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藍田大事記——從遠古到明清
藍田縣,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嶺北麓,關(guān)中平原東南部,東南以秦嶺為界,與商洛市洛南縣、商州區(qū)、柞水縣相接;西以庫峪河為界,與長安區(qū)、灞橋區(qū)毗鄰;北以驪山為界,與臨潼區(qū)、渭南市臨渭區(qū)、華州區(qū)接壤,總面積2006平方千米,約占西安市總面積的19.9%。距西安市區(qū)22千米。

藍田因境內(nèi)盛產(chǎn)美玉而得名,素有“玉種藍田”之美稱,自古據(jù)秦楚大道,有“三輔要沖”之稱,是關(guān)中通往東南諸省的要道。藍田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出土了上陳遺址、藍田人遺址等古遺址,境內(nèi)有凈土宗祖庭悟真寺、水陸庵、王順山、湯峪溫泉等風(fēng)景名勝。

舊石器時代
約115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藍田猿人”,就在縣境內(nèi)公王嶺一帶繁衍生息,逐漸散居于灞河中下游。
新石器時代
約距今1萬年左右,先民們在灞河、輞川河、焦湯河流域定居,制陶器,磨石器,養(yǎng)家畜,從母系氏族逐步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師陵、女媧氏谷遺址,史稱“三皇舊居”。
夏
禹子啟建立夏,藍田屬有扈氏(夏之方國),為傳說中的雍州轄地。
商
商湯滅夏,建都亳,藍田屬驪山氏,史稱商之西陲。其后屬周,仍為傳說中的雍州轄地。
西周
周封弭氏于藍田地,故稱“弭”,為宗周之畿[jī]內(nèi)地。這是有史以來,藍田的最早得名。
春秋
秦寧公十二年(前704)弭為蕩氏所滅。秦寧公滅蕩氏,弭改隸秦國,稱“藍”。藍地有滋水(今灞水)。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滋水更名為灞水。
戰(zhàn)國
秦獻公六年(前379),秦始置藍田縣。
秦獻公十七年(前368),秦獻公封其子向為“藍田君”。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初以小邑為31縣,割藍田西北部置芷陽縣。
秦惠王十三年(前312),楚懷王發(fā)兵攻秦,會戰(zhàn)于藍田,楚敗。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丞相呂不韋被封文信侯,管轄藍田等12縣。
秦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在藍田建鼎湖宮、御羞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tǒng)一六國,分全國為36郡,藍田隸內(nèi)史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修馳道于全國,其東南向馳道自咸陽,經(jīng)藍田,通武關(guān),達襄陽。
秦二世三年(前207)九月,趙高遣將守峣關(guān)。劉邦引兵繞峣關(guān),越簣山與秦軍大戰(zhàn),秦兵敗。
西漢
高祖元年(前206),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置塞國,分封司馬欣為塞王,藍田隸塞國。
高祖二年(前205),關(guān)中大饑,人相食。是年漢更秦內(nèi)史郡為渭南郡,藍田屬渭南郡。
