姓通婚,后為鄭國所滅。其族奔衛(wèi),世為衛(wèi)卿衛(wèi)成公時大大孔達:也稱孔莊叔,衛(wèi)公時大夫孔,均為姞姓之后。姞姓孔氏有2500年的歷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春秋時鄭文公時鄭大犬孔叔之族為孔氏。姬姓孔氏的歷史有2600多年。
第五支出自媯姓。春秋時陳靈公時陳大夫孔寧之族為孔氏媯姓孔氏有2600年的歷史。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外族基因流入孔姓的事件非常少,直到清朝時才發(fā)生孔姓中融入外族血液的事件:清朝滿洲八旗溫屯氏、溫都氏等氏族集體改為漢姓孔氏,其族多數(shù)漢化為東北的孔姓漢族。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孔姓主要活動在山東、河南。秦漢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孔姓遷移到浙江,江西等東南地區(qū)唐宋時,孔姓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孔姓進人臺灣地區(qū)。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位??仔盏谝淮笫∈巧綎|,約占孔姓總人口的66.5%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這兩省大約占孔姓總人日的77%:其次分布于江西,陜西、河北、山西等省。全國形成了以兒東為中心的孔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3%,排在第八十六位。宋、元,明600余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孔姓人口增長速度幾乎為零。山東仍為孔姓第一大省,約占孔姓總人口的23.1%,主要分布于山東、江西,江蘇、浙江,這四省孔姓大約占孔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甘肅、山西等省:宋、元,明600余年,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山東為中心的魯贛蘇浙孔姓人口聚集區(qū)。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孔姓人智約有231萬,列全國姓氏第一百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7%。從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孔姓人口由21萬增到231萬,增長了11倍,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至今1000余年中孔姓人口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孔姓總人口的31.8%;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安徽、河北,這四省集中了孔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以山東為中心向四周散發(fā)的孔姓分布圈。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lián)家訓
1、郡望堂號
孔姓的郡望是魯郡??仔盏奶锰栍嘘I里、至圣等?!瓣I里”和“至圣”堂號均出自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鬃由谏綎|曲阜的闕里,又被歷代帝王冊封為“大成至圣”。
2、宗祠楹聯(lián)
東山振鐸;北海稱尊。
兩部鼓吹;五經撰疏。
齊名六逸;奕葉萬年。
沖遠列凌煙之班;巢父釣珊瑚之樹。
幸問一龍,詩禮真?zhèn)?,自周魯以來,理學名儒照青史;復敦三物,子孫純嘏,遷秋浦而后,瓜緬椒衍遍紅塵。
3、族規(guī)家訓
孔氏列祖,源遠流長。國法家規(guī),緊記心上。
遵紀守法,莫亂朝綱。愛國愛家,忠孝莫忘。
孝敬父母,長幼相幫。禮義廉恥,四維必張。
君子風范,能忍謙讓。為官為吏,惡懲善揚。
夫妻平等,禍福共當。兄弟姐妹,互謙互讓。
鄉(xiāng)鄰四黨,和諧至上。鄰里有事,竭力相幫。
為人處世,自立自強。光明磊落,胸襟坦蕩。
戒斗戒訟,為善為良。戒賭戒淫,身心健康。
耕讀并進,振興家綱。扶貧幫困,共奔小康。
興我族門,為祖爭光。先祖有靈,佑爾后昌。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孔姓族譜111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孔姓歷代名人194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四位??仔盏闹膶W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51%,并列排在第四十八位;孔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11%,并列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孔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shù)的0.2%,并列排在第八十九位。
最負盛名的孔姓歷史人物
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戰(zhàn)國魏相孔慎:秦朝博上孔鮒:西漢大司農孔僅,大臣孔光,經學家孔安國:東漢冀州刺史孔郁,文學家孔融;南北朝齊文學家孔稚圭;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宰相孔緯;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戲曲作家孔尚任,經學家,音韻學家兼數(shù)學家孔廣森;民國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



馮志亮,字啟玄(一字德恭),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詩人、修譜師、品牌推廣人、網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馮志亮與藍海觀點》《次時代的網絡新聞營銷》《百家姓尋根手冊》《家史家譜編修實務》《傳記寫作實例分析》《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