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茶的國度:改變世界進程的中國茶》
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家里來了客人,待客人坐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客人倒茶喝,這是中國獨特的待客之道。
也因此,家家戶戶都有茶葉,或是鐵觀音,或是烏龍茶,或是白茶……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千年前。
想了解茶葉的誕生、流行、傳播、發(fā)展情況的話,《茶的國度:改變世界進程的中國茶》這本書述盡茶葉的文明史。
文章由咸魚團讀書原創(chuàng)撰寫。
一,茶羹,中國人最早的食物
幾千年前,社會經(jīng)濟還不甚發(fā)達,那時可供人類食用的食物非常有限。
當時人們的烹飪方式主要為水煮,將食材放置于加了水后的陶鍋中烹煮,這種方式烹煮出來的食物被稱為"羹"。
我們的先祖將茶與各類食材一同放入陶鍋中燉煮,這就是茶羹。
唐代中期之后,單純的飲茶代替了茶羹。
ps:直接將茶葉和食材一起燉煮,團子感覺有點黑暗料理那味,估計不會好吃,不過當時我們的先祖吃飽飯都不容易,也就無暇顧及味道了。
二,茶馬互市
歷史上中原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各自交換彼此需要的物資,這一情形稱為互市,茶馬互市就是非常有名的一種。
既然互市,交換物資就是主要目的,中原地區(qū)盛產(chǎn)茶葉,游牧民族盛產(chǎn)馬匹,雙方交易,各取所需。
茶馬交易始自唐代,一直持續(xù)到清朝。
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區(qū)多草原、牧場,日常飲食多肉類,肉吃多了難免油膩,喝點茶解油膩再好不過。
中原地區(qū)以農(nóng)耕為主,馬匹缺少,因此,用茶葉同他們交換馬匹。
清代之后,茶馬互市退出歷史,最主要原因是作戰(zhàn)不再需要馬匹,也就不存在交易的基礎了。
三,茶稅
從古到今,稅收一直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同時期稅收種類也頗多。
公元793年,茶稅開始被作為單一稅種征稅,當年全國稅收收入中,茶稅與鹽稅旗鼓相當。
政府也看到了征收茶稅的巨大利益,因此想加大收益,不過并沒有采取加大征收茶稅的比例,而是想辦法刺激人們消費茶葉,茶葉市場份額擴大后,相應的能收上來的茶稅自然隨之增加。
公元835年,唐朝飲茶成風,茶葉已普及,民眾也養(yǎng)成了喝茶的習慣,唐文宗趁此時機提出了“榷茶”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壟斷了茶葉貿(mào)易,以前都是民營,現(xiàn)在改為國營。
所有茶葉由國家統(tǒng)一收購,再批發(fā)給商人,國家獲得的茶稅收入大大增加。
四,嗜茶成癮的日不落帝國
17至18世紀時,中國茶葉風靡英國,英國上流社會對茶趨之若鶩。
17世紀時,茶葉取代了此前英國人青睞的飲品咖啡、啤酒,不夸張地說,最多的時候英國人每天要最低喝茶3次,多的達9次。
18世紀末時,僅倫敦便有2000多家茶館,下午4點的下午茶時間,人們手里捧著的不再是咖啡,而是茶。
許多茶葉都帶有苦味,英國人喝茶時會加入方糖,湯勺攪拌一下,苦與甜交織達到了平衡,一次完美的下午茶便開始了。
到了18世紀末期,不止上流社會間盛行喝茶,貧民百姓也漸漸愛上了喝茶,可以說,整個英國社會從上到下,飲茶之風頗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