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臨江王劉榮自殺,葬藍田(即今羅李村西南燕子冢)。
元狩五年(前118),漢武帝劉徹養(yǎng)病于上林苑鼎湖宮。其宮后更名為鼎湖延壽宮。
?東漢
建武元年(25)置雍州,藍田縣隸雍州。這年,三輔大饑,人相食,時武安王延岑盤據(jù)藍田。
十五年(39),省雍州,復(fù)置司隸,藍田屬司隸。
熹平六年(177)秋,地震。大雨35日不絕,山洪溢流,淹沒900多家,民房8000余所,300余人喪生。
建安十七年(212)七月,馬超余眾梁興部屯藍田,夏侯淵擊平之。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省司隸,復(fù)雍州,下轄京兆郡,藍田隸之。
西晉
太康元年(280),地震,灞河連續(xù)三日起白云。
永平元年(291),建圣壽寺于楊孔寺(地名,今安村鄉(xiāng)轄),為藍田有史以來最早的寺院。
元康六年(296),關(guān)中饑而疫。至次年,斗米萬錢。第三年,民以饑饉荒亂流入漢中。
永安元年(304),關(guān)中大饑,藍田山竹林開花結(jié)米,民采以療饑。
永嘉四年(310),灞河水沖出玉龜一件。
東晉
永和十年(354)四月,東晉桓溫伐苻萇,戰(zhàn)于藍田。六月,桓溫與苻健戰(zhàn)于藍田白鹿原,桓溫別將薛珍等進擊青泥,破之。
太元十一年(386),姚萇稱帝于長安,國號秦,史稱后秦。藍田屬后秦地。
義熙二年(406)秋,揚武安鄉(xiāng)侯藍田康循,率白鹿原氏族數(shù)百家奔上洛(今商洛),太守宋林拒之。
義熙十三年(417),劉裕滅姚秦,關(guān)中復(fù)屬東晉,置雍州,下設(shè)京兆郡,藍田屬京兆郡。九月,征關(guān)西,筑城于藍田,南人思鄉(xiāng),因名“思鄉(xiāng)城”。
北魏
太平真君七年(446),并藍田入灞城。
太和十一年(487),復(fù)置藍田縣,劃灞城、山北縣部分地入藍田縣。
孝昌二年(526),藍田縣發(fā)現(xiàn)銀礦二石,得銀7兩。
永安三年(530)置藍田郡,以韋彪為太守,轄山北、灞城、杜陵諸縣。旋廢郡復(fù)縣。
建明二年(531年),封于謹為藍田縣公,食邑一千戶。封趙善山為山北縣伯,食邑五百戶。赫連達進爵為藍田縣公。
西魏
大統(tǒng)二年(536),封王悅為藍田縣伯,食六百戶,又進封山北縣公。
北周
天王元年(557)割京兆之藍田,置玉山、白鹿2縣。又置藍田郡以轄之,次年起移關(guān)于青泥故城側(cè),改名青泥關(guān)。
建德二年(573),省藍田郡,復(fù)藍田縣。并廢玉山、白鹿2縣入藍田。是年移治峣柳城(即今縣城)。改青泥關(guān)曰藍田關(guān)。
隋
開皇元年(581),劉臻為藍田縣令,改灞水為滋水,藍田隸屬雍州。
開皇中(582~600),悟真寺在藍田建成,分上、下二寺,上寺名竹林寺,高僧凈業(yè)居此。
唐
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為雍州,藍田縣為畿縣。
二年(619),分藍田一部分另置白鹿縣。
三年(620),分藍田一部分置玉山縣,改白鹿縣為寧民縣。
貞觀元年(627),置關(guān)內(nèi)道,廢寧民、玉山2縣并入藍田縣,藍田隸關(guān)內(nèi)道。
永淳元年(682),五月,關(guān)中旱、蝗為災(zāi),死者枕藉。是年,造萬全宮于藍田之東(今許廟鎮(zhèn)一帶)。次年,改萬全宮為萬全寺,武則天于此置僧。
景龍四年(710),大旱,藍田山竹開花結(jié)實。
