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創(chuàng)造
凡事如果沒有搞清楚最終的目的,最終都會變成無頭蒼蠅一樣亂沖亂撞,搞得自己很忙圖個安心,最終卻茫茫然地過了一年又一年,生活實在不夠有趣。
觀點:
如無愿望,無需改變。我們并不需要為了變好而改變,因為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的性格、習慣、身體等等一切,其實都已經(jīng)是最優(yōu)解了。
就好比我們無論如何晃動秋千,它最終還是會在最低點附近不斷地擺蕩,直到停止。
那該怎么辦呢?怎樣才能讓生活過得更有趣一點呢?
其實很多沖突是無法從內部解決的,就好像兩夫妻吵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解決矛盾的關鍵是,這段關系是如何出現(xiàn)的,將要去往何方,到底為什么結婚,為什么選擇和對方一起。
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那么吵一百遍一千遍最終不過是彼此麻木了習慣了而已。
這就是創(chuàng)造的底層邏輯,搞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然后親手去創(chuàng)造出來。
其實也不說得那么遠,創(chuàng)造在我們生活里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寫一首詩做一頓飯畫一幅畫都可能是創(chuàng)造,只要你真的愛某樣事物,真的想要它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然后一步步地現(xiàn)實它,就是創(chuàng)造。
生活,就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作品。
不懂得創(chuàng)造的人,大部分時候都是被周圍環(huán)境推著走,不停地抱怨,每天都在無奈地表達「不得不如此」,忍受這身邊的一切痛苦。
懂得創(chuàng)造的人在絕大部分情景下,內心都是有選擇的,會想方設法讓現(xiàn)狀「變得更好」,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事物環(huán)繞身邊。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兩種人的生活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這兩個方向,我們是完全可以選擇的。
學會創(chuàng)造,我們將會成為自己人生的造物主。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事物和當時情緒狀態(tài)并沒有絕對關系,情緒里的喜怒哀樂就像四季的春夏秋冬,會來也會走,我們大部分時候只需要看到就行了,該干啥繼續(xù)干啥。
好比我們想到附近公園玩耍(小創(chuàng)造),如果家里的小汽車壞掉了,跑起來咯吱響(情緒多)油耗還超高(效率低),我們就可以選擇走路、打車、坐公交這些阻力更小的方式,這個時候不修小汽車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如果我們想到郊外自駕游(大點的創(chuàng)造),那么把小汽車修好(用莊子心法破除代償、承認事實)就成了一個阻力更小的選擇,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是為了修車而修車了,而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而修車。
總之,我們創(chuàng)造的路有千萬條,哪條路阻力小就選哪條路。
所以,在我們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情緒并不需要刻意地改變,而是在實現(xiàn)自己愿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變化。
這并不需要什么意志力,大部分時候都是享受的過程,特別是找到了一條之前從沒到過的小路,更會讓我們格外驚喜。
除了這些物質上可見的部分,創(chuàng)造也會讓我們身心的能量得到疏通,不需要刻意地保養(yǎng),健康的身心也會重新變成生活常態(tài)。
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世界里,用什么工具其實并不重要,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獲得我們想要的體驗更重要。
其實我們每一天都可以活得像神仙一樣。
我見過不少對未來期待非常高的人,往往現(xiàn)在過得都很不開心,都忘了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活動的肢體去享受去玩耍,天天搞來搞去還挺無聊的。
不了解創(chuàng)造的人才,會以為要創(chuàng)造想要的人生肯定很辛苦需要很大的毅力吧。
真正熟練運用創(chuàng)造的人,會經(jīng)常想起自己為了實現(xiàn)某個愿望想盡辦法的有趣體驗。
外出郊游做例子,
同樣是要去 10 公里外的地方,我們走路費勁大,還是開車費勁大?
結構選對了,我們只需要輕輕地用力踩油門,就不知道要比選走路的人快多少倍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角度思考,如果是去隔壁的鄰居家做客呢?
是走路費勁還是開車費勁?
所以,任何交通方式都不重要,也沒有對錯,而是我們如何合理地運用它們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我們學習用已有的條件,選擇合理的結構,高效到達我們真心想去的地方,就是顯化創(chuàng)造的意義所在。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其實都很難不評價自己一番,思維幫助我們處理了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以至于我們太過于依賴它來做出判斷,最終卻忘了自己想要什么。
就好比一輛智能汽車,原來它只是幫我們導航,但后來它功能越來越豐富了,甚至開始擅自幫我們決定目的地了,我們明明想要吃美食,這輛智能汽車卻把我們帶到了加油站(因為汽車吃的是汽油)。
這樣的智能汽車你會想要乘坐嗎?
那么...我們的思維呢?像不像這輛智能汽車?
所以,我們在路上可以讓智能汽車/思維幫忙導航,但是對于去哪里,只能我們做決定。
而對于想要去哪里,喜歡去哪里,是一種不帶任何評價的「想要」,就好像我天然喜歡吃西瓜,你天然喜歡吃橙子,你很享受古典樂,我很享受廣場舞,我們彼此沒有高下對錯,只是喜好不同而已。
而且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是一項需要訓練的技能,我們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里慢慢地練習,才能慢慢掌握,最終在關鍵的大抉擇面前,才能從容不迫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想要,是我們內心源源不斷的動力。
就像一顆被石頭緊緊壓住的種子,只要還活著,永遠都渴望發(fā)芽。
最核心的是對于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充滿了信心。
這些信心不是基于評價的信心,而是基于事實的信心,好比我們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美好事物所包圍的時候,如何能不相信自己能繼續(xù)創(chuàng)造出更多美好?