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傷害
這幾天在研究紅外發(fā)送的編碼機制,基本跑通了紅外接收,但發(fā)送端還有一些問題。不過總算在各種資料和GPT的幫助下,一步步接近了目標。
這種學習探索的過程,是既興奮又痛苦的,興奮的是達成目標,抑或者看到新的解決方案忍不住想去嘗試;痛苦的是求索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失??;更多的時候,失敗和成功交織——盡管你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最終的結果卻并不圓滿。
然而,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場景——你求知的內容并不位于你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些新知并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你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擴大自己的認知發(fā)展區(qū),嘗試著逼近你想要的目標,而不是獲得現(xiàn)成的答案。
這種探索的過程,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是一種“告訴全部問題標準答案”的教育方式,學生們應對的挑戰(zhàn)是有標準答案的,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答案。但現(xiàn)實的生活并非如此,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挑戰(zhàn)會有很多條認知岔路,你需要博采眾長,需要有所取舍,需要快學習,需要小組學習,更需要忍受“暫時找不到答案”或“根本沒有答案”的痛苦。
因此,應試教育的傷害就來了,當我們的孩子們習慣了這種“熟記標準答案”的學習模式后,他們應對真實挑戰(zhàn)的能力就極大地弱化了。真實世界和未來多邊世界里,解決問題的知識并不是現(xiàn)成擺在那里的,有許多知識需要你去探索、挖掘、討論,甚至于在某些新領域面前,你還要肩負起“創(chuàng)造知識”的責任。
在過去,我們采取一刀切的應試教育,乃是因為人口眾多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但今日,這種應試教育帶來的傷害已經超過了其價值,在創(chuàng)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應試教育磨滅的能力幾乎不可修復,而我們錯失的機會,也將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