開元十七年(729),四月,地震,大風(fēng)震電,藍田山摧百余步。
天寶十五年(756),王維隱居輞川。
大歷六年(771)四月,地大震,西原地陷。
元和八年(813)十月,大雪,鼠雀多凍死,人亦有凍亡者。
九年(814),詩人白居易來藍田,游悟真寺、王順山等,有詩作。
會昌五年(845),奉敕鑄錢。文曰:“開元通寶”,藍田鑄者,有“藍”字在錢背穿右。
乾符六年(879)三月,京師地震,有聲如雷,藍田山裂水涌。
中和三年(883)三月,黃巢發(fā)3萬人扼守藍田道。四月,李克用等諸鎮(zhèn)兵大敗黃巢。
五代
后梁開平元年(907),改京兆府為大安府,藍田隸之。
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一月,改大安府為西京兆府,藍田隸之。
三年(925)七月至九月,藍田陰雨75日。
后晉天福元年(936),以西都為晉昌軍節(jié)度使,管轄京兆府,藍田隸之。
后漢乾祐元年(948)三月,改晉昌軍為永興軍。藍田隸永興軍京兆府。
后周顯德二年(955),廢非敕額寺院,藍田寺院多被廢。
北宋
建隆三年(962),陜西旱蝗蠲除租稅,藍田置義倉,至966年廢。
至道二年(996)九月,陜西地大震。是年,藍田為次畿縣,隸屬陜西路京兆府。
慶歷元年至八年(1041~1048),王獵(字后之)受范仲淹推薦,出任藍田主簿府掌學(xué),尋遷林慮縣令。
大觀元年(1107),京兆府設(shè)大都督府,藍田屬之。
金
皇統(tǒng)六年(1146)大旱,灞、浐河皆竭。
正大八年(1231)春,慶山奴棄京兆,退守藍田,適逢鷹揚都尉大婁室運兵器至白鹿原,路遇蒙古兵,力戰(zhàn)而死。四月,金將完顏陳和尚(名彝,字良佐)與蒙古蘇不特大戰(zhàn)于藍田倒溝峪(即今灞源鄉(xiāng)),大勝之。
元
蒙古至元七年(1270),改京兆為安西路,藍田隸之。
至大四年(1311),平陽人雷學(xué)為藍田尹,重修縣廳。
皇慶元年(1312),改安西路為奉元路,藍田屬奉元路。
至正三年(1343),荊茂(字仲昌)為藍田尹,興利除弊,民甚稱之。
十七年(1357)二月,紅巾軍克商州,奪七盤,進藍田,直至灞上,元將察罕帖木兒率輕兵五千迎戰(zhàn),紅巾軍退入南山。
二十二年(1362),張良弼出南山義峪駐藍田,擴廓帖木兒將歹驢等駐兵藍田七盤。
明
洪武二年(1369)三月,明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藍田縣隸之。
成化十九年(1483),劉震任藍田知縣,修建宋四獻祠,至弘治中改云閣書院。
弘治十八年(1505),知縣任文獻與邑人榮察等纂修《藍田縣志》。
嘉靖元年(1522),王科任藍田知縣,勸課農(nóng)桑,振興學(xué)校,擴建城廓。同年,鑿青泥坊渠,引土膠河水入城中,民享田園之利。并移城隍廟于城治東南隅。
七年(1528)八月初,有流星下墜,大如拳,垂地而散。八月十六日大火,燒民房50余間。這年大饑。
二十年(1541),吉大來知藍田,于城墻西南隅開辟水門。
三十四年(1555),大旱,秦嶺竹子開花結(jié)籽,饑民采以充饑。十二月二十三日(1556年1月23日)地大震,震中華縣、藍田房廨傾倒,壓死男女無數(shù),其余震至第二年正月始止。至四月又震一次,官免夏稅。
嘉靖四十二年(1563),明秦藩王朱懷埢改建藍渚庵為水陸庵,大興壁塑并奉之為家佛祀。1567年,朱敬溶重建, 1602年朱誼漶又重修。
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地震,房屋樹木多倒。
四年(1570)六月,地震,雨雹,河溢、地陷。翌年五月廿五日,聚仙坊出現(xiàn)龍卷風(fēng)一次,未成災(zāi)。
