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海:在野逸與率真間暢游
近十年來,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機關同事中,特別醉心于草書藝術的非文海兄莫屬。但凡集體活動或會議間隙,總能看到他以指代筆,不停地用手指畫著桌案,甚或畫著自己的衣褲,心追手摹,默記草法字形。那勤奮專注的神情,有如古人學書“心不厭精、手不忘熟”劃被而穿的傳說,成為同事間的一段佳話。文海學習書法的路徑異于常人,他主張意會,既不刻板地對臨前人法帖,也不依傍時賢的筆墨技巧,以防落入他人窠臼而泯沒自己的個性。同時,他對當前的書法創(chuàng)作,亦保持著清醒,能充分利用協(xié)會專業(yè)平臺的開闊視野,自擇其是,獨守一隅,廣收博采,用自家方式推山開路,義無反顧地刻苦淬煉自己的技法字式和風格語匯。他四十年的記者與行政生涯,培養(yǎng)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胸襟,將工作與創(chuàng)作雙向推進。他為人爽朗坦蕩,喜愛交友,又樂游山水,物我兩忘,因而在精神世界里他更趨向做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只要有心留意他的行跡,會發(fā)現(xiàn)在他的潛意識中似有意無意地催化著一種“浩筆如歌”的詩家情懷。他的詩與詞,趣好多元。早歲他喜愛李白、蘇軾、陸游,唯豪放方能一釋己懷。人至中年,又偏向王維、孟浩然等詩家,寄情田園,陶然自適,將人格書品與麗句佳章相參印悟,使人讀后頗能增益。如“風撩白發(fā)那堪數(shù)”“悄然幾滴夕陽雨”(調寄《踏莎行》)的慨傷,在抒發(fā)個人身世心境中蕭然拔俗,凸現(xiàn)人格的孤往,并傳導出一種穿透歷史的滄桑。又如“壁寫落花詩,案列蘭亭敘。酒后裁成紙半張,墨滴洇如注”(調寄《卜算子·小院春色》)的清雄,自將激昂難安的情緒落墨在不疾不徐的語詞間,去華存實,朗朗上口,寄托著清勁曠遠的超然精神。這些都是他詩心的舒放與外化,是藝術生命的自然展開。
近日收錄在《虎墨沉香》作品集中文海兄的30幅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他近年來較為成熟的力作。這些作品以條幅形式為主,每幅作品的風格持有相應的距離,或重或輕,或正或奇,或放或收,但都有一股朗然挺舉的豪氣注入其中。文海創(chuàng)作時不類多數(shù)書家凝神靜慮的狀態(tài),往往高杯微醺之后,出以海風浩蕩的胸膽,闊筆揮掃一如戰(zhàn)陣,自覺腕底毫端有千軍萬馬,騰挪跳躍、搏擊撕斗,審勢揚威、隨形取態(tài),于摧挫沖突中盡顯旺盛的生命力。不難看出,文海的草書之作,不拘束于一規(guī)一矩,而是追求靈感爆發(fā)后的神完氣足。不作書則已,一作書必真力彌滿,“紙不盡而筆如飛”,隨心所至,了無擺布,天真燦爛,溢乎紙上。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他更注重線條的隨機化變,試圖增強筆力觸紙時的偶然生發(fā),賦予點畫形意深一層的審美含量,更加強化了草書線質的骨力而成就自我。


草書藝術最能激發(fā)作者的創(chuàng)造之情,窮變態(tài)于毫芒,合神妙于法度,這種借以莫可言狀的符號化的藝術樣式,必發(fā)于作者的胸次、精神與氣質。在五體書中,數(shù)草書藝術最難,說其難不僅在技術層面上,而且還指向書家的全面修養(yǎng)修為。如果僅將草書藝術的體識停留在左右盤帶、上下連綿的技巧上,則難以窺得草書藝術的三昧。故米元章云:“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他還形象地舉例:“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辯光尤可憎惡也?!泵总来苏撾m帶有尊晉抑唐的偏見,但清晰地告訴后人,自古以來草書賞音者甚寡,不獨識認困難,而其杰出風塵、孤往獨來、以游無窮之高曠自由品格亦鮮有會意者,況得其心乎?不然,古來善草書一道者何為寥寥數(shù)人?

如果說,藝術之會意需有特定的情境,那么在萬籟俱寂之時,靜靜展玩文海的草書之作,定有一番獨特的審美體驗。那靈動飛舞的生命之線,野中含逸,逸中寓野,盡管在奇宕縱肆的揮寫中偶見字法的模糊,但遮不住筆墨間那股穿透時空的審美張力,野逸率真,不失本色。“風格即人”,文海草書風格的確立,是他人格化的自然呈露,磊落、率真、剛毅的品格,陶鑄了屬于他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書風。而這一書風所凝化著的美的歷程,于文海兄來說正是他藝術新生的開始。

潘文海,生于1962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藝委會成員,中國書協(xié)第六、七、八屆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國家藝術基金庫專家,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福建省政協(xié)書畫室顧問。多次擔任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等全國重大書法展賽評審委員會秘書長、副主任,監(jiān)審委員會主任等;多次主持全國書學討論會、蘭亭理論獎、國學修養(yǎng)班等書法學術評審、論壇、培訓活動;多次組織、主持國際書法交流活動。書法作品多次在國際、國內各重大展事上展出,并被國內外有關部門、展館和風景名勝區(qū)收藏、勒石。(陳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