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安納托利亞,安條克在地震帶上生死輪回

這是一篇歷史散文,仿照布羅代爾的“三時段”敘述一下公元526年的安條克大地震。這場地震是6世紀拜占庭帝國發(fā)生的最具毀滅性的地震,也是這個世紀中拜占庭帝國經(jīng)歷一系列地震的一場。我不會論述它到底有什么影響,我們很清楚查士丁尼征服最終如何在地震和瘟疫的影響下回到原點。我想表達的是——這一切或許都是安納托利亞的安排罷了。
是的,這是一個地質(zhì)學上命中注定的故事。
本文原發(fā)表于個人公眾號“前店后廠販售”。因為公眾號里可以玩的花樣比較多,所以那里有更多的圖。

I 地質(zhì)的
斷層上的城市與文明
(東地中海 7000萬年前至公元4世紀)

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開始北進,對亞歐大陸板塊發(fā)動了扇形攻勢。
在亞歐大陸的東部,喜馬拉雅山脈隆隆升起。在亞歐大陸西端,一場聲勢浩大“造山運動”打開帷幕;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等山脈開始崛起。它們將地中海包圍了起來,如古希臘的半圓型劇場一樣給予了地中海世界的文明們以地理舞臺。
古希臘人把對岸的小亞細亞視為歐羅巴的對立面,但安納托利亞和他們背后的巴爾干沒有太大的差別。它們都起源于造山運動,擁有類似的高山、高原、丘陵、沿海平原。
它們在地質(zhì)學上擁有類似的命運——愛琴海板塊和安納托利亞板塊都屬于亞歐大陸板塊邊緣的小板塊,又有從大板塊分離的趨勢。
城市集中在板塊的邊緣。耶路撒冷靠著死海裂谷;克里特島位于希臘俯沖帶;非洲板塊在這里卷到愛琴板塊之下;雅典、斯巴達坐落于愛琴海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位的消亡邊界上。特洛伊、拜占庭建立在北安納托利亞斷層之上。

安條克,也就是這次地震的地方,位于安納托利亞板塊、阿拉伯板塊、非洲板塊邊界的交匯點。
高聳的陶魯斯山脈(Taurus Mountains)把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分割開來?!叭悍宥盖?,面北而立,沒有絲毫跡象能使人想起,近處竟是橙花飄香的地中海?!?/p>
東北安納托利亞斷層的交匯處是地中海世界的東部邊界。這里是一片更高的山,也是新月沃地的邊緣。在今天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朗的交界處,屹立著海拔5137米的亞拉臘山(Mount Ararat)。中世紀的人們相信這座白雪皚皚的錐狀火山是諾亞方舟躲避洪水的地方。一些旅人認為伊甸園正在這附近,說這里即是世界的盡頭了。


這里確實孕育了對文明至關(guān)重要的東西。亞歐非大陸的不同物種在安納托利亞東部交流融合,沿海的陡峭群峰帶來了多樣的氣候,為人類提供了多種可用于食用或進行栽培試驗的植物。距今約9000年前,人類在這里的山坡上馴化了小麥與大麥,狗與豬,發(fā)明了農(nóng)業(yè)。
安納托利高原自西向東抬升,冬季時能夠?qū)⑽黠L帶來的水汽轉(zhuǎn)化為降雪。到了春天,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造成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泛濫,沖積物為蘇美爾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書寫楔形文字的泥板。
活躍的地質(zhì)活動帶來了豐富的礦藏。古亞述人在安納托利亞建立了卡尼什商業(yè)公社,將當?shù)氐腻a礦運往美索不達米亞。赫梯人在露天鐵礦旁發(fā)明了實用的鐵器冶煉技術(shù)。安納托利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的金銀礦過于豐富,一不小心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斷層上的應力積累和周期性的應力釋放,使得東地中海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一個地震高發(fā)期。史家們往往會把一系列地震混為一談,只記錄影響最大的那一次。
公元17年的一場大地震摧毀了呂底亞的13座城市。公元115年的安條克地震差點殺死了在此過冬的羅馬皇帝,另一場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淹沒了整個羅德島。262年,一場地震再次摧毀了呂底亞。365年,克里特島爆發(fā)了8.5級以上的地震,整個島被斷層抬升了9米,巨大的海嘯席卷了整個東地中海。
頻繁的地震下,人們感嘆命運之神喜怒無常,但也習慣于重建城市。只要地震不要過于頻繁,社會系統(tǒng)運轉(zhuǎn)正常,城市很快就能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比如在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皇帝慷慨的撥款使得呂底亞和安條克得以迅速重建,甚至比地震之前還要富麗堂皇。
公元6世紀,東地中海地區(qū)進入了又一個地殼運動活躍時期。此時西部帝國已經(jīng)被蠻族占領(lǐng),君士坦丁堡的查士丁尼王朝正在利兵秣馬,準備光復故土。

