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姓氏文化學者馮志亮:由于共工氏能治理洪水,稱洪水為洪,洪姓與共姓有關(guān)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其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開枝散葉、生生不息,孕育出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而且每一種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
提起中國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百家姓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jīng)》、《幼學瓊林》,《千字文》等;都被舊時列入孩童的啟蒙讀物?!栋偌倚铡肥且槐娟P(guān)于中文姓氏的書,成書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姓氏又何止504個,就是僅僅漢族姓也不止這個數(shù)。據(jù)說,見之于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么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派生出來的。
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姓氏不斷變化、增多。據(jù)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兩位學者的統(tǒng)計,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人姓氏(包括少數(shù)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多達1193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漢族人現(xiàn)在使用的姓氏約3600個,平均每個姓30萬人。全國最大的五個姓是李、王、張、劉、陳,人口之和達三億五千多萬。李、王、張三大姓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

洪姓是中國第九十七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臺灣地區(qū)。當今洪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8%,總?cè)丝诖蠹s有240萬。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黃帝時任水官。他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其活動中心應(yīng)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jù)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帝位,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撐天庭的柱子被撞斷,大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quán)斗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改稱洪姓,并尊共工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作為姓,洪出自共,也即共工氏的共。共即共和,是一個會意字,以廿、艸組成。井,表示兩手捧物。共的本義,以二十人皆辣手之意:多人共作一事,即為同。甲骨文中共字有兩款,一種是像四只手共力之形;另一種像雙手向上恭敬地洪字古文捧物之形。物為一方形,可以想象是塊玉,更有可能是塊重物、需要多人共同出力,才能舉起。猶像雙手搬著石頭,正是共工氏搬石壅防百川的圖像。
由于共工氏能治理洪水,稱大洪水為洪,洪姓與共姓有關(guān),與能治理洪水有關(guān),“共”演變?yōu)椤昂椤?,進而產(chǎn)生洪姓。
二、姓氏起源與發(fā)展傳承
洪姓有兩大來源:共氏和弘氏。
第一支來源于共氏。東漢靈帝時,十常侍作亂,靈帝的隨從官有姓共的,為避禍改姓洪,原籍敦煌,改洪姓后遷至青州,至三國吳,其后裔宣城人洪矩為廬江太守。洪姓歷史至少有1800年。
第二支改自弘氏。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后謚號孝敬皇帝,毗陵洪姓本姓弘,為避李弘名諱而改姓洪。又,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因避其名字之諱,豫章和曲河弘姓均改姓洪。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在秦漢時期東南地區(qū)的山越族中早有洪姓,不久與中原南遷漢人混居,最后同化為東南洪姓漢族,是組成東南洪姓的重要成分。直到清朝之前,洪姓人群中基本上沒有發(fā)生過其他民族血緣的融入。清前期,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清蒙古八旗姓烏蘭氏、弘吉刺氏等先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氏,成為北方地區(qū)的洪姓。南方土著中的洪姓最早來自東南地區(qū)洪姓漢民,加入土著后逐漸土著化,在南方地區(qū)漢化的過程中很多土著洪姓又恒到漢族。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洪姓形成后,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在江西,湖北,江蘇和浙江等地,人口發(fā)展速度,當與東南地區(qū)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漢化有關(guān)。
宋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9刀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洪姓總?cè)丝诘?3%,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蘇,福建,這四省洪姓大約占洪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南、廣東。全國形成了以贛浙蘇閩為中心的洪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8%,排第九十六位。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第一大省,約占洪姓總?cè)丝诘?3%。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這三省大約占洪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蘇、湖北,這三省集中了洪姓總?cè)丝诘?0%。宋、元、明600余年,洪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地區(qū)遷移。全國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蘇閩。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洪姓人口大約有240萬,為全國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8%。從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洪姓人日由17萬增加到240余萬,增長14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基本接近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洪姓人口增加率呈A形。
主要分布于臺灣、福建、廣東三省,大約占洪姓總?cè)丝诘?0.2%;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蘇、湖北,這五省占洪姓總?cè)丝诘?2.6%臺灣為洪姓第一大省,約占洪姓總?cè)丝?4.3%,全國形成了沿長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區(qū)域。
自明至今600余年間,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相比區(qū)別不大,由東南部繼續(xù)向西、向南移民。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lián)家訓
1、郡望堂號
洪姓的郡望主要有敦煌、宣城、豫章三個。洪姓的堂號除與都望相同者外,著名的還有雙忠堂?!半p忠“堂號出自宋朝洪皓。禮部侍郎洪皓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他不屈服,常派人回朝廷通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西漢的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也因不屈服而被扣留。耐稱"父子雙忠”。
2、宗祠楹聯(lián)
才稱四子;書列三奇。
三陪鳳閣:四達鑾坡。
桃實竹枝,瑞成連理:機聲燈影,圖繪慈恩。
敦盛宗子,源來一本;煌明衍派,義屬同家。
3、族規(guī)家訓
敬天地,奉祖先;積善德,篤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別夫婦,教子孫。
憫鰥寡,恤孤弱;杜奢華,尚簡樸。
正顏色,執(zhí)敬語;勤桑農(nóng),精文讀。
慎交游,戒淫賭;攻職業(yè),擇鄰處。
優(yōu)獎勸,明賞罰;謹冠婚,重喪儀。
秉師道,厚友信;遞薪火,傳古今。
尊禮法,睦宗族;崇家風,承祖訓。
目前國內(nèi)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洪姓族譜295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洪姓歷代名人88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2%,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十七位。洪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45%,并列排在第五十五位;洪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24%,并列排在第七十七位;洪姓的著名美術(shù)家占中國歷代美術(shù)家總數(shù)的0.27%,并列排在第七十五位。
最負盛名的洪姓歷史人物
三國吳廬江太守洪矩:北宋紹圣進士、史部尚書洪擬,徽猷閣直學士洪皓,錢幣學家洪遵;南宋文學家洪邁,金石學家洪適;明清之際先為明崇禎時兵部尚書、后為順治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疇;清朝經(jīng)學家、文學家洪亮吉,戲曲作家洪升,史學家洪鈞、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干王洪仁開。

馮志亮,字啟玄(一字德恭),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詩人、修譜師、品牌推廣人、網(wǎng)絡(luò)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常務(wù)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燕南藝術(shù)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
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馮志亮與藍海觀點》《次時代的網(wǎng)絡(luò)新聞營銷》《百家姓尋根手冊》《家史家譜編修實務(wù)》《傳記寫作實例分析》《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