萬歷八年(1580),重修祝國寺于簣[kuì]山(今祝國寺山)。
十六年(1588),大饑,湯峪民采白綠二色石磨面充饑。
二十年(1592),灞河水溢,沖毀民舍。
二十七年(1599),河南盧氏人王邦才任知縣。二月,御馬監(jiān)監(jiān)丞梁永征收名馬貨物稅,于額外增耗數(shù)倍,藍田等7關(guān),歲得10萬。是年七月地震,大雨如注,晝夜10日,土窯皆陷。
同年,東鄉(xiāng)柳莊寨(今邵家寨)村民合資創(chuàng)修“約亭”并鑄鄉(xiāng)約鐘一口,銘宋呂氏《鄉(xiāng)約》于其上,以正鄉(xiāng)俗。
四十一年(1613),沈國華為知縣,摹輞川圖刻石,并重修《藍田縣志》4卷。
萬歷四十三年(1615),蟋蟀成災(zāi),食禾殆盡。翌[yì]年(明年),春大饑,六月十六日,飛蝗蔽天,幸次日大雨如注,蝗多死,藍田告災(zāi)請賑而未可。
崇禎元年(1628),白鹿原絳村一帶降雨中有異物,似豌豆,摩之如粉。
七年(1634)三月大旱,人相食。五月,李自成、劉宗敏義軍出南山,自白鹿原至縣,其別部入大峪,饑民應(yīng)之者甚眾。七月,洪承疇率官兵入藍田,義軍東走輞峪。承疇兵駐縣月余,兵荒交至,民不堪命。官兵欲從山后間道進擊,義軍聞訊而夜走商洛。翌年八月,張獻忠由藍田走盧氏。
十年(1637)正月,孫傳庭兵發(fā)藍田,其兵躁叛據(jù)城,縣署、察院、城樓、民間房屋,燒毀無數(shù)。后河南馬進忠義軍復(fù)入藍田,叛兵與之合。
十四年(1641),大饑,民相食。
十七年(1644),李自成稱王于西安,國號大順。建元永昌,其別部攻破藍田。
清

順治二年(1645)正月,清兵破潼關(guān)入西安,李自成經(jīng)藍田走襄陽。
三年(1646),明將賀汝珍攻西安,大敗,殘兵過藍田,清肅親王豪格領(lǐng)兵過藍田,南攻四川。
十四年(1657)八月,飛蝗食禾。
十六年(1659),郭顯賢知藍田,與周良翰等同修縣志。
雍正三年(1725),李元升任知縣,有政聲。組織纂修《藍田縣志》,至雍正八年修成。
乾隆十年(1745),大中丞陳榕門捐金三千兩,修整七盤坡至龍駒寨一段道路,路人稱贊。
十二年(1747)春,復(fù)修青泥坊水渠(自蔡家灣小河口開鑿,由河心引流至袁家巷,南依紅崖,經(jīng)栗家村等),至夏即可灌田20畝。一年后畝產(chǎn)量倍增。后可灌數(shù)頃有余。是年陳榕門又捐俸造船兩只,一置城南,一置西原麓,開灞水舟渡之始。
十三年(1748),蔣文祚捐俸并募銀四百八十余兩,由王統(tǒng)領(lǐng)工,修復(fù)火燒寨至藍商接界處一段大道,又以余銀分諸典商營息,以資經(jīng)常維修之費。
十七年(1752),動帑[tǎng]?銀八千五百九十八兩,以工代賑,重修縣城。
二十五年(1760),創(chuàng)建普化橋。
五十四年(1789),知縣高昱與邑人纂修《藍田縣志》,未付梓。
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縣馬學(xué)賜以高昱《藍田縣志》稿未付梓,而又增補8年事,集資刊行。同年,重整玉山書院。
嘉慶二年(1797),提督楊遇春率師入藍田,進擊白蓮教,駐營城南。白蓮教徒退入南山。
三年(1798),白蓮教李全率部又入藍田,額勒登保領(lǐng)兵截擊,后又敗白蓮教高均德部于兩岔河口。
嘉慶七年(1802),知縣徐雙柱,查田均稅,改按里分糧為按地畝分糧。
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胡元瑛知藍田,移輞[wǎng]川圖石刻22方于報功祠內(nèi)。