II 地緣的
十字路口上的安條克諸城
(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5世紀)

作為連接亞洲和歐洲的橋梁,安納托利亞幾乎是征服者的必爭之地。然而,安納托利亞本身并不富饒,這里荒漠草原廣布,無法長期供養(yǎng)龐大的軍隊。
征服者們希望盡快南下。陶魯斯山脈中的幾個山隘連接著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里西亞門(Cilician Gates),歷史上赫梯人、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羅馬人、薩珊波斯人、蒙古人、十字軍都取道于此。
從這里下山便是西里西亞平原,這是一處部隊過冬好地方。色諾芬描述其“灌溉良好,長滿各種樹木和蔓藤;盛產(chǎn)芝麻、黍米、惹米、小麥和大麥”。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在這里的伊蘇斯擊敗了波斯大軍。
從西里西亞平原向東經(jīng)過貝倫隘口(Belen Pass)即可到達敘利亞。在隘口的西端,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今天土耳其的伊斯肯德倫(Iskenderun)。在隘口的東端,他的副將塞琉古建立了安條克(Antioch),今天的安塔基亞(Antakya)。
在羅馬帝國時期,安條克是僅次于亞歷山大里亞的大都市,鼎盛時約有50萬人口。羅馬皇帝們鐘愛這座城市,認為它比亞歷山大里亞更適合作為帝國東部的首都。他們?yōu)榘矖l克修建宏偉的公共浴室、競技場、水渠、劇院,標榜自己的功績。
安條克是東西方商路的關(guān)鍵樞紐。從這里出發(fā)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繼續(xù)南下到達巴勒斯坦;一條沿陶魯斯山脈向東北進發(fā),到達上美索不達米亞。這次地震的震央加濟安泰普便在這條路上。
在公元3至7世紀,第二條路是羅馬(拜占庭)—薩珊波斯戰(zhàn)爭的前沿地帶。兩大帝國圍繞著上美索不達米亞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當羅馬人強盛的時候,戰(zhàn)線可以推至底格里斯河上游,而當羅馬人戰(zhàn)事不利時,這些城市就成了被報復的對象。

陶魯斯山脈下的城鎮(zhèn)、要塞被反復的劫掠、占領(lǐng)、摧毀。而安條克被迫為無止境的拉鋸戰(zhàn)投入資源。公元362年,尤利安皇帝在與波斯人作戰(zhàn)的途中經(jīng)過時安條克,強迫居民為他的軍隊提供住所和食物。由此產(chǎn)生的糧食價格危機最終導致了饑荒和騷亂。
西部帝國的衰亡也使得城市喪失了原材料來源。到了5世紀時,安條克的公共建設(shè)已經(jīng)開始放緩了。

III事件
安條克大地震
(公元526年)

526年5月,安條克城迎來了最具毀滅性的地震。
此時正是耶穌升天節(jié)前夕,城市內(nèi)擠滿了市民和來自附近地區(qū)的游客。編年史家寫道:“大地在不斷地震動和翻攪 ,幾乎所有居民都被卷入了墓穴之中”。
幾乎所有的建筑都被夷平了。地震引發(fā)的大火在強風的助長下席卷了整座城市,天空一度下起了火雨。
大火阻止了救援活動的開展。很多被埋在廢墟的人都死了,也有撐了30天獲救的幸運兒。一些幸存者聲稱在城市上空看到了真十字架,跪地祈禱,放聲哭泣。
一些市民逃離城市,卻被附近村民的趁火打劫。一些逃難者因為不肯交出財物而丟掉性命。一些強盜則去揀去尸體上的財物,結(jié)果不出意外的染病而死。
根據(jù)當時的史家估計,這次地震的死亡人數(shù)在250000人到300000人之間,幾乎相當于當時安條克的總?cè)丝?。很多重要人物死于非命,安條克主教掉進了一口瀝青鍋中,被活活燙死。
查士丁一世皇帝撥款4000磅黃金用于賑災和重建。然而僅僅兩年后,安條克又被地震波及。這次地震摧毀了上次地震中幸存的建筑,使重建成果付諸東流。約4870名居民遇難,至關(guān)重要的城墻也被摧毀了。

繼任的查士丁尼一世繼續(xù)為重建城市撥款。他免除了該城3年的稅務(wù),還將城市改名為塞奧波里斯,意為“上帝之城”,希望以此安慰民眾。
他很清楚這所重鎮(zhèn)遭受了怎樣的破壞,因此急于從東部戰(zhàn)線抽身。532年,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帝國締結(jié)了“永久合約”,前者繳納1.1萬磅黃金,請后者“代守邊境”。

