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都,總理故鄉(xiāng),江北淮安為何能比肩蘇杭?行走淮河第十一章


天黑了,我們還在趕路。打開車窗,頭頂繁星一片。
霓虹漸漸在前方出現(xiàn),有條不紊地升騰,星辰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人間的喧嘩。
淮安到了。但我們并沒有直接進城,而是在城郊找了一家酒店住下,一來房費要實惠很多,二來也可暫不破壞淮安的新鮮感。
這是我們憧憬已久的城市,面紗揭開的時候,至少應該是白天。
01
淮安,顧名思義即“淮水安瀾”。作為地名,“淮安”兩字最早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一開始指的是一座僅有百余戶人家的小縣邑。
千百年來,這片土地曾有過很多響亮的名號,諸如淮陰、山陽、楚州等,但還是順口順耳的淮安最受偏愛,得以沿用至今。
尤其在淮河行將入海的緊要關(guān)頭,一個“安”字更讓人多一分好感。

第二天我們早早起床,收拾好行李,精神抖擻地朝城中進發(fā),行程單很長,但我們時間有限,只能撿重點看,所以第一站就直奔京杭大運河。
中國有兩個冠絕世界的超級工程,其一是長城,其二便是大運河,古時候這兩樣均是能左右王朝興衰的國之重器。
長城我們很熟悉,東西綿延上萬里,修造跨越數(shù)千年。大運河體型上雖不及長城,但履歷卻很有得一拼。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伐齊國,以長江邊的邗城為起點,向北開挖,一直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使江淮之間的天然河湖溝通串聯(lián),形成了一條從江南直達淮北的運兵水道,這就是大運河的起始——邗溝。
120多年后,遷都中原的魏惠王同樣因為戰(zhàn)爭需求,挖出了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鴻溝。自此,江、淮、河、濟四條大河之間的水運網(wǎng)初步形成,南北大運河的雛形浮出水面。
又過了將近一千年,時間來到隋朝。隋煬帝楊廣為加強對南方的控制,并方便日益繁榮的江南向中原輸血,舉傾國之力,先后開鑿了通濟渠和永濟渠,并重塑了邗溝和江南運河,再加上隋文帝開鑿的廣通渠,一個總長度近3000公里的超級運河橫空出世。
隋朝大運河呈人字形布局,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向西經(jīng)黃河延伸進關(guān)中平原。此時的運河雖也可以叫京杭運河,但這里的“京”還不是北京,而是洛陽。

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手起刀落砍掉了大運河拐向西邊的人字彎,然后又用十二年時間,先后挖通濟州河、會通河與通惠河,將隋朝大運河縮短拉直,京杭運河的最終版本這才成型。
自夫差北伐算起,大運河已有2500余歲。雖然河道屢有變遷,但從來都沒有偏離淮安。南北走向的運河與東西走向的淮河在淮安形成十字交匯,使其成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水運樞紐之一。
通達四方的水路網(wǎng)帶來了首尾相銜的貨船和摩肩接踵的商旅,緊隨其后的是不輸江南的富麗繁華,淮安由此得以同蘇州、杭州、揚州并稱“運河四大都會”。
在漕運空前興盛的明清兩朝,掌管天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府駐節(jié)淮安,全國的漕船均以淮安馬首是瞻,更為其贏得“運河之都”的美名。

02
淮安城內(nèi)現(xiàn)今有兩條運河,一條為古運河,又名里運河,前身即是吳王夫差所開鑿的邗溝,一條為60多年前在里運河南側(cè)裁彎取直開挖的新運河。
我們首先抵達的是那段拓寬加深的新河道。在馬路上遙遙望見一座巨大的圓環(huán)狀橋梁建筑,心想那定是運河大橋,驅(qū)車來到橋頭,沿一截小道走到橋下,一艘滿載的貨輪正轟鳴著駛過,船頭激起的浪花尚未平復,另一艘貨輪又踏浪而至。
盡管我們已經(jīng)在淮河上看過足夠多的大船,但眼見這條從春秋時期走來的運河上仍是一派百舸爭流的氣象,我們心里還是澎湃了好一陣。

過運河大橋,往前不遠是里運河,同繁忙的新運河相比,里運河就太清靜了。
清江浦碼頭曾是里運河上最熱鬧的集市,碼頭上的花街亦是人人向往的花天錦地,但萬千爛漫已成過去,我們站在那里時,四下無人,唯有柳色青青。
里運河不再行船,他把擔子托付給了年輕的新運河。但這位老者也不是無事可做,關(guān)于運河,關(guān)于淮安,他有太多的故事要講。

黃河奪淮以前,淮河在淮安拐了一個巨大的U形灣,時人稱之山陽灣。自南而北的舟楫到淮安后,要逆流航行六十余里,穿過山陽灣抵達清口,再沿泗水北上。
山陽灣河窄水急,行船已屬不易,但更難的是從邗溝駛?cè)牖春拥摹氨P壩”。
淮河與長江本是兩條各自獨立的天然河流,這意味著二者之間必然有一個地勢上的分水嶺。所以,要在江淮之間開鑿運河,遠不是挖一條溝那么簡單。
當年吳王夫差挖邗溝,挖到淮河邊時,發(fā)現(xiàn)溝底高出河底不少,為防止溝水傾泄入淮,只能在溝河相接處筑一道土壩。船行至壩前,人和貨都要先上岸,而后用繩索拖船過壩,這就是“盤壩”。大運河貫通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過末口的船只都要經(jīng)過“盤壩”才能進入淮河。