十五年(1835)六月,山水暴發(fā),沖沒馮家河、林家寨等村民舍數(shù)百所。是年,縣令胡元瑛倡捐一千二百金,修縣城北門城樓并磚墻170丈,工未果而停。秋又捐二千金,共募捐一萬八千余金,以分段興城,又因災(zāi)而停。
十六年(1836)春,大饑。斗米值錢二千四百文,鄉(xiāng)民多取榆皮充饑。
十九年(1839),知縣胡元瑛組織纂修《藍田縣志》,兩年成書。
二十六年(1846),大旱,禾苗枯死,糧價騰涌。當(dāng)年,天主教傳教士方啟升任陜西省主教,赴商州途經(jīng)藍田,曾在縣東蓮花池至普化鎮(zhèn)一帶傳教。
嘉慶二十八年(1848),大豐,麥畝產(chǎn)兩石有余。
咸豐五年(1855),駐陜清軍南剿太平軍,道出藍田。
咸豐八年(1858),蝗自東方來,其飛蔽日,食禾皆盡。
同治元年(1862),四月一日,太平天國啟王馬融和扶王陳得才率眾數(shù)十萬自河南入商洛,出大峪至引駕回,四月二十日入縣境,二十二日出厚子鎮(zhèn),攻克渭南城。五月初,同華回民起義,十二日本縣西寨、大亮、黑溝、草坪、嘴頭等村回民響應(yīng)。
二年(1863)正月十九日,回軍與鄉(xiāng)團眾在十里鋪河相遇,白刃交戰(zhàn),死者400余人。
三年(1864),大饑,糧價騰貴,斗米值三千文。
四年(1865),美國人來藍田傳基督教,此為藍田有基督教之始。
五年(1866),捻軍張宗禹部十一月十日入藍田縣境,散居紅河至十里鋪一帶,十一月十九日統(tǒng)兵官蕭何率官兵出七盤,與捻軍激戰(zhàn)于帝君廟,傷亡19人。十一月二十一日,劉厚基率兵出流峪,與捻軍戰(zhàn),不利,夜逃至縣內(nèi)。二十六日,捻軍徙東鄉(xiāng)東岳廟河至許家廟一帶。
七年(1868)三月,大饑,斗米值錢六千文。
十至十一年(1871~1872),畜大疫,百里內(nèi)牛畜殆盡。
光緒元年(1875),《藍田縣志》(史稱“呂志”)修成,共六冊。
三年(1877),大饑,斗米值銀二兩(合錢六千文),民甚饑,樹皮菜根剝食殆盡,而知縣陳熊致上憲謂藍田無災(zāi),反以常平倉糧調(diào)撥臨潼,民人不平,邑民馮克治等擋糧遭上倉委員查辦,后因三里鎮(zhèn)有食人案發(fā),馮案乃得解。
四年(1878)二月,饑,斗麥值大錢七千,災(zāi)民餓死無數(shù)。三月大疫,死者枕藉。治城之內(nèi),煙戶及客民,每日死者不下十余口。六月,大水,平地深3尺。十三日寅時地震。
八年(1882),建義倉4所:普化鎮(zhèn)倉、焦岱鎮(zhèn)倉、孟村鎮(zhèn)倉、洩[xiè]?湖鎮(zhèn)倉。
十六年(1890)冬,大雪,石榴等木均凍死。是年重修白龍橋、故京橋和毓仙橋。
二十年(1894),重修縣城。初架西安至武昌電話線,由新街入境,至新店入商州境,此為藍田有電話線之始。
二十二年(1896),在縣城南街設(shè)立基督教堂。
二十七年(1901)大饑疫,連村毗屋,病者相望,朝庭詔令,撥湖北糙米賑救。時吳樹棻充南路轉(zhuǎn)運使,藍田設(shè)轉(zhuǎn)運局三,一在藍橋,一在火燒寨,一在洩湖,沿途居民以工代賑負載搬運。是年冬多鼠,大小成群,公然晝行,咬人發(fā)辮,傷人肌膚及六畜時有發(fā)生。
二十九年(1903)春,重修縣城。四月,藍田初設(shè)郵寄代辦所于山西會館。
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shè)立藍田警察局。
宣統(tǒng)三年(1911)9月,陜西常備軍起義,藍田哥老會余成龍于十月二十三日晚率眾100余人起義,二十四日宣布建立新政權(q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