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觴欣閣/人間詞話】一、境界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詩家所說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而似乎王國維先生在此之上加入了作者文格與人格的境界。
詞以境界為最上。這是《人間詞話》開篇的第一句,王國維先生對于境界的推崇可見一斑。對于境界的闡釋,我覺得還是拿一首詞來相佐最好。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物境是指所有物象所構(gòu)成的圖景,其中包括發(fā)生的故事。
我們先將情感放一邊,單純看物境的神韻。
春日急雨,急促的敲打著林間的樹木,一個穿著草鞋,披著蓑衣的杵杖醉酒主人翁,淋著暴雨不緊不慢的唱著歌謠行走在山間。
一會兒雨停了,料峭的春風讓醉酒的漢子清醒了,在漢子覺得有點冷時候,夕陽暈開了烏云,溫暖了主人翁的身體。這時,主人翁回首看了看蕭瑟來路,轉(zhuǎn)身歸去,也不理會之后是風雨還是放晴。
物境的構(gòu)圖是能讓人在讀完后腦海里能浮現(xiàn)畫面的,該詞構(gòu)圖層次分明,故事邏輯清楚,這已經(jīng)是一首好詞的必要因素。在這圖景中就已經(jīng)能自然感受出主人翁的曠達和瀟灑,已是絕妙。
情境,也就順勢而生了。
這首詞的情境可以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中窺探一斑。
從這些句子就能看出作者的曠達,與處亂不驚的態(tài)度。通過物境的鋪墊 ,情感油然而發(fā),很自然的流露。
意境需要先搞清幾個概念。物象,具體的或者虛構(gòu)的景物與事物。意象,通過感情渲染,具有感情色彩的具體或虛構(gòu)的景物與事物。意境,就是將意象按一定規(guī)則排布,構(gòu)建出的一種情與景交融的圖示以及讀者主觀感受到的情與景的共鳴。
該詞的物象就是雨,樹林,穿著草鞋披著蓑衣的杵著竹杖主人翁,以及之后的夕照。
然而這些物象通過情感的渲染,成為意象。突然來到的雨,不單單指這里現(xiàn)實的雨,更多的是主人翁人生境遇的比擬。樹林自然是主人翁所處的環(huán)境。主人翁穿著的草鞋蓑衣杵著竹杖漫步徐行暗喻自己面對暴雨的壓迫時的態(tài)度。夕照來臨,是暫時在壓迫中看到的希望,風雨與放晴,自然對應(yīng)磨難與希望。也無風雨也無晴,主人翁歸去時也不管后面迎接他的是磨難還是寬釋。對應(yīng)到蘇軾本人,自不必多了,了解蘇軾生平都明白什么意思。
而意境就是通過時間順序(這里的手法)將意象勾連起來,建立圖景,引發(fā)讀者情感共鳴。
(如果你讀詩詞能產(chǎn)生共鳴,那么意境也已經(jīng)在你心中構(gòu)建出來了,其實意境是個很玄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不能單單以一個定式就概括所有)。
在王國維先生看來,詞當以境界為最上乘。并且,這里的境界還包含了作者的文格與人格。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里的境界就不能單單只是上文所論述的三境了,必定包含著作者的文格與人格。文格是指寫作者對詩詞文章文力的把控與行文的風格等。人格自不必多說。
如果詩人人生境界達到一定高度,寫詩詞文章自會有名句。而名句妙就妙在能只言片語觸動你最敏感的神經(jīng),達成共鳴,引發(fā)遐想。如“人生自是有情癡,此事無關(guān)風與月”、“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能寫出如此名句,作者本身的文格自是奇高,人生境界也是頗為高尚的。
而王國維先生說五代北宋之詞獨絕于此,可見其對五代北宋詞人的推崇。具體的若要細說卻又是很大篇幅,就點到為止吧。
201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