北宋時,江淮轉(zhuǎn)運使喬維岳利用淮安城西的沙湖新開了一條大渠,名之沙河。河長40里,南接末口,北至磨盤口,不僅躲過了湍急的山陽灣,還在末口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復式船閘——二斗門。這一創(chuàng)舉大大提高了里運河的通航能力,淮安漕運迎來第一波高潮。
可好景不長,黃河南侵與戰(zhàn)火襲擾很快將沙河掩埋于地底,到明朝初年,過往淮安的舟船又開始了艱難的盤壩。
永樂年間,時任漕運總兵官的陳瑄為疏解漕運擁堵與盤壩之苦,遍訪淮安遺老,尋得北宋沙河故道,又以之為參照,開挖清江浦河道,并設置了四座閘門,調(diào)節(jié)水位,保證通航。
在陳瑄的經(jīng)營下,本是水澤曠野的清江浦很快成為五方輻輳的漕運中樞,販夫走卒、豪門巨室皆爭相而至,國家糧倉、造船廠、大小官署亦紛紛落戶,夾河二十里,居民十萬家,商鋪酒肆鱗次櫛比,車馬舟楫穿梭不息,一座媲美蘇杭的運河大城以清江浦之名冉冉升起。

03
“運河三千里,最憶清江浦”——這是我們在清江閘旁的河岸上看到的標語,尚不知是何朝何代的人寫下這樣的句子,美言如斯,難免不讓人縱情遐想運河之都的煌煌盛景。
今日的清江浦雖沒有了往昔的喧嚷,但數(shù)百年繁華堆疊的印痕也并不難找尋。狹窄的河道兩側(cè)遍布亭臺樓榭和廟宇宮觀,行走其間,每隔不遠就能遇到一個特別的點,文廟、御碼頭、水渡口、觀漕亭……細細聆聽,這些古老的地名都在無聲述說著運河舊事。
清江閘與中洲島一帶已被辟為“里運河文化長廊”,但白天來參觀的人不多,可能是在日光之下,翻新的白欄青瓦多少都有些粉飾的氣息。應該等到晚上來看,燈火連水天,虹霓映兩岸,時間淡化了,只剩下迷醉。

淮安的輝煌在清朝中葉達到鼎盛,這時候北方的運河已有水量短缺的跡象,朝廷為保漕船和官船的通行,對民船進行了嚴苛的限制。
民間的大量物資和人員都要在清江浦進行“南船北馬”的轉(zhuǎn)換——或舍舟登陸,坐馬車北上;或棄馬下河,乘風帆南下。猛增的轉(zhuǎn)運需求,讓淮安吃到了大運河的最后一波紅利。然盛極必衰,接下來就都是下坡路了。
1855年,黃河北徙,運河來水驟減,航道梗塞近乎成為無法解決的難題,清政府被迫試行海運。江南的漕糧自上海裝船,走海路運至天津,不僅耗時更短,還比漕運更便宜。發(fā)現(xiàn)海運真香的清廷,逐步放棄了漕運,淮安的地位江河日下。
1908年,舍淮安而過的津浦鐵路破土動工,這是中國第一條南北鐵路干線,四年后修成,且很快就取代大運河成為新的經(jīng)濟動脈,屬于淮安的榮光自此一去不返。

運河的時代遠去了,但維持運河暢通的努力并未停止。淮安城南的運河上有一座近年來新修的水利工程,規(guī)模之大全亞洲無出其右,我們特意驅(qū)車去看,三拐五繞地抵達了一處邊郊,沿著小路穿過一截野林子,瞅見一堵“巨墻”后便停下來。
巨墻下是一片穩(wěn)水,水中有一人正駕著小舟撈魚,巨墻上是大運河的南北航道,一艘大型貨輪正徐徐通過。一大一小,一上一下,巨大的反差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就是著名的“水上立交”。