然而,薩珊波斯皇帝看到拜占庭在的西方節(jié)節(jié)勝利后大為擔憂,撕毀了和約。540年,波斯大軍兵臨安條克城下。安條克軍民依仗著已是廢墟的城墻堅決抵抗,但最終失敗。波斯人掠奪了城市,付之一炬,將剩下的居民擄到波斯境內(nèi)。
查士丁尼又一次嘗試重建城市。普羅柯比在《建筑》中記載了皇帝的雄心壯志:“他建成廊柱與會場(stoas and agoras),通過街道將不同區(qū)域的住房分開,水渠、噴泉和下水道都一應俱全,城市為這些杰作感到驕傲?!?/p>
這是徒勞的,因為帝國很快再次被地震席卷。551年,一次范圍極廣的地震波及了帝國的東部領(lǐng)土,希臘城市損失慘重,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城鎮(zhèn)被夷平。557年,君士坦丁堡再次遭遇地震,城墻被毀,大量市民遇難。
惡劣的災后環(huán)境助長了“查士丁尼瘟疫”的蔓延。這場鼠疫席卷了整個拜占庭帝國,造成了幾乎1/3的人口損失。
查士丁尼已經(jīng)在對西方的戰(zhàn)爭中耗盡了錢財,現(xiàn)在除了橫征暴斂已經(jīng)無計可施。公元588年,安條克再次被地震重創(chuàng)。6萬居民喪生。最后的重建成果也毀于一旦了。
IV?尾聲
衰落的帝國和它的地下城
(公元7世紀—1924年)

隨著帝國衰落,敵人長驅(qū)直入,戰(zhàn)火一度燒進了安納托利亞高原。此時的安條克身處兩個敵對帝國沖突的前線,城市陷入了急劇的衰退中。
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的沖突一直持續(xù)到公元7世紀初。兩大帝國已經(jīng)疲憊不堪,無力應對阿拉伯人的威脅。公元636年,拜占庭大軍在雅爾穆克戰(zhàn)役被阿拉伯人殲滅。
消息傳到安條克時,希拉克略皇帝意識到自己必須離開了。他痛苦地喊道:
永別了敘利亞,我美麗的行省。你現(xiàn)在成了異教徒的領(lǐng)地——敵人將擁有多么美麗的土地?。?/p>
次年,安條克被阿拉伯軍隊攻破,敘利亞全境淪陷。拜占庭這樣描述敘利亞的丟失對帝國的影響:“以實馬利的后裔(阿拉伯人)在這之后沒有停止過對整個拜占庭帝國的入侵與掠奪。”

雖然穿越陶魯斯山脈依賴若干隘口,但拜占庭帝國更愿意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上進行防御。
安納托利亞高原土地貧瘠,沒有值得占領(lǐng)的富饒地區(qū)。敵人很難在地廣人稀上的高原上與帝國主力軍隊進行決戰(zhàn)。時間久了,敵人不得不撤退,拜占庭軍隊便可以在山地上伏擊敵人。
這是個合適的戰(zhàn)略,但對當?shù)鼐用窬蜎]那么友好了。他們的土地會被蹂躪,牲畜也會被奪走,自己也可能會被俘虜為奴隸。
如果有安條克居民逃到了西里西亞隘口另一側(cè)的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那么當阿拉伯人前來劫掠時,他可以選擇到當?shù)氐牡叵鲁嵌悴亍?/p>
作為千萬年前火山活動的遺存,卡帕多細亞的凝灰?guī)r和石灰?guī)r土壤很容易挖掘雕刻。當?shù)鼐用裨谶@里挖掘出錯綜復雜的避難所。地下城擁有住宅、學校、水井、牛舍、糧倉、拜占庭風格的教堂以及通風系統(tǒng),可供上萬人在里面生活數(shù)月之久。
今天的安納托利亞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200多個地下城。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赫梯帝國,但大部分的建立于拜占庭帝國。這里的生活是艱苦的,避難者們?nèi)鄙訇柟猓瑺I養(yǎng)不良,身材矮小,平均壽命短得可怕。
他們堅持了很長時間。歷經(jīng)了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的統(tǒng)治。一遇到迫害,他們就轉(zhuǎn)入地下生存。
時過境遷,世界不再稱他們?yōu)榱_馬人,而是希臘人。拜占庭帝國也早已滅亡。
卡帕多細亞避難所最后的希臘人于1924年希臘-土耳其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撤離。

主要參考資料:
武鵬:《拜占庭史料中公元6世紀安條克的地震災害述論》
武鵬,劉榕榕:《六世紀東地中海的地震災害造成的精神影響》
王翹:《拜占庭帝國東部及邊疆維護方略(863年-1071年)》

完

大家如果還喜歡的話,我考慮做成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