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在這里交而不匯,那堵巨墻其實是托起運河的巨型混凝土水槽。大船過槽的場面很壯觀,但這四周除了我們,再沒有別的看客。
船過無痕,水面很快恢復了平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條涌動了數(shù)千年的人工河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內(nèi)河航道之一,其年貨運量在中國僅次于長江。
只是今日遠非往昔可比,那些仍穿行于運河中的貨船,在天量的物流背景下,猶如九牛一毛,不再引起注意罷了。
04
回到淮安市區(qū),在路上時不時就會看到一塊牌子,上面大大地寫著:要把周恩來故鄉(xiāng)建設好。
淮安是周總理的故鄉(xiāng),只這一點,就牽動了無數(shù)人的情愫。
1898年,周恩來出生在淮安駙馬巷的周家大院,駙馬巷距離漕運總督府也不遠,在當年算是“市中心”的房子。周恩來的祖父輩以“紹興師爺”的職位從江浙遷來,據(jù)說也曾擔任過河道管理的工作,大概也是他們擇居在此的淵源。
周恩來出生時,因叔父沒有子女,便過繼到叔父家中。其父親、叔父都在外地供職,周恩來的童年主要是在嗣母陳氏的培養(yǎng)下長大。不幸的是,1907到1908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與嗣母陳氏相繼去世,家道艱難,債臺高筑,周恩來輾轉(zhuǎn)在不同的私塾求學,最后又輟學回到駙馬巷。
1910年,周恩來十二歲。在這個看不到前途的黯然時刻,伯父帶著他去了東北,以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周恩來成為總理后,也從未衣錦還鄉(xiāng),即使面臨遷移祖墳等重大家事,周恩來也只表示,不去,避免增添地方負擔。

我們在駙馬巷之外很遠的地方就開始排隊了。
說是人潮洶涌,毫不過分。大量的游學隊伍,機關(guān)團體,還有我們這樣拖家?guī)Э诘钠胀ㄈ?,帶著溢于言表的愛慕與崇敬,熙熙攘攘地往里挪動。
周恩來很早就提出,不要去保留這座故居,任其慢慢消失。但,怎么可能!幾十年前,只要有人聽說,啊,周恩來小時候住這里?于是門口常常多出鮮花,多出彩旗,越來越多的自發(fā)而來,駙馬巷再也不可能隨便消失了。
周家大院的房間擺設,還有著濃郁的晚清風格,家具不多,厚重大方。我們擠在一群學生中間,在導游的指引下,依次看過周恩來出生的地方、讀書的地方、玩耍的地方,往里走還有鄧穎超紀念館。

周恩來英挺俊秀,是有名的美男子。曾經(jīng)有人問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周恩來說話你們都愿意聽,是不是因為他長得漂亮?”人們敬愛周總理是因為他實打?qū)嵉匦南蛋傩眨蠊珶o私,但也可以從側(cè)面印證,周恩來就是很漂亮。
鄧穎超曾回憶道,早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周就是萬人迷一般的人物,她和周恩來雖有接觸,但卻從未想過兩人能在一起。但周恩來被鄧穎超的勇氣和信念深深吸引,篤信她就是那個對的人。于是兩人結(jié)為夫妻,在槍林彈雨中相互扶攜,相互成就,一起走過中國革命的危難與輝煌,成就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姻緣佳話。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問題,問“周恩來和鄧穎超為什么沒有后代”?高贊回答:誰說的,我們都是他的孩子!

我們從周恩來故居離開后,又徑直抵達周恩來紀念館。
這番歷程仿佛是很明確地從一個人的出生,直奔到人生盡頭。
紀念館展出的照片與實物都很多,猶如一生之書,要花很久才能真正讀清透。但有兩處是很容易的。
這是一張很大的油畫。
校長問學生:“你為什么讀書?”
十四歲的周恩來站在課堂上,目光如炬,壯志凌云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和展館里其他記實照片不同,這幅畫是根據(jù)回憶創(chuàng)作的。這一句誓言,百年前如此,如今也仍舊不可忘記。
而今日之下,忘記的人又太多了。

另一處湖泊環(huán)繞的主館,二樓,陽光和煦地照進來,周恩來漢白玉坐像在大廳前方。也許這是他的魂靈在人們心中最好的化身,純潔無瑕,莊重有愛。
穿過主館,另一側(cè)是陳列館。館內(nèi)放著周恩來用過的望遠鏡,騎過的馬(標本),穿過的風衣,還有坐過的紅旗轎車……
最后,是送別。
多么遺憾,周恩來沒有看到今天的美好。在他寬厚沉穩(wěn)的容顏下,是殫精竭慮爭分奪秒地燃燒,是沒日沒夜地奔波與思考。有時候會想,這樣一個人物,能再活得長久一點多好,哪怕對接下來的中國,緊跟著的日新月異,就看一眼也好。

小學課本里《十里長街送總理》,那時老師要求背誦,就覺得那篇課文忒長了,現(xiàn)在再讀發(fā)現(xiàn)原來不過五百字?
想來不是文字長,而是浸在文字里的哀傷太長,思念太長。
淮安是座讓人備感溫暖的城市,那是一種在泱泱文采中所涵養(yǎng)的謙遜,據(jù)說淮安小朋友都會背一首叫《淮安名人知多少》的兒歌:
開國總理周恩來,初漢三杰有韓信。
西游才子吳承恩,巾幗英雄梁紅玉。
民族英雄關(guān)天培,我是淮安小主人,
踏著名人的足跡,學好本領(lǐng)建家鄉(xiāng)。
穿過運河,告別總理,接下來我們要直奔淮河入??诹?。淮水汩汩,映照歲月,一定是不甘心就這樣終結(jié),于是在最后的一段里程,滋潤出一個地靈人杰的錦繡淮安。
END
同期視頻在這里→媲美江南的蘇北名城,運河之都淮安是如何煉成的?自駕走